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师突然离世,他的代表作之一与海南极有渊源
11月22日10时45分,著名雕塑家潘鹤去世,享年95岁。
在他的代表作中,《艰苦岁月》通过老战士吹笛子,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的造型,生动展现了琼崖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在母瑞山上虽然度过了异常艰苦的岁月,却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艰苦岁月》
作品原件现存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1988年,潘鹤按照原样铸造了《艰苦岁月》铜塑,底座上有一行铭文“献给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的勇士们”,该复刻品现落户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潘鹤的儿子潘奋告诉记者,尽管近年潘老先生说话已经不利索,但前段时候他的精神状态还不错,正准备考虑出院,却突然离世,悲痛万分。
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
“岭南雕塑”的代表性人物
潘鹤(别名潘思伟),1925年11月生,广东南海人。潘鹤是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大师、全国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具有杰出贡献的人民艺术家。
作为雕塑界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师,2009年,潘鹤获得由中宣部批准设立,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国家级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评选的“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对于获奖,潘鹤曾自嘲说:“我仍然前途无量……”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潘鹤的作品始终紧扣国家发展的时代脉搏。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伴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步伐,潘鹤又创作了以《孺子牛》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雕塑,成为深圳、广东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象征。
《孺子牛》
潘鹤是“岭南雕塑”的代表人物,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解放思想,别出新意”,善于寻找形式与主题之间“完美的结合点”,这也是岭南风格雕塑的典型特征。潘鹤在雕塑教育中也是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善于求变,在他的带领下,广州美术学院这块沃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雕塑名家,成为广东乃至全中国雕塑人才的摇篮。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评价说,潘鹤的成长背景与岭南画派有密切关联,他勇于担当社会使命,将传统的民间艺术转化为现代雕塑。“潘鹤是‘岭南雕塑’的中流砥柱,他的城市雕塑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5件作品概括我的一生”
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潘鹤创作了二百多座大型户外雕塑作品,他手中的那抔泥土成为他记录时代的载体和思想表达的出口,是他全部的“征途”。60多件中型雕塑也被国家级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屡获国家级最高奖项。
他的代表作有《艰苦岁月》《孺子牛》《珠海渔女》《广州解放》纪念碑等。
《珠海渔女》
2010年,获得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时,潘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5件雕塑作品可以概括他的一生:《无奈》《想不通》《睬你都傻》《自我完善》《笑到最后是我》。
《无奈》:以居里夫人为原型。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本想以科学造福人类,然而放射性元素最后却沦为毁灭人类的致命武器。潘鹤借此表达艺术理想的失落。
《想不通》:刻画了画家司徒乔苦思冥想的情景。潘鹤十分仰慕司徒乔的才华,对他怀才不遇的一生寄予深深的同情。
《睬你都傻》:刻画的虽是鲁迅的头像,立意却是反其道而行之:“鲁迅说‘横眉冷对千夫指’,我觉得‘横眉冷对’是把那些坏蛋看得太重了。我要轻蔑这些人,对他们不屑一顾。”
《自我完善》:女人半身裸体像,潘老解释说,人类至今仍在寻求手脚和思想上的解放,这个雕像是说人的头脑和手都解放出来了,但腿还没雕出来,意味着还有一部分没解放,人类还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
《笑到最后》:潘鹤本人的自塑像,也可算是他人生风骨的完整写照。他在自塑像里呈现出一派神情自若的大笑形象。他解读说:“有人说,不要笑,严肃一点好不好。我说不,我的感情不是这样,无愧于心就一定要笑到最后。只要我不求名、不求利,问心无愧,就能笑到最后。”
对于一生中的颠沛流离,他自嘲说:“我是个皮球,别人越踩我弹得越高。”
而对于获得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潘鹤在采访时自嘲说:“都把我当国宝,我不就成了熊猫,受保护的禽兽了?”潘老还笑称,自己并不想拿这个奖:“我仍然前途无量,现在盖棺定论言之过早。”
潘鹤,一个纯粹得近乎“偏执”的雕塑艺术家,青年时便把“狂妄又何妨”写在日记里,八十岁时作诗要将这“癫狂”进行到底,92岁仍喊出“艺术家就是要天不怕地不怕”。他的人生也堪称传奇……
“艺术要触及灵魂”
在潘鹤雕塑艺术园的一个玻璃展示柜里,放着潘鹤少年时期的小件雕塑作品,以及他当时日记的辑录,这就是潘鹤艺术之路的起点。15岁的潘鹤在日记中写道:“男儿自有千秋业,何必生平志大官”。
雕塑艺术就是潘鹤的“千秋业”。当时,潘鹤和他的表妹阿咩相爱,但是阿咩的爸妈瞧不起他从事艺术,跟他说:“要结婚就放弃艺术,要艺术就放弃结婚”。
爱情和艺术,潘鹤都无法舍弃,就在他两难之际,阿咩一家移民加拿大,失了音讯。
阿咩的离开更加坚定了潘鹤投身艺术的决心。后来,当谈到为什么从事艺术时,潘鹤总会说,因为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别人越不让我做,我越是要做,这就是我的性格。”
对潘鹤来说,艺术绝不应该成为生存的手段,艺术有更高的使命。什么是艺术?潘鹤说,艺术要触及灵魂,要反映人性,因为人性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狂妄又何妨”
92岁时,潘鹤加上生病,很多过去的事情他已记不起来,彼时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已经不记得当年的“热血岁月”,但提及雕塑,他仍略有些激动地说:“艺术家就是要天不怕地不怕”,这是早已刻在他骨子里的东西。
他的“狂妄”源于他对艺术的眼界和追求。潘鹤小时候曾在日记里写道:“长大后要和罗丹比高低,狂妄又何妨!”
有不少企业家、名人曾花重金委托潘鹤做雕塑,潘鹤一概拒绝,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够用平等和尊重的姿态对待艺术,“权贵”也不例外。他说:“艺术要感动人,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样去感动别人?”
“转眼人间八十年,世风日下钱钱钱。老来方知徒悲愤,能癫就癫过一天。”这是潘鹤在八十岁时写下的一首诗,他要将这“癫狂”进行到底。对他而言,艺术不是职业,艺术就应该是纯粹的。
潘鹤不仅对自己要求如此,对学生也是。他给学生定下了“真善美”的价值底线。
“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
潘鹤的作品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同呼吸。雕塑家钱绍武曾说:“潘鹤的雕塑作品,像史诗一般精炼和凝重,真切与深刻地讴歌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和胜利。”
艺术要体现“人民性”,而“人民性”意味着作品能够深深地打动任何时代的每一个人。潘鹤做到了,他为雕塑艺术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潘奋这样评价他的父亲:“他对于雕塑艺术事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潘鹤将自己与雕塑艺术紧紧捆绑在一起。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户外雕塑还没有流行,雕塑艺术因缺乏展示渠道而受到“冷落”。改革开放之后,潘鹤希望能带领雕塑艺术事业找到新的出路,于是他研判雕塑的发展趋势,提出“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
在潘鹤的推动下,中国户外雕塑开始遍地开花,成为城市的独特风景线。此后,潘鹤更是首次将城市雕塑创作引入高等艺术教育领域,成为雕塑艺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在广州,读懂艺术家潘鹤的赤子情怀
你知道去哪里可以看到潘鹤最多、最全的作品吗?
没错,就在广州市海珠区后滘村。
这里有一座潘鹤雕塑艺术园——荟萃了潘鹤一生创作的160多件作品(部分为合作作品);这里还有一座潘鹤艺术馆,集纳了潘鹤早年的画作、诸多的创作小稿和历史资料。
来这里,你将读懂雕塑,读懂一位雕塑大家的赤子情怀。
广州日报
李巧蓉
- 标签:圣米厄尔教堂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