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资讯  资讯

李师师和燕青私奔了?别再被骗了,就算李师师愿意,燕青也不敢

一、卷首

所谓:人心向善!哪怕面对再大的苦难,向善之心,也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始终绽放在人们心中,因为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也正因有了这样的善美之心,才会出现许多美好的愿望。

就如电视剧《水浒传》在最后,梁山108将血拼完方腊后,死伤惨重的悲哀和压抑之中,出现了一幕燕青和李师师的私奔戏,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一幕已成经典,甚至许多人明明知道《水浒传》的原著并非如此,也不忍心戳破。那么笔者为何要“焚琴煮鹤”,大煞风景呢?有两点原因。

其一:所谓“善恶相随”,有时候了解真相,才更能明白,善的珍贵。

其二:现实从来都是最关键的,只有立足于现实,才能分辨出善的真伪!

二、“揭秘”燕青

水浒中谁最聪明?燕青毫无疑问会高票当选!且最让人称奇的是,燕青聪明却不伤人!不信对比吴用和宋江,这两位聪明吧,却是拿着聪明当武器,如坑卢俊义、朱仝等,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

反观燕青,连梁山上最不讲理,最不是东西的李逵,都开口闭口喊他“小乙哥”,跟谁也没有矛盾、冲突!

所以,燕青的这种聪明,才叫真聪明,甩吴用一条街!也就是说,宋江、吴用的聪明,是立足于“现实的利益算计”之中,是损人利己的结果。而燕青却立足于“现实的厉害取舍”之中,是以最小阻力实现目标的结果!

有点绕嘴?似懂非懂?好,那么咱就看燕青两个例子,就明白了何为“立足于现实的厉害关系的取舍”了。

第一个是他跟李师师的交往。首先燕青的武功,是不低的,能打得李逵喊哥,足以证明一切。但他却舍去了去较量武功的高低,转而选取了发展“外交”。因为,梁山上有这方面才能的人太稀奇。这点从宋江第一次进汴梁找李师师的名单中就能看出。

除了宋江外,真正搞外交公关的人,其实是柴进!燕青的最初任务,是宋江让他看好李逵,别惹是生非。

结果如何?一趟汴梁去过之后,柴进被雪藏,燕青脱颖而出了!对于这个结果,整个梁山上的好汉,全无异议!连柴进都不吭声!

为何?因为燕青的这次聪明选择,既不损害梁山诸位好汉的切身利益,又符合老大宋江最迫切的需求!倘若燕青也走比试武功这条路,会有这满堂彩的结果吗?

因此,燕青最牛之处,就是他总能“立足于现实,在厉害关系的取舍之间,找到一个最优选择”!这点同样体现在他最后告别卢俊义时。

明明怀揣着圣旨,为何不告诉卢俊义?一旦说了,就凭卢俊义那智商,指不定会产生出啥歪心思。因此燕青只讲道理,摆事实,想让卢俊义迷途知返。眼见无效后,这才选择了留下封书信,抽身而去!

如今,我们懂了燕青,下面就揭秘李师师!

三、揭秘”李师师

李师师在《水浒传》堪称是最精明的人。之所以说她精明,而不是聪明,是因为她最懂得自己的价值,能做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跟燕青很相似却有不同,因为李师师是眼里,从来只有自己(利益)!

比如李师师虽是皇上相好的人,但她却又依靠能吹枕边风的优势,做起了生意。《水浒传》中,说的非常清楚,宋江见她时,就掏了很多珍宝黄金——没这些东西,就算燕青再帅,再百伶百俐,也不可能搭上李师师。

同时,李师师之所以成全燕青,帮助宋江完成了招安,可不是她心善,更不是如电视剧所表现出来的对燕青动情了啊,或拥有侠女精神,忧国忧民等,而是在调戏燕青未果,跟燕青结义为姐弟后发生的。

书中说的非常清楚,“原来这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水性的人”。如今却来勾引燕青,除了燕青文艺青年的风范,长得帅外,唯有一种解释:在她眼中,什么梁山好汉,什么招安为国,都是扯,无非一群贼,跟自己本质上是一路人!因此她这才敢对燕青下手。其实就是根本看不上梁山人罢了!

笔者写其他水浒文章时,一再提:宋江钻营李师师,是水浒中最大的黑色幽默,道理就在这!

所以,李师师这种人,她怎么可能会抛弃自己的利益,选择跟着燕青浪迹江湖?整个是开玩笑,就算是李师师愿意,以燕青的聪明,他也不敢!理由有两个!

四、为何燕青不敢

其一:燕青有情有义,李师师唯利己!这是两种人!若说能产生感情,也只能是苟且,不可能有真爱!

其二:外因最关键!可以设想,若燕青真带着李师师走了,皇上这哥们,会是啥反应呢?首先回京受封的梁山好汉们,有一个算一个,都要跟着倒霉。燕青这就得罪了江湖,遭到江湖追杀,是跑不了的。

其次是,敢跟皇上大哥抢女人,必会遭到庙堂通缉,有免死圣旨?在这种情况下,还有用吗?

等于庙堂和江湖,燕青都无容身之地了!以燕青的聪明,这么笨的事,他会做出来,那才奇怪!

所以,善心虽美,却要立足于现实之中,方能品味出其珍贵,辨识出其真伪。而不是一腔情愿去幻想“善美”,否则必会被现实压垮,而无任何意义——这便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三国之辅佐曹操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