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生活资讯  民生

非遗文化成海南省中小学课后服务宝贵资源

三亚市逸夫中学开设课后服务黎锦课。记者 徐慧玲 摄 五指山市红星学校学生演奏黎族乐器灼吧。陈元颜 摄 卢博然教塔洋中心学校学生唱琼剧。记者 袁宇 摄

灵山镇中心学校学生学习“海南八音”之琵琶。受访学校供图

编者按

当非遗遇上“双减”,学校会“玩”出什么新花样?今年秋季学期开启后,“双减”政策落地。目前,我省应开展课后服务的708所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其中,多所中小学将非遗课程引入课后服务,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异彩。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对海口、三亚、琼海和五指山部分中小学“非遗走入课后服务课堂”的情况进行了采访。

海口 课后时光更灵动

记者 计思佳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海口中小学校积极开启校内课后服务。部分学校将非遗传统文化融入课后服务内容,“海南八音”、琼剧、竹竿舞、刺绣等课程的开设,加深了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11月30日下午5时许,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中心学校里古韵悠悠。在该校几间音乐教室里,一群学生在几位老艺人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八音古乐。

“坐姿要保持端正,大臂自然下垂,小臂放平,琴竹和琴面要保持平行……”在灵山镇中心学校的扬琴教室里,省琼剧院退休老演员朱冬兰正在纠正学生们的演奏技法。《送京娘》《闹军坡》等几首经典琼剧曲目弹奏结束后,该校五年级学生江鸿峻获得老师称赞,心里美滋滋的。

“我学八音扬琴已有两年。在老师们手把手指导下,我从最开始的识谱到曲目演奏,再到与其他八音乐器合奏。我代表学校参加了不少比赛,几乎每次都能获得好成绩。”江鸿峻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如今,每周两次的扬琴课成为他最期待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帮助他在家里学习,父母还专门为他购买了扬琴。

灵山镇中心学校少年宫负责人黄立业介绍,“海南八音”是海南乡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海南八音”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灵山镇是“海南八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了让古老的八音代代相传,该校从2012年开始开设八音民乐班。今年9月,校内课后服务启动后,该校又将八音课程纳入课后服务课程。

“‘海南八音’包括弦、琴、笛、管、箫、锣、鼓、钹八大类乐器。组建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非常重要。”黄立业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目前,该校聘请了“海南八音”传承人黄兹会,朱冬兰等多位老艺人以及二胡、唢呐、琵琶等演奏老师为学生们授课,这个固定的教师团队已达10人。平时,每个老师按照乐器分类分开教学。合奏时,再将学生们组织起来一起练习。

黄立业表示,过去,该校“海南八音”的学习以民乐班学生为主。如今,“海南八音”课程纳入课后服务课堂,在经费和课时安排上有了更多保障,更多学生有了学习这门课的机会。“希望通过八音课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师生们对海南乡土文化的热爱。”

海口市琼山椰博小学通过开设刺绣课程,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2月3日下午,海南日报记者走进琼山椰博小学的刺绣课堂,看到学生们正用针线织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该校四年级学生吴清蔓手拿针线,给自己的刺绣作品《小猫》进行扇面包边收尾工作。这个圆形扇面上,一只灵动可爱的白色小猫正坐在栅栏上,欣赏着眼前的“落英缤纷”。

“这幅作品我已经绣了两个多月。虽然刺绣过程很辛苦,但想到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我就感到很高兴。”吴清蔓说。

为学生们上刺绣课的是该校美术教师邓芸芸。“刺绣是我的业余爱好,我从大学时开始学习。此前也曾为学生们开设中国刺绣校本课程。‘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课后服务开启,我就主动报名承担刺绣课程的教学任务。”邓芸芸说。

邓芸芸介绍,目前这门刺绣课程在一年级至五年级开设,共吸引约40名学生报名。“低年级学生穿针引线存在一定困难,我就让他们从粗针和毛线、彩带开始绣起。对于高年级学生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开始引导他们学习刺绣。希望通过刺绣课程,让学生们感受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文化的魅力。”

三亚 传统文化活起来

记者 徐慧玲

有的学生席地而坐,腰上固定着腰织机的一端、足尖撑起另一端的脚踏;有的学生坐在织机前,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黎锦技艺……这是海南日报记者近日在三亚市逸夫中学黎锦教室看到的场景。

黎锦是三亚市逸夫中学近年来开设的特色课程。今年秋季开学后,该校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丽琼参与教学。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学生们大多已掌握基本的织锦技艺。海南日报记者在黎锦教室看到,每名学生手中都有一段长短不一的黎锦。有的还在学习织平纹,有的已经能独立编织出简单的图案。

“我会织藤果子和螃蟹图案。”三亚市逸夫中学七年级学生李锦锐向海南日报记者展示了自己的黎锦作品。或许是从小看外婆织锦耳濡目染的原因,李锦锐在学校学习黎锦技艺仅数月,技术已经较为娴熟,学习之余还不时给旁边的同学讲解。她说:“希望通过学习将我们黎族的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过去,按照老规矩,黎族地区黎锦技艺不传外人,而且传女不传男。不过,近年来,也有不少男性开始学习黎锦技艺。在三亚市逸夫中学的黎锦课上,十余名男生在认真学习。“我们男同学的技艺可不会输给女同学。”该校八年级学生蓝健豪自信地说。如今他已经能熟练织出花纹简单的黎锦,正在学习较为复杂的人形纹和动物纹,“我想把自己的第一件黎锦作品送给妈妈。”

“黎锦,素有中国纺织‘活化石’之称。黎族不同方言区的黎锦风格也不同。”三亚市逸夫中学黎锦教师吴清裕说。除了传授黎锦技艺外,他们还要引导学生们学习黎锦相关文化。

三亚市逸夫中学校长郑廷芳说,该校九成以上学生都是黎族学生。开设黎锦课,不仅能让学生们掌握黎锦技艺,还能从中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将爱国情怀厚植于青少年心中。

除了开设黎锦课,黎族竹木器乐也是三亚市逸夫中学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的重要内容。该校副校长庾月生介绍,学生们学习的乐器是灼吧、鼻箫、叮咚和独木鼓等黎族传统乐器。

“所谓黎族竹木乐器,就是用竹或木为材料制作而成的乐器。看,这个是灼吧,我们称为‘黎族的萨克斯’。”三亚市逸夫中学音乐教师梁琳碧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这些乐器做工古朴,音色、音调独特,鼻箫等乐器的演奏方式很特别,独具民族特色。”

灼吧、独木鼓、叮咚、鼻箫、唎咧……谈及已经学过的黎族乐器,三亚市逸夫中学九年级学生黎胜前打趣道,“一只手都数不过来了。”

“爷爷总说,这些独特的黎家传统乐器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黎胜前说,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传播黎族文化的使者,让越来越多人能欣赏到黎族音乐之美。

让学生在美妙乐声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的,还有三亚市崖州区港西小学、保平小学等学校。

港西小学校长陈江洲介绍,作为该校的校本课程,崖州民歌从2013年走进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崖州民歌,古老乡音在校园里代代相传。

“今年课后服务实施后,学校不断拓展课程内容,崖州民歌课程得到不少家长的大力支持,颇受学生欢迎。”陈江洲介绍,该校副校长麦宜斌是崖州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该校崖州民歌课老师,“把崖州民歌引入课堂,才能更好地将崖州民歌传承下去。”

五指山 校园里传技艺

记者 谢凯

“乐器要倾斜一点”“鼻子气息要均匀”……近日,在五指山市红星学校,五指山市黎族竹木器乐非遗传承人黄海林为学生们上了一堂黎族竹木器乐课。她几乎每周都要到五指山、保亭等地的中小学传授黎族器乐知识。

“我们常见的黎族竹木乐器有哪些?”“独木鼓、叮咚、鼻箫、口弓、唎咧、口拜、灼吧、哔哒等八大件。”黄海林一边教授演奏技艺,一边向学生们提问。一问一答间,可以帮助学生们巩固相关乐理知识。

据黄海林介绍,黎族竹木乐器历史悠久,口口相传,主要流传于海南中部五指山南麓的黎族聚居区。这些乐器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今年秋季开学后,五指山市许多学校开启课后服务,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促进非遗文化传承。

“学校里86%的学生是黎族、苗族学生。基于这个特点,学校重点开设了‘留住黎族、苗族记忆’课后服务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上课。”红星学校校长石挺警介绍,让学生学会跳竹竿舞、盘皇舞,学会唱黎族、苗族民谣,真正了解当地的黎族、苗族文化,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是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的目标。

红星学校课后服务课堂相关负责人陈元颜介绍,开展课后服务时,该校打破年级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课,最大限度利用好教师资源。

11月30日下午,五指山市南圣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在操场跳起了欢快的竹竿舞。他们在竹竿间穿梭,不断变换身形,竹竿声、乐曲声和笑声奏出一曲“校园欢歌”。

“竹竿舞是我校推出的21项课后服务课程中的一项。”南圣镇中心学校校长黄权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该校利用当地资源开设了黎族陶艺、苗族盘皇舞等8项课后服务非遗课程,不断提升学生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据介绍,今年秋季开学后,南圣镇中心学校积极推行“5+2”课后服务,全校近500名学生全部参加。为确保课后服务非遗类课程的质量,该校与市文化馆合作,邀请多名非遗传承人入校授课。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外出“充电学习”后,才能为学生授课。此外,五指山市文化馆还联合学校一起开设非遗技艺培训基地,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定期到校上课。

五指山市第一小学课后服务中心主任卢燕妮介绍,该校依托五指山市文化馆在校内设立了黎族民歌传承培训基地和黎族织锦技艺传承培训基地,开设黎锦技艺兴趣班,吸引了不少学生学习。同时,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类民族文化比赛,互相学习交流。

琼海 小戏迷续乡愁

记者 袁宇

12月7日,琼海塔洋中心学校下午放学的铃声响起。在学校四楼的一间演出大厅里,学生们稚嫩的唱腔也随之响起。每到周二、周四傍晚,这个演出大厅内都会响起悠扬的琼剧声,吸引人们驻足倾听。

海南日报记者在演出大厅看到,学生们正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琼剧《刁蛮公主》选段,扮演公主的是该校四年级学生黄艺盈。她头戴珠钗,身穿翡翠戏服,唱腔清晰,举手投足间已颇有几分韵味。

“我学琼剧已有两年,很喜欢琼剧婉转的唱腔。”黄艺盈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她从二年级开始学习琼剧,渐渐爱上了登台演出,“我获得了今年全省中小学生琼剧演唱比赛二等奖,心里很开心。虽然平时学琼剧比较累,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当天,塔洋中心学校数十名学生轮番登台演出,台下的专业琼剧演员对每位学生的表演进行认真点评。“这既是日常教学,也是为2022年海南琼剧春晚挑选小演员。”来自塔洋镇陈华琼剧学园的琼剧演员卢博然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琼海塔洋是琼剧之乡。琼剧走进塔洋中心学校已有近10年历史。塔洋中心学校副校长周继川介绍,该校自2012年起就开设了琼剧校本课程。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琼剧的文化魅力,该校又于2015年成立了琼剧社团,邀请专业琼剧演员担任教师,“目前全校四分之一的学生报名参加了琼剧社团,说明琼剧颇受学生们喜爱。”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塔洋中心学校已形成一整套琼剧教育教学体系:一、二年级学生学琼剧基础知识;三、四年级学生学画琼剧脸谱、琼剧人物肖像;五、六年级学生学习琼剧唱腔。结合周二、周四的课后服务社团活动,让学生学唱、会唱、爱唱,将琼剧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对于学生们学习琼剧的热情,卢博然感受颇深。他2019年来到塔洋中心学校教学生们唱琼剧,见证了他们从零基础到逐渐爱上琼剧的过程,“该校目前学琼剧年龄最小的学生只有8岁,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唱腔唱法,并能登台表演。”

“教学中,我们除了一步步手把手教,还对琼剧经典曲目进行改编,结合学生的兴趣设计课程。”卢博然说,“周末有很多学生到塔洋镇陈华琼剧学园学唱琼剧,学习热情很高。”

如今,塔洋中心学校的小戏迷越来越多,学习琼剧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该校在琼剧教学上也成果颇丰,排练的琼剧节目多次登上省内外舞台,获得优秀成绩。

周继川说,今年秋季开学后,该校充分利用校内课后服务时间,通过琼剧知识讲座、名家名段展示等方式深入开展琼剧欣赏学唱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解本地传统戏曲非遗文化的平台和拓展兴趣、展示个性的舞台。

我省中小学课后服务非遗课程

琼剧、竹竿舞、“海南八音”、刺绣、

黎族织锦、黎族竹木器乐、

苗族盘皇舞、苗绣、

黎族陶艺等

制图/陈海冰

黑吃黑第二季 http://www.xinzhiliao.com/zx/xinde/26429.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体育直播网,红灯区电影下载,帅飘电视剧全集,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