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经纬丨以需求为导向整合老年健康服务
关注养老医疗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养老医疗是银发经济的核心领域。养老医疗如何抓住老龄化的契机?如何更好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中国经济时报特策划一组报道,关注养老医疗的发展。
郭锦辉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75%以上的老年人都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2018年人均期望寿命77.0岁,但人均健康期望寿命仅68.7岁,这意味着老年人平均带病生存期长达8.3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张佳慧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如果老年健康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老年人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将承受更为沉重的照料和经济压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宝贵窗口期,应尽快完善政策,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各项服务,更好为老年健康服务。”
◀
老年健康服务短板多,多个环节存在“脱节”
▶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涵盖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全过程。老年健康需求比较复杂,常常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需要多种服务,对各类健康服务的协调性和连续性要求更高。尽管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发展迅速,但目前各类健康服务组织与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总体上看,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仍不高,老年医学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康复护理服务发展仍然滞后,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居家及社区养老服务等明显不足。慢性病患者长处方制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医保脱卡支付、社区药店配送等配套措施还不完善,老年人长期用药问题还面临不少困难。急诊急救体系、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等都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张佳慧说。
例如,2020年中国民生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2.7%的受访者回答有家庭医生,经常接受家庭医生服务者仅占所有受访者的13.6%。尽管近年来许多医院设置了老年医学科,但老年医学专业人才整体储备不足。目前全国从事老年医学者不足6000人,且大都由各个专业抽调或转行而来,未接受过老年医学专业培训。
老年人健康服务除了在多个领域存在明显短板外,还在多个环节存在脱节问题。张佳慧说:“老年健康服务涉及内容广、提供主体多,服务提供和筹资都存在不同机构和部门‘分段’负责问题,加之老年人健康信息不能充分联通,影响各类健康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这些问题不仅给老年人就医带来很大不便,也造成医疗资源严重浪费,加重老年人及全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
例如,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类服务主要由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负责;疾病诊治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其中医院占主体;康复护理、长期照护涉及医院、专业康复机构、各类养老服务组织等不同机构;安宁疗护服务刚刚起步,目前主要依托少数试点医院提供。这种“分段”服务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基层医疗机构与医院服务脱节、不同医院和科室诊治服务脱节、疾病诊治与康复护理服务脱节等现象。
由于服务性质不同,老年人各类健康服务由不同来源资金“分段”负责。公共卫生服务由财政负担,疾病诊治和部分康复项目由基本医保支付,长期照护服务仅在少部分试点地区由长期护理保险支付,其余大多数需要个人自付。不同的筹资和支付制度安排影响着各类服务的整合。
◀
综合施策,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连续性
▶
“应以老年人健康需求为中心、以提供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为目标,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尽快补齐老年健康服务链条中的各项短板。”张佳慧呼吁。
张佳慧建议,应当落实政策,发展老年医学、上门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料、心理健康、急诊急救等服务。调整、优化医联体内部资源布局,优先、重点发展老年健康相关服务。引导中小型医疗机构向康复护理机构转型,做好出院患者与社区间的过渡衔接。支持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专业健康管理机构等提供老年人健康评估、健康管理等服务,支持各类专业机构提供陪同就医、代购药品等服务,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满足老年人各类健康服务需求。
据了解,由一家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全部服务,是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连续性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比较成熟的模式。美国综合护理项目(PACE)以多专业综合小组为会员老人提供全面的医疗、健康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打包式”模式。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采取购买“整合式服务”的方式,即要求由一家具有资质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全部服务。
“应该支持发展能提供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同时,支持各级各类医院将服务向院前、院后两端延伸,加强各科室对养老机构和社区的巡诊、会诊、随访、指导,面向社区提供更多开放式服务,建设‘没有围墙’的老年病医院。”张佳慧说。
老年人支付能力整体有限,未来如何完善筹资和支付制度?张佳慧认为,一方面,要通过降低甚至取消门诊起付线、提高年度报销限额、加大康复护理服务报销力度、建立国家层面的老年人基本药物保障制度等方式,提高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实际报销水平;另一方面,要优化筹资、支付和考核制度,引导机构提供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连续性。”张佳慧建议,要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立足社区促进各类健康服务整合;推动区域综合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健康信息联通;加强对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指导等,从而更好地促进老年健康服务整合。
康复医疗“蓝海”亟待挖掘
郭锦辉
“我们科不治愈患者,服务对象一般是各临床科室经过医学治疗后仍有生活自理障碍的病人。科里的医护人员不足,导致科室的业务能力相对落后。不过,医院已引起重视,准备加强康复科建设。”某医院一位康复科医生近日告诉。
康复医学主要面向在医院就诊后的患者,可以最大限度恢复或提高残疾人、老年人的身体功能,有效降低残疾率、提高自理能力、防止(减少)病症复发。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慢病管理、康复医疗等“医院后市场”发展受到关注。
“过去20年,只有少数顶级的康复医院是赚钱的,大部分可能都不赚钱。但未来20年,康复科将很少出现不赚钱现象。”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会长、康复之家创始人柏煜在接受采访时作出预判。
◀
康复体系明显滞后
▶
脑血管病、股骨骨折是常见的老年人致残原因,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公立医院因这两种疾病出院的60岁以上老人总数达到约512万,大多数需要接受康复治疗。但2019年全国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床位总量仅为27.2万张,康复执业(助理)医师仅为4.64万人。有专家预计,如果按照国际水平测算,我国康复治疗师缺口在20万人以上。
“与老年人庞大的需求相比,我国专业康复机构不足,专业康复人才缺乏,尚未形成完整的康复保障制度。社会各界对康复的重视普遍不足。这都对康复机构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康复器具和设备的开发和引进等形成较大制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张佳慧对说。
我国康复收费普遍偏低,医保政策支持不够。张佳慧指出,虽然我国有近30项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但相对于患者众多的康复项目和大量的康复辅具需求,现有报销目录涵盖范围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当前政策对于现有报销项目的治疗次数、支付期限都有严格限制,最长不超过90天,无法满足需要长期康复治疗患者的需要。另外,对综合医院而言,医保管理中对平均住院日等考核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康复治疗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不利影响。
疾病诊治与康复护理、长期照料等服务领域尚存在脱节现象。接受采访的多位人士反映,由于康复护理、长期照料等服务本身发展相对滞后,老年人在医院度过疾病急性期后,难以找到专业康复护理机构进行过渡,社区更是缺乏专业康复护理资源,后续的康复、照料服务难以持续。
◀
资本“暗涌”康复市场
▶
康复行业的市场空间正扩大,从“不受待见”的境遇变成“蓝海”洼地。
我国生产的康复辅具种类与日本、德国等国三四万种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既有的产品中,技术水平相对不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国内生产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差距。
“‘医院后市场’的康复行业亟须有解决方案的公司批量出现。比如,从专业的康复护理到居家康复,持续的康复服务衍生出产品的销售和租赁、医生的远程指导、定期康复评估以及互联网化的数字疗法等。人口老龄化将使这些领域出现较大的商机。”柏煜说。
民营康复机构、专业康复机构也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柏煜认为,未来,从综合性康复服务到细分领域的、单病种的康复解决方案服务以及康复产品销售、康复产品租赁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大公司或一群大公司。
资本早已在抢抓康复行业的商机。记者发现,康复服务、康复医疗器械、智能康复产品等领域成为不少上市公司布局的重点。例如,华邦健康5月24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拥有2个康复专科医院,同时,公司在云南、广西、重庆、陕西等地拥有优质旅游资源,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符合公司大健康发展战略。
◀
康复项目医保报销力度亟须全面加大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发达国家普遍有相对完善的康复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院外康复服务体系完善,患者在医院治疗度过急性期后,一般会转入专业的康复机构或回到社区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以最大限度恢复身体功能。康复辅具市场高度发达,产品种类丰富、功能完善、普及率高。还有完善的保障制度,康复治疗大都可以享受医保报销,一些康复辅具的使用也可以报销,如日本的长期照料保险可以报销部分康复器具的租赁、使用费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康复行业健康发展,柏煜建议,要做好康复服务在治疗早期的配合。例如,在做手术之前就要有康复规划;医院康复科要深度参与病人治疗期间方案等。同时,要避免“分段管理”,应把手术阶段、医院康复阶段、院后的专业指导阶段、居家训练阶段等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康复流程。
专家指出,我国应大力发展康复体系、加强康复人才培养。例如,加快完善三级康复服务体系,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现有专业康复机构发展,引导具备条件的城市二级医院、企业医院逐步向康复专科医院转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康复机构,尤其是社区康复机构。加强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建设,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康复项目。
“建议全面加大康复治疗和康复辅具的报销力度。”张佳慧呼吁,尽快将技术成熟、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治疗类项目全部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取消统一的报销次数或报销时长限制,改为根据患者功能评估状况及治疗效果合理确定报销期限。充分考虑康复治疗长期性、连续性特点,合理设定报销起付线、封顶线、年度报销限额,取消对康复患者住院床日的考核限制。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探索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长期护理补贴或长期护理保险等多种渠道,支持康复辅具的购买、租赁、使用,提高康复辅具的可及性。
养老刚需 加速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郭锦辉
“我的母亲快80岁了,肠胃不好,由于是慢性病,需要持续用药调理,现在每月的医药费2000多元。”不久前,北京市民陈先生联系北京医生给远在家乡的母亲进行了一次远程诊疗。他告诉,老年人的健康支出正成为家庭刚需,应该及早做好规划。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越来越多。启迪控股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人口老龄化将使人群疾病谱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例如慢病患病率将持续上升等。未来,医疗健康需求的结构性将会增加,包括疾病预防和治疗、健康监测和管理、养生和保健、临终关怀等。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对家庭医生、慢病防治、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群将主动参与健康管理。
然而,现实是,尽管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老年医疗健康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短,集群效应差,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运作,供需不平衡。
以智能养老为例,身体机能的逐步退化使得老年人对科技产品的生活辅助功能要求较高,AI智能养老渐渐走到人们面前。不过,目前,AI智能养老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有限,只侧重于医疗领域的某个简单环节或某项重复、固定的流程,如医学影像、疾病风险预测等。
银发经济使得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启迪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启迪医疗大健康产业的目标是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产业创新生态,为健康中国不断注入新动能。”
例如,从“普惠医疗、健康教育、高端医疗”到“生命科技、智慧医疗、精准医疗”,再到“健康保险、产业基金、健康公益”……启迪控股以其自身创建的“立体三螺旋”模式,加快培育和构建世界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形成全球化、网络化、多元化、智能化的健康产业生态。
启迪控股在全国多地建设“区域医疗数据实时全量采集处理的医疗健康大数据服务平台”,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能理解人体数据、临床数据的智能健康大数据服务平台,将老人、政府、社区、医疗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家庭成员、智能部门等紧密联系起来,推动老年人从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老龄化的机遇正让众多资本“跑马圈地”。一些企业积极布局养老医疗、智慧养老等领域,还有企业持续加快老年药品的研发创新。
“毫无疑问,医疗和养老的结合迎来风口。”泰德制药负责人对表示,泰德制药从创立之初就关注老龄化这一趋势,尤其是聚焦中老年人常见的“微循环障碍”领域。泰德制药1998年开启了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靶向改善微循环的市场先河。目前,微循环领域已成为泰德制药发展的四大领域之一,研发覆盖降糖、止痛、慢性肾病、骨关节炎、阿尔茨海默、哮喘等多个老年疾病领域。
基因港总裁王骏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医疗的思路未来应该是以预防为主的大健康管理。健康中国呼唤好的保健食品。“现在保健食品琳琅满目,我们一定要去伪存真。安全可靠、服用方便、功能科学、经得起市场检验,才能促进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健康产业是银发经济的核心领域。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在健康消费升级趋势下,人们对医疗健康的效果、品质、体验等提出更高要求,医疗健康服务将更加注重细分化、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这将成为未来大健康领域的新机遇。
5G开启工业智能制造新局
视点丨张厚明:锻造产业链共同体重塑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焦点丨科技创新“揭榜挂帅”要去行政化
绘蓝图、明路径布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焦点丨广东农信聚力打通农村金融“毛细血管”
时报时评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找准三个“抓手”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标签:东汉霸王传txt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