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资讯  民生

海大教授李秀保: 花了14年,求解珊瑚礁为什么退化

李秀保

李秀保在海底为珊瑚盖房子 受访者供图

从2003年开始,李秀保花了14年的时间寻找一个答案:珊瑚礁为什么会退化?14年里,他走遍海南,找到了答案,也看见了答案之外的现实。

“即使找到了答案,也无法改变部分海域珊瑚退化死亡的事实。”他展现过研究者的力量,拿出了探寻事实的有力研究;他也遇到了研究者的无力,那是面对现实的无力。

李秀保不愿做一个无力者。2017年,他来到海南大学,延续自2003年开始的珊瑚礁生态学研究,不同的是,这次他在海底为珊瑚搭起一座家园。

花了14年,只为找一个答案

去年8月份,李秀保担任评委,为三亚一家旅游企业的珊瑚修复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这家企业选择了一家具备资质的单位执行修复,一共修复2年,珊瑚的恢复取得一定进展。

但是李秀保依然毫不犹豫,否定了这个珊瑚修复项目。“虽然修复效果不错,但由于经验不足,修复指标没有完成。”珊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李秀保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手软,此刻的严厉,既是为了珊瑚,也是为了这片海。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人类的生存和活动离不开海洋。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则离不开海洋之中绚丽多彩的珊瑚礁。然而,数十年来,全球珊瑚礁面积出现不同程度退化。

珊瑚礁退化的原因是什么?自从200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之后,李秀保走遍海南,寻找问题的答案。此时三亚的一处海水养殖场,正在遭遇一场“爆发”。

从2002年开始,这家养殖场接连养殖鲍鱼、螃蟹、石斑鱼,终于在2013年遭遇大面积的石莼爆发。大片海藻生长在珊瑚礁上,珊瑚也随之退化、死亡。

答案似乎很简单,养殖污水导致了这一切。关停养殖场,减少排污,海藻渐渐减少。李秀保却发现,其他海域的珊瑚依然遭遇生存危机。

大型海藻的生长速度迅猛。“大型海藻几个月就能覆盖珊瑚礁,它们挤占珊瑚的生存空间,释放毒素和有机物,导致珊瑚退化。”难道大型海藻就没有对手吗?一次次潜水,李秀保终于找到了答案。

鱼类的减少,导致大型海藻缺少天敌。导致这一切的,是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对于鱼类的过度捕捞。

珊瑚退化的原因是什么?从2003年开始,李秀保花了14年一次次潜入水下。2010年8月的一天,李秀保在海南东北部海域潜水观测珊瑚,发现这里的珊瑚礁覆盖率基本维持在5%左右。带着欣慰返回船上,船长却惊魂未定地跑过来。

“你们潜水冒出的气泡浮上海面,一艘渔船以为水下有大鱼,正准备丢个‘水雷炮’下去炸鱼。”船长说完,那个问题的答案,也愈发清晰。

无节制的人类活动,是珊瑚礁退化的决定性因素。花了14年,答案找到了,李秀保接连刊发多篇相关论文,收获荣誉的同时,心却空落落的。为那些美丽的珊瑚,“我们该做什么?”成为新的思考。

在海底抡铁锤,为珊瑚建房子

李秀保的电脑里存着一张照片,那是三亚一处海域的珊瑚礁。2010年时,这里由于长期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导致珊瑚退化死亡。在这之后,相关部门采取行动,减少此处的人类活动。仅仅一年时间,这里的珊瑚恢复生机。

肉眼看不见深海之底,都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珊瑚礁占整个海洋约1/1000的面积,为1/4的海洋生物、1/3的海洋鱼类提供庇护。它们所代表的自然生态,直接关系人类。

“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保护珊瑚和珊瑚礁,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然而,总得有个带头人。李秀保还是一次次潜下水,只是身边多了一群同行者。

珊瑚是一种动物,可以通过珊瑚虫分裂进行无性繁殖,也可以排出精子卵子进行有性繁殖。无论哪种繁殖,珊瑚虫都需要在一处礁石扎下根。

李秀保在海底使用铁锤,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的人工鱼礁牢牢“钉”在海底。这种特殊的人工鱼礁,可以让随波逐流的珊瑚幼虫找到落脚点。

一年100多次潜水经历,李秀保早已把潜水当作吃饭喝水般的寻常事。可是偶尔潜在20多米深的海底陡坡,望着深不见底的幽深海水,心里还是会有恐惧。

“那种情况下,只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就连挥动铁锤,在水下都是一件费力的事情,“如果找不到平衡点,挥动铁锤,人只能在水下旋转。”可是李秀保还是执着地在海底当一名“水下工人”,期待牢牢固定的人工鱼礁,成为珊瑚的家园。

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再次绵延海中

常年的珊瑚生态学研究,让李秀保很清楚珊瑚培育的难点。“珊瑚对生态环境非常敏感。如果水质退化了,再好的修复技术也无用武之地。”不考虑水质状况的盲目修复,无法实现珊瑚的保护恢复。

李秀保常把“生态保护优先,人工修复为辅”挂在嘴边,在他看来,需要修复的不仅是珊瑚,还包括整个海洋生态环境。

2016年,李秀保作为领队、首席科学家带领20多名科研人员,奔赴南沙群岛海域,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珊瑚礁生态调查。

在其中几个岛礁,李秀保发现了珊瑚的“天敌”之一——长棘海星。一只长棘海星,一个月就能啃噬几平方米的珊瑚。可是长棘海星的“天敌”——大法螺,却由于过去的大量捕捞,数量变得稀少。

在李秀保和同行们的建议下,相关部门对长棘海星的数量进行控制,珊瑚礁逐渐恢复往日的绚丽多彩。

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域,通过人工修复,以及增殖放流、生态保护等多举措,李秀保带领团队成员在4年时间里移植珊瑚10种5000多株,修复珊瑚礁面积达到1公顷,珊瑚礁覆盖率从不足15%,增加至如今的23%。

当参与珊瑚保护的团队越来越多,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再次绵延在这片海。水下的人和事,就像海水泛着碧光,总能让岸上的人们驻足,也能在碧波荡漾间,保留这座永恒的家园。(记者 贺立樊 文/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