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藏”在垦中附近的砂锅米线,吃一次就难忘
说起米线,你首先想到的定是云南。
云南人“吃的米线够给地球打毛衣”,任何一种吃法都令人大饱口福。
这一人一锅的烫口味道,不止彩云之南。
米线,以一种特别的姿态,穿梭在海南人的美食地图中。
即便是炎炎夏日,不少食客也会匆匆奔赴餐桌,只为享受舌尖上的滚烫。
在垦中附近那家开了27年、仅十几平方米的砂锅米线老店里,这番“盛景”仍在持续。
嗦一口是回忆,夹一筷子是青春。
打开大众点评,定位海口,搜索“砂锅米线”,带着各种前缀的米线店看得人眼花。
有在海甸岛的,有在府城高登街的,还有打上“XX区米线TOP1”标签的……
可翻了个遍,愣是没找着海南农垦中学附近那家 “老字号砂锅米线”。
若不是熟人带路,单靠一块破旧褪色的招牌,怕是不少人都会错过。
但这家藏在深巷中、开了27年的米线店,却从不缺客人,甚至有一众忠实拥趸。
由于拆迁,老板张同喜迁过一次店面,但相隔不远,熟悉的人还是能找到新址。
年轻男女、赶时间的打工者、懒得煮饭的中年人、放学的学生,还有从远处专程开车赶来的食客……
就连在课堂上严肃、庄重的老师,也会在饭点穿着一身休闲装,出现在学生们混迹的16平方米的小店里。
每到傍晚时分,米线店就开始逐渐热闹起来。
“老板,肉沫米线,大份!”
方老师在垦中教了将近20年书,也吃了将近20年的砂锅米线。
每回去,都是老位置、老样子。
“这家店是我们这代垦中师生还有附近一带居民的回忆,吃了很多年,爱的就是这熟悉的味道。”
等米线的间隙,方老师会偶尔和老板寒暄两句,等热腾腾的米线端到跟前,店里就只剩下大口嗦米线的声音。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份还是我当时给老板提议的呢!”提到这儿,方老师脸上略带些自豪。
以砂锅的大小来划分,带俩“耳朵”的砂锅是大份米线,只有一边把手的是小份米线。
起初,米线只有一种规格,但不少食客“嫌少”“没吃够”,于是老板才“顺应客心”,找了更大的砂锅做大份米线。
说到砂锅,你可能常听说的是丸子砂锅、什锦砂锅、砂锅粥、砂锅肉等等。
依靠砂锅的菜谱种类繁多,味道更是鲜美。
砂锅在中国的使用范围很广,各地均有以砂锅烹制的名菜,食材内容皆不相同。
但大部分以砂锅烹制的菜肴都被冠以健康、养生等名号,这是由于砂锅的特性所决定的。
砂锅烹制的食物大多香酥软烂、原汁原味,它似有生命力,细心呵护滋养,会反馈给你美味的饭菜。
张大哥家的米线恰好都满足了这些。
一份砂锅米线的做法并不复杂。
小火上放置砂锅,待熬制好的骨汤开始冒泡儿,米线就能下锅。
抓一把,不称也不掂量,靠多年的手感就能做到刚刚好。
待米线煮得差不多了,往锅里撒上切好的白菜、酸豆角、葱花作配料,轻轻搅拌,即可关火。
这时,将砂锅端到案台上,加一勺腌制好的肉沫,红色油汁便逐渐散开,色香味俱全。
肉沫是张大哥做米线的“灵魂”,在尝试做了各种海鲜米线、鸡肉米线等等之后,他认准了肉沫才是米线的最佳拍档。
有的食客会要求往米线里加蛋,有的甚至要求直接上个生鸡蛋,趁滚烫搅拌,丝滑入口。
除了砂锅米线, 砂锅伊面、砂锅地瓜粉也是店里的“宠儿”。
没有很多款式,来的人几乎都围绕着那老三样来回尝。
张大哥也不像其他一些商家,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里发发动态,告知食客们哪天休息哪天开业。
“没有那么多精力,也不会整网上那些,想吃的人自然会来,吃过一次的人以后一定会再来。”
这般自信,不经意地就从张大哥腼腆的笑容中露了出来。
有时候,一个人吃饭希望能有个可以分享的饭伴儿,不用在熙攘的餐厅里感到局促,不用在鼎沸的喧闹中觉得孤独。
在张大哥的砂锅米线店里,2个人可以坐一桌,4个人也可以挤一桌。
这个只有7张小桌的拥挤小店里,没有固定的就餐方式,坐得下才是唯一准则。
独自前往的食客,在烟火气的包围里听着别人的故事也就忘记了孤独。
或者,那个煮完米线安静地坐在一旁的老板,才是最佳观众。
小馆子、路边摊是城市里的一道微光,是吃货们心照不宣的秘密;
是一场趣味盎然的味觉冒险,更是一次充满期待的邂逅。
还是汗流浃背里最接地气的生活。
很多时候,最本土、最本真的食物文化,
就深藏在那些热气腾腾的小店小摊里,那些跳动的炭火和嘈杂的人声中。
想吃?地址在这儿
- 标签:www.26kxw.com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