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全国两会②丨向常态回归的积极财政政策并非“急转弯”
今年财政政策最大的亮点是在巩固逐步恢复常态的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财政支出和政策开始回归正常的保障渠道和管理轨道,这种变化绝不是政策的急转弯,而是政策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更大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的必然结果。
图片新华社
马洪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因素的严重冲击,财政部门如何安排2021年度预算,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公布后,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热议。
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国家账本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今年的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需要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
从内容上看,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预算安排与政府工作目标和重点紧密对应,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在预算报告中得到充分、明确的体现。具体讲,既要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又要全面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还要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从写法上看,今年的报告正文篇幅与去年持平,文字简练,可读性强。正文后附21个附件,比去年增加了3个,采用数表图画结合的方式,形象展示专业化极强的国家账本及重大财税政策的出台、实施和成效,通过5年甚至10年的数据比较,清晰列示财政收支的变化和具体工作的推进过程。报告正文和附件中共设置23个二维码,比去年增加10个,可供手机扫描,获取更加具体详细的数据和文字资料。预算报告的呈现形式越来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便于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公众读懂专业化极强的国家账本,正确理解各项财税政策的 内涵和要求。
回归常态的积极财政之道
今年报告最大的亮点是在巩固逐步恢复常态的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财政支出和政策开始回归正常的保障渠道和管理轨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赤字规模为3.57万亿元、比2020年减少1900亿元。二是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安排3.65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000亿元。三是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保基本民生等支出通过正常渠道给予保障。相应地,不再实行特殊转移支付,回归执行正常转移支付制度。上述政策措施,彰显了我国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的自信,也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预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
部分财政支出和政策向常态回归,这种变化绝不是政策的急转弯,而是政策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更大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的必然结果。
具体看,今年的预算安排,采取增加公共预算支出规模、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措施,加强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帮助地方政府克服现实困难,使经济运行维持在合理区间。这些政策举措,既积极,又务实。一方面,该节省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另一方面,该花的钱,再难也要想办法保障。
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尽管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任务繁重巨大、局部地区疫情暴发的风险依然存在。
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今年的预算报告作出继续强化公共卫生投入的安排:一是对医保基金负担的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费用给予补助,支持实施居民免费接种政策;二是推动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三是继续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个人缴费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四是适当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地方开展健康管理、健康素养促进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五是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地级统筹,推动省级统筹;六是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预算报告中的相关政策和资金安排,传达出强烈的声音:财政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中,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努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员
两会热点丨《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有望上半年发布高水平开放开新局
两会热点丨财政政策:以政府“紧日子”换市场主体“稳日子”
DRC代表委员访谈③丨谷树忠:把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欧中美关系“黏合剂”
两会特别策划之一丨百名代表委员寄语建党百年
两会特别策划之二丨百名代表委员寄语建党百年
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标签:布鲁克斯兄弟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