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鲸”喜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员在南海考察记录到十一个鲸类物种
南海“鲸”喜
科研人员在南海记录到短肢领航鲸与弗氏海豚混游现象。图片来自新华社
我国科研人员在南海某海域拍摄到抹香鲸。图片来自新华社
你对“鲸鱼”的了解,从哪里开始呢?是科普书籍、影视纪录片,还是童话故事或神话故事?千百年来,人类对“鲸鱼”的认知不断更新,这有赖于科研人员不懈地探索和研究。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2020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
这是该团队第二次前往南海进行鲸类科考。此次科考人员目击到的鲸类动物有31群次、11个物种,说明考察海域具有较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
科考背后有哪些瞬间令人难忘?鲸类动物有什么样的脾气喜好?研究保护鲸类动物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海南日报记者近日特别采访了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的科研人员。
A
神秘喙鲸差点被认作编织袋
南海海域可能存在喙鲸定居群体
科考期间,当看到一头棕黄色的鲸出现在海浪间时,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副研究员林文治博士一下惊住了。他脑中飞快运转,开始检索无数有关鲸的知识:这到底是一头什么鲸 ?
是柯氏喙鲸!他来不及过多思考和耽搁,迅速拿过相机拍摄这头神秘的鲸,以留存珍贵影像资料,“它很安静,就在海面以下不到一米的位置静静游着。柯氏喙鲸特有的棕黄体色让我一开始怀疑仅是个编织袋,直到另外一头鲸从它身下冒出来并行游动时,我才意识到它是喙鲸。”
喙鲸脸部很小,身上有花纹,长得与众不同,虽不太活跃,但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属于回避人类的一种动物,是科考队员的重点调查和研究对象之一。
“幸运的是,它当时与我们科考船只有两三米的距离,但仅仅出水换气三五次,就下潜消失不见了,整个过程约持续半分钟。”与喙鲸碰面的机会如此难得,当时林文治激动得说不出话,只能不停打响指示意其他队员注意观察,并以最快的速度端起相机狂按快门。
“作为鲸类行为研究者,我更希望能一直静静观察它的形态和行为,但是科考任务要求我必须去取相机并争取留下图像证据。”说起这段经历,林文治很兴奋、也很遗憾,“这次会面宝贵又短暂,可惜我没时间仔细去观察它那张古怪的脸。”
去年,在执行首次南海鲸类科考途中,中科院深海所的科研人员就发现了柯氏喙鲸。不过那次距离有十几米远,科研人员只能通过放大拍到的图片来“解渴”,远不如这次观察得真切、仔细。
柯氏喙鲸的重复出现及较高的目击记录,让科研人员推断南海海域极有可能存在多个喙鲸物种的定居群体。这是亟待他们去进一步揭示的科学问题。
B
鲸类动物也有个性
如果它们愿意,会游到船艏冲浪、集体围观人类
在更多故事开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鲸鱼”的概念。
其实“鲸鱼”不是鱼,而是一种形态像鱼的海洋哺乳动物,科学家们通常称其为鲸类动物。全世界约有90种鲸类动物,我国海域有30多种。鲸类动物分为须鲸和齿鲸,体长从1米到30多米不等。此次我国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域发现的鲸类动物均为齿鲸。
在海洋生物中,鲸类动物是十分聪明、神秘的动物。研究考察鲸类动物,也是同它们交流对话的过程。科研人员需先读懂它们的行为,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鲸类动物的影响。
“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林文治从事鲸类动物行为学研究11年之久。他说,如果碰到确实不喜欢接触人类的鲸,他们就选择不接近,否则会给其造成行为压力,“如果发现它一直背对着我们,那就说明它在回避我们,我们就会作出让步,不会采取激进的跟踪方式。”否则,鲸类动物不高兴、不配合,科研人员也达不到研究目的。
那么,鲸类动物的哪些行为是不排斥人类呢?“就像是此次科考中遇到的一群抹香鲸,有6头成年鲸和1头幼仔,幼仔贴着妈妈游,它们行为缓和,一边侧着身子游一边偷偷‘瞄’我们。”林文治举例说,“它们行为放松,但保持一定的戒备心理。”
哪些行为又是在表明它们喜欢亲近人类呢?“如果鲸类动物喜欢你呢,它们就会钻到船艏的浪花里冲浪。”林文治说,船只航行过程中会推起一些浪花,像热带斑海豚、弗氏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就会游到船头,钻进浪花里跳跃、翻腾,“像短肢领航鲸,则会停下来集体把上半身浮出水面围观我们,充满好奇的样子。”
C
记录到11个鲸类物种
考察海域具有较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
“研究鲸类动物,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林文治说,只有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才有可能了解鲸类动物的活动范围,弄清楚不同物种的迁徙规律等问题。
本航次,科考团队历时21天、航行3000多公里。科研人员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办法开展科考。
简单来说,就是有的科考队员到船顶用望远镜搜索海面,有的队员在船尾收集动物发出的声音,还有的队员负责收集海水,以获得水体中从动物体表剥落的痕量组织,带回实验室后做进一步的物种鉴定。
经对考察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本航次科考人员目击到的鲸类动物包含11个物种,其中深潜鲸类7种,分别为抹香鲸、柯氏喙鲸、短肢领航鲸、瑞氏海豚(又叫花鲸)、伪虎鲸、小虎鲸和瓜头鲸;其它远海鲸类4种,分别为热带斑海豚、弗氏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和条纹海豚。这表明,考察海域具有较为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
由于鲸类动物还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动物和指示性生物,关于它们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都受到极高的关注。
“从生态和环保意义上讲,保护鲸类动物跟保护珊瑚、鱼类,或者保护陆地上的大熊猫、鸟类等没有本质区别。”林文治认为,虽然鲸类动物的栖息环境较为特别,公众很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但不意味着它们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就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生物圈,保护鲸类动物或者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D
更丰富的科考收获
探索鲸类科学前沿问题
“历史捕鲸和搁浅记录表明,在南海出现过的鲸类动物有30多种,该海域是我国鲸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员、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主任李松海介绍。
从去年起,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开始执行“2019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任务,目的是了解该区域深潜和远海鲸类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行为特征等。
今年的第二次科考,科研人员有了更丰富的收获:不仅记录到更多鲸类物种,还对考察海域的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及分布模式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
比如,去年记录到的8个鲸类物种中,除了一种神秘的喙鲸没在本航次被确认发现外,其它7个物种均被再次记录到。同时,本航次还新发现并记录到了小虎鲸、伪虎鲸、长吻飞旋海豚、瓜头鲸等4个鲸类物种。
“开展‘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年度调查和研究,符合我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关注海洋珍稀动物保护的重大需求。”李松海说,开展这项研究,不仅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得南海鲸类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特征,还可以深入探索南海鲸类的适应性演化、行为生态学、栖息地特征以及潜在的威胁因子等鲸类的全球科学前沿问题。
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公众也愈发明白,鲸,于人类而言,不只是《说文解字》中描述的“海中大鱼也”那样神秘、神奇,而是具有更独特的科学意义和生态意义。(王玉洁 杜莉)
- 标签:清穿日常 多木木多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CUBA八强赛“第二主场”热闹非凡 提升校园篮球文化
CUBA八强赛现场。供图 北京6月11日电 本赛季CUBA八强赛此间落下战幕,最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 黑龙江完成国内首例未满月北极狼驱虫治疗
- 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0例 其中本土病例2例
- 时报时评丨加快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 亚布力论坛:听王传福讲述比亚迪的坚守与梦想
- 热点丨天然气市场化进程提速 短期对居民用气影响有限
- 出游人次将达1亿 端午民俗文化游成新亮点
- 百年纪事(104)丨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
- 昌江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友谊的建立”心理团辅活动
- 深学党史 汲取力量
- 好家风从“严”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