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非遗日特别报道:少年才露尖尖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保护传承非遗,青少年是重中之重。琼剧、调声、八音、黎锦……努力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让更多10后、20后喜欢上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遗珍,海南非遗传承才能薪火不灭,“老手艺”才能鹤发童颜、永葆生命力。
“郎君他,多潇洒,威武英俊又儒雅……”近日,在琼海市塔洋镇中心学校多功能厅的舞台上,身着校服、系着红领巾的两位四年级学生黄艺盈、朱浩庆正在排练琼剧《刁蛮公主:郎君他多潇洒》选段。
她们正在为参加2022琼海市中小学生歌手和器乐比赛做准备。尽管唱腔仍有几分稚气,但两人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亦颇具梨园风采。
自2015年起,塔洋镇中心学校利用当地琼剧资源,开展琼剧进校园活动。如今,琼剧已成为该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针对那些对琼剧有浓厚兴趣的孩子,该校还成立了琼剧社团,每周二、周四下午安排专业老师上琼剧表演课。
“我喜欢琼剧,它的韵律很好听,在家里我会主动给爸爸妈妈表演琼剧选段。”谈到琼剧时,黄艺盈眼神明亮。今年10岁的她,是学校戏剧圈的当红花旦。
黄艺盈被发现有演唱琼剧的天赋纯属偶然。2019年,在学校“六一”儿童节的展演上,黄艺盈上台唱了一段琼剧,台下的琼剧专家眼前一亮,“这个小姑娘天资不错,唱得很好。”
黄艺盈没想到自己的表演得到了专家如此高的评价,不久后,她加入了琼剧社团。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不到3年时间,她的琼剧表演已经有板有眼。
“你别看他们年纪小,这些孩子已经多次参加过演出和比赛。”塔洋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周继川看着正在舞台上排练的黄艺盈等人,笑着对海南日报记者说。
“我不紧张,演出前我们排练了很多次。”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嘉宾面前唱琼剧,黄艺盈一点也不露怯,在演出现场,她还用英语和嘉宾们热情打招呼。
很难想象,一个在篮球场上运球、起跳、投篮动作一气呵成的男生,在舞台上唱起琼剧也韵味十足。今年10岁的朱浩庆学唱琼剧的开端并不顺利。对他来说,表演琼剧需要克服的最大难题是化妆。“演出前,化妆时间长,刚开始有点不习惯。”他说。
为了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朱浩庆的母亲和学校老师经常找他谈心,劝他把注意力转移到舞台表演环节。如今,他学唱琼剧进步很快,已经参加了许多演出。
喜欢上琼剧对陈春霞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她出生于一个琼剧之家,母亲很喜欢琼剧,爷爷曾经唱过琼剧。“我妈妈靠听就可以辨别广播里唱琼剧的演员,小时候,我经常和她一起听琼剧。”陈春霞说。
在塔洋镇中心学校读书期间,陈春霞也加入了琼剧社团。2018年,在学校和社团的推荐下,她参加了中国戏曲小梅花奖评选,并如愿获得了“金花”称号。
“刚开始学习琼剧时,压腿等训练让我一度想放弃,过去也曾在比赛中失利。”陈春霞回忆说,这些年咬牙坚持下来,琼剧带给了她很多快乐。
作为一名初三学生,陈春霞也面临着升学压力。发挥演唱琼剧的特长,她参加了琼海中学艺考,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琼海中学(高中部)录取。
课间,陈春霞有时会不自觉低声哼起琼剧的曲调,“我的同桌听见了,说很好听。”陈春霞认为,琼剧值得被更多人喜爱。未来,她还想继续钻研琼剧、传唱琼剧。
轻轻揉捏手中的泥团,取出一块均匀地压成坯底,再取出一块搓条开始盘筑坯身,用刻刀在陶坯上“画”图案,满意时抿嘴一笑……6月8日,昌江黎族自治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制陶教室里,8岁的李春莹安静地坐在一张长桌前制陶,仿佛窗外的虫鸣鸟叫、走廊上小朋友追逐打闹的喧嚣声,都与她无关。
制陶考验人的耐心和技巧,李春莹接触制陶不到一年时间,已经能有模有样地做出陶罐、陶壶、陶坛等,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
对李春莹而言,制陶是一场趣味之旅。“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报了大合唱、画画、制陶3个兴趣班,目前对制陶最有兴趣。”说起制陶,她打开了话匣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制陶很好玩”。
海南日报记者走进制陶教室时,李春莹正在制作一个陶罐。她随手抓起一个泥团,然后慢慢揉匀做成坯底。“平时在家里包饺子的时候,我也会偷偷抓一些面团捏着玩。”她笑着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生活趣事。
李春莹的黎陶老师李名众说,小春莹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制陶技巧,可以在1小时内独立完成简单的陶艺作品。
做好坯底,李春莹开始用泥条盘筑。盘筑的层数决定了陶罐的高度,她小心翼翼地把泥团搓成拇指粗细的泥条,然后一圈一圈工整地盘起来,做出陶罐的雏形。
做出雏形后还要用泥条填缝,李春莹用搓得细细的泥条一点一点地将缝隙填满,眉头紧皱,神情专注。“很多小朋友因为没有耐心,坐不住。”李名众说,一般来说年纪较小的学生比较难坚持下来,陶艺班有20多名学生,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6岁,李春莹年龄偏小,但论起制陶,却是班里的佼佼者。
填完缝,李春莹一手托着陶坯,一手拿着蚌壳细细打磨表面。打磨好后,她轻喘了口气,因为作品已基本成型,只差最后一步——刻画图案。这时,她拿起钻孔竹棍和钢针组合成一个圆规,将竹棍立于桌面上,钢针对准陶坯表面旋转一周,画出了一根完整的线条。“我现在只会画一些简笔画,复杂的不会画。”
紧接着,三五笔下去,一条“鱼”很快浮现在了陶坯表面。她盯着眼前的作品,满意地笑了,然而并不是每次制陶都会成功。“做有难度的作品,也会担心做不好。”李春莹说,就算失败她也不会不耐烦,会主动找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做好。
在教室的置物架上,错落摆放着学生们的黎陶作品。李春莹高兴地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取下来给记者看,“这是一个坛子,我做了三节课才完成的,上面有青蛙。”而在李春莹的家中,还摆放着她的一件得意之作——陶屋,这间小小的屋子是她想象的家的模样,房门旁边刻着“李府”二字,观之令人不禁一笑。
去年,李春莹曾和老师同学到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参观,看到了许多出自前辈之手的黎陶精品,她说:“希望将来也可以做出这么精美的黎陶,展示给很多人看!”
6月9日下午放学时分,海南日报记者走进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中心学校少年宫,闻得阵阵欢快明丽的唢呐声。一位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在音乐教室里练习吹唢呐。
“我叫张泳程,今年读五年级了。”看到记者走近,他主动介绍起自己,“我吹的是唢呐,属于八音里的‘笛’。”
“你能演奏一曲吗?”记者笑着询问。张泳程立即调整身姿,鼓起腮帮子演奏,一双小眼瞪得溜圆,几根手指在唢呐孔位上灵活跳跃,八音曲目《凤灵贺江东》在校园里荡漾开来。
他今年9岁,第一次接触八音,是3年前的事。那时学校正在组建八音班,父母决定让活泼好动的张泳程试试,老师看他身形壮实、手指灵活,就把他分到了八音唢呐组。
初识八音,初见唢呐,一番吹吸按弹,虽不成音律,却让小小年纪的张泳程心潮澎湃,“八音整体听起来很古典,唢呐的声音很喜庆、很响亮。”
八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海南重要的乡土艺术品种,至今已流传千年。在琼北地区,每逢重大节日请八音乐队演奏是民间传统风俗。
张泳程也知道传承八音艺术的意义,“老师和我们说过,八音是很古老的艺术,要是没有人学的话,它就会失传。”
从加入八音班的第一天起,张泳程就不落一课地学习唢呐。他每周在学校少年宫,跟着省音乐家协会的专业老师学习,和同学们一起演奏。3年时间,他从只会吹出一种声音,到可以吹出单吐音、滑音、颤音,能独奏《水仙花》《送京娘》等经典曲目。
刚开始学吹唢呐时,张泳程的两腮常常发酸,吃饭和说话都不利索。父母心疼孩子,问他“还要继续学吗?”。张泳程回答:“八音课和语文课、数学课一样,不能旷课。我们班是八音班,哪个音都不能缺。”言语中透着一股犟劲。
张泳程所在的八音班共有55个孩子,按照演奏乐器类型他们被分为8个学习组,平时分组学习,演出时合而奏之。“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八音班里学习琵琶演奏的学生黄钰铭巧妙地打了个比方,她说:“我喜欢琵琶独奏的声音,也喜欢琵琶融入八音时,八类乐器共同演奏的气势。”
八音一响,气势自生。正如黄钰铭所说,几乎每个听过海南八音的人,都会被八音悠扬奔放的曲调、高亢洪亮的乐声所触动。黄钰铭和张泳程很喜欢每次站在台上演奏八音的感觉。乐起,合奏,曲罢,谢幕,鞠躬,耳边掌声如潮,他们的心中也因演奏八音而涌起自豪的情感。“既为自己自豪,也为我们的传统艺术自豪。”黄钰铭说。
近年来,灵山镇中心学校的八音特色教育声名远扬,许多学校派人去参观学习,也有不少媒体记者前去采访报道。张泳程在演奏时,有不少来访者询问这是什么,他总是带着笑意、透着骄傲说:“这是八音,是海南的非遗。”(陈子仪 叶媛媛 刘婧姝 刘晓惠)
- 标签:海南省青少年频道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海南:现已安排包机56架次 多举措帮助旅客安全回家
(记者 张诗奇)据海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新闻发布会最新数据,截至13日6时,海南省已安排包机56架次,共计保障滞留旅客返程…
- 12年海口女子出租屋神秘失踪警方调查发现:当天晚上用了5吨水
- 海口晚报:博鳌房地产论坛8月再启大幕
- 三亚海口共保障27211名滞留旅客返程 多个兄弟省市给予大力支持
- 昨事发海口一小区!男子酒后杀妻落网后仍处于醉酒状态…儿子报警!
- 2021年终观察 海南牢固树立、全面践行“两山”理念 把生态嵌入发展大格局
- 最快三小时 检测出结果
- 一睹为快:3月三亚乐东新房价格
- 《海南新闻联播》 20220617
- 《海南新闻联播》7月12日完整速览
- 《海南新闻联播》5月23日完整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