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和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县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几千年以来,县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文化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县域经济已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政历来就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六大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县域经济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提出“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整体,在落实统筹区域发展要求过程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对整体经济的跃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说,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中的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是第一层面的话,那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第二个层面,是第一个层面的延伸和深化。第二层面可以利用非均衡的“势能”,并充分考虑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施县域经济的赶超和突破战略,搞好县域民生经济,从县域层面上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海南既是一个农业经济省份,又是一个实行省直管县(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省份。与省份不同,县域经济在海南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海南更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县域经济差距,从而推动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地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南要在21世纪崛起,关键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经济,潜力也在县域经济。
(一)县域经济实力仍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县域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先进省市相比,海南县域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这既有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客观因素,也有思想不够解放、体制机制不活等深层次的原因。2003年全省16个县(含县级市,不含海口、三亚、洋浦及农垦)GDP为344.52亿元,占全省GDP的49.8%。从单个县(市)来看,没有一个县(市)GDP超过100亿元,仅有1个县(市)超过50亿元,30~50亿元之间的也只有3个。2002年评选的全国百强县中,海南没有一个市县入选,而且与百强县的实力差距明显。百强县平均GDP为135.8亿元,而海南县(市)平均只有21.5亿元;百强县平均财政收入5.6亿元,而海南只有0.99亿元。海南只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整体谋划与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才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县域经济之所以引起重视和关注,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差异性。海南县域经济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差距,也表现为人均指标的差距。2003年,全省16个市县中,GDP(不含农垦)总量最大的儋州市为55.84亿元,总量最小的保亭县为4.26亿元,两者相差51.58亿元,相差13.1倍(见图1);在人均GDP(不含农垦)中,人均GDP最高的琼海市为11473元,最低的白沙县为4013元,两者相差7460元,相差1.9倍(见图2)。县域经济发展是否平衡,不仅关系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关系着各项改革的可行性。只有从县域层面上缩小经济差距,才能实现区域的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三)县域地方财政困难。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结果和直接表现就是地方财政困难,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全省16个县地方财政收入(不含海口、三亚、洋浦)仅15.89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5.8%。从各个县(市)财政收入来看,没有一个县(市)超过2亿元;有7个县(市)超过1亿元。欠发达地区县域财政收入缺口逐年扩大,大多数县域财政依靠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县级财政周转包括工资发放等问题。
(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总的来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资源型加工业规模小、能力弱;现代的高科技产业起点低、数量少,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仍然较低,整体产业结构仍处于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演进的工业化初级阶段。而当前工业发达国家都已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世界平均已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中国也进入工业化阶段(见下表)。2003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50.3:19.6:30.1,与全国相比,第一产比重高于全国35.5个百分点,第二产比重低于全国33.3个百分点,第三产比重低于全国2.2个百分点。从县域三次产业结构可以解读: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为农业社会;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工业化水平低,是产业结构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五)资金、人才和技术短缺。由于县域经济实力薄弱,地方财政拮据,资金较为紧缺,很难拿出太多的资金进行建设。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式管理,收缩县级、农村机构业务,使县域深受“失血”之痛。2002年全省县域金融机构比2001年仅增加9.51亿元,而2003年则出现下降的局面,余额比2002年减少1.81亿元。由于受地理、各种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不能为科学技术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难以吸引人才。大学生毕业回县、乡工作的不多,愿去县域企业工作的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的吸引力,人才流失严重。既缺乏一般人才,更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乏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经济型人才。人才缺乏导致了科技力量的薄弱,科技创新难,科技基础差。加上投资软硬环境相对较差,吸引资金、技术也相对较少。
(六)对外开放程度很低。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县域对外开放度偏低,利用外资很少,经济外向度较低。2002年县域实际利用外资仅为4867万美元,占全省的4.9%。2003年县域海关出口总额为7408万美元,占全省的8.5%,占县域GDP的1.8%,出口依存度非常低。这种状况,对加入WTO后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的。
(七)思想观念落后。当前县域普遍存在思想观念滞后,从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有:第一,主观能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惰性比较严重,等上级给项目,等财政给支持,靠银行,缺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跳不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墨守陈规,无所作为。第二,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运作和管理经济,发展经济的思路死、路子窄、办法少。第三,眼光不开阔。考虑和处理问题带有狭隘的地方观念,开放的市场经济观念意识较差。第四,人力资源观念淡薄。对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不善于发挥运用灵活手段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用人环境不宽松,缺乏公平和效率观,不善于为人尽其才创造舞台和机会。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各县(市)要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各县市必须依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中部山区要利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品牌大力发展良种猪、牛等畜牧业,培育一批畜牧产业占农业增加值一半以上的畜牧大县。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品质,扩大规模。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对县(市)资金投入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中部贫困县(市)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民收入,要切实抓好城镇居民就业、保证职工工资、强化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为此,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扩大就业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激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要按时、足额发放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兑现工资调整工资;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关心弱势群体,解决好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城镇中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一般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
加快城镇建设,努力推进城镇化。继续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集中计划、建设等部门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资金。加强县级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各县(市)发展不一定都要走工业发展之路,但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县(市),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
当前是加快海南民营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各县(市)要善抓机遇,积极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控股、租赁国有、集体企业。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法律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对民营企业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领域,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汇集人才的关键。为此,各县(市)要积极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县域投资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对外开放是永恒的主题。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县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中国―东盟10+1”、“泛珠三角9+2”合作机遇,利用特区、航权开放等优势,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面对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大引进外资力度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包括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外。
在当今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当今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种趋势,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县域经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县域经济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之路。
- 标签:海南经济发展现状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海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和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
- 全国主要电视台介绍------海南电视台
- 三亚最新消息_海南_疫情_防控
- 海南卫视广告运营中心_海南卫视体育赛事广告投放_腾众传播
- 三亚今日发现1例社会面感染者!女33岁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立案侦查!
- 央视新闻联播:海南在多地启动2023年校招活动
- 今日所有进出三亚航班被要求取消或不载客8万游客滞留
- 海南少儿频道采访报道“哈咪咕噜”世界唯一儿童专利健身器材! 资讯
- 今晚播出!2022年海南省中医特色化武暨第二届中医药经典知识竞赛
- 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平台
- 定安岭口镇一瓦房突发大火 消防快速灭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