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资讯  新闻

为生死"搭桥"的器官捐献协调员:7年迎接近120场重生

中新社石家庄6月16日电 题:为生死“搭桥”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作者 郝烨 李晓伟

生与死,一直以来都是个沉重的话题,但这却是路保赛每天面临的话题。

作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7年间,路保赛见证了40场离别,也迎接了近120场重生。

2010年,中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随之产生。2013年,河北正式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担任主治医师的路保赛主动申请,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统一培训,考试合格后成为了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路保赛清楚地记得自己协调捐献出的第一对肾脏,它来自一名19岁的河北男孩,从发现这名潜在捐献者、联系家属、宣讲捐献政策和法规到协助完成捐献……24小时后,在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共同见证下,男孩的肾脏成功移植给了两名受者,在受体身上得到延续。

正是这第一次作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经历,让路保赛意识到,“器官捐献”这份来自生命尽头的馈赠,是许多家庭重生的希望。

从第一次的摸索前行至今,路保赛先后接触了超200例患者及家属。有时,成功的器官捐献背后,往往伴随着误解。一次,路保赛驱车赶往二百余公里外的沧州,向患者家属说明情况,却被家属质问他的身份和目的。

“人们对我们更多的是警惕与怀疑。”路保赛很无奈,囿于传统观念,社会大众对器官捐献协调员仍存在很大误解。

除了误解,路保赛需要承受的还有失望。他回忆道,2019年,一位患者妻子在同意捐献后又反悔,为了征得她的同意,自己与她沟通了3个小时,详细解释了捐献政策和法规。然而,那次协调最后仍未成功。

“当发现潜在捐献者时,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去沟通,直到最后一刻,家属都有权同意或反对。”路保赛认为,为生命“接力”的意义不能只看结果,要尊重每一位家属的选择,并带着希望继续“奔走”。

局限于传统思想,当下,器官捐献仍是不少人心中的禁忌。不过,让路保赛欣慰的是,伴随着法律法规、人文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民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度提高了,人们逐渐意识到,让器官“活”在他人身体里,也是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网显示,截至2020年6月15日,有效志愿登记人数已逾211万人,实现捐献近3万例。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器官捐献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同年,实施器官移植手术量突破2万例,亦居世界第二位。

“对于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来说,器官捐献和移植间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路保赛认为,器官捐献的发展涉及社会多方面,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主治医生与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沟通机制,打通信息渠道,让潜在捐赠者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协调员手中,从而实现更优化的器官捐献配比。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中,人格权独立成编,对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的捐献做出明确规定。

人体器官捐献关乎到生命安全和人格尊严。路保赛认为,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正是推动这项事业向正确轨道上前进,对于推动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捐献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也能促进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高质量发展。

几年间,从城市到农村,从石家庄到廊坊、沧州、雄安新区……路保赛将脚印留在了很多地方。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参加河北省红十字会举办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悼念捐献者。在他看来,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从事的是为生死“搭桥”的工作,“我们都说器官捐献者很伟大,其实,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付出同样很有价值和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漂泊者 电影 2011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