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资讯  民生

买买买的变迁

上世纪70年代结婚必备缝纫机、自行车等。

上世纪80年代结婚必备电视机、电冰箱等。

1987年,海口免税商店,华侨选购收录机。黄一鸣 摄

上世纪80年代穿喇叭裤的青年。

上世纪90年代,各大专卖店遍布街道。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1978年海南军用肉票。

上世纪80年代海口市购肉票。

主播在直播带货。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举行。展览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国内外参展企业近1500家,来自约7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消费精品展,这几天,海南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消费作为能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完成了质的飞跃。这些年,中国的消费者从凭票购物到可以任意挑选心仪的商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场购物,到看得见摸不着的网络下单;从心中盘算攒多少钱够买啥,到刷信用卡、花呗预支等信用消费……本期《海南周刊》,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不同年代的消费者讲述专属他们那个时代的消费故事。

衣食住行,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与消费息息相关。

不同的年代,有着专属于自己的消费印记:20世纪70年代购物要凭票,消费者的选择有限,消费能力也有限;80年代,耐用消费品时代到来,人们陆续买起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三大件”;90年代,消费购物选择多,追求个性;进入21世纪,网络购物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全球好物。

不一样的购物经历,有着不一样的购物体验,也折射出消费结构的升级轨迹。消费关乎经济,也关乎民生,购物车里装的是人们的生活。让我们走进不同年代,聆听各自独特的消费故事。

70年代

你有“票”吗?

“那个时候,物质匮乏,买东西要凭票。”“60后”吴军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票证成为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买米要用米票、买肉要用肉票、买油要用油票……吴军清晰地记得,当时想要买什么东西,要有对应的票证,要不就买不着。“如今在小卖部轻松买到的火柴、肥皂、糖果、糕点,当时都要凭票购买。”吴军说。

由于物资匮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专用购买凭证,包括粮票、布票、油票等,保障城乡居民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的供需平衡。

吴军出生在海口的农村,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日子过得紧巴巴。少年时常见父母数着票证过日子,每回票证发下来,就要算计着怎么从月初花到月底。“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把票证收好。当时,谁家要是把票证丢失了,就意味着这个月可能就没有肉吃,没有衣穿了。”吴军说。

在吴军记忆里,有一次家里给了一张肉票,让他去供销社买肉。吴军不敢把肉票放在口袋里,生怕掉了,一路紧紧地攥着。到了供销社一看,肉票都让他攥皱了,上面还有汗渍。“现在,大伙的日子过好了,买肉爱买瘦肉。但那个年代,大家都争着买肥肉。”吴军说,肥肉不仅能扛饿,还能炼成猪油,用猪油炒菜,味道非常香。

老百姓拿着票证在供销社排队抢购商品的场面,形成了当时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买米买油要排队、买肉买鱼要排队、买过年特供的花生瓜子糖果更要排队。帮大人去排队占位购买生活必需品,也成为那个年代儿童难忘的经历。

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最令人焦躁不安的,是在黑压压的队伍里挪动,没法知道柜台里的情形,就怕好不容易排到了,售货员解下围裙,喊一嗓子‘今天的东西卖完了’。”吴军说。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供需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票证逐步取消。伴随人们多年的各种票证失去了原有的作用,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珍贵的收藏品。

80年代

傲人的“三大件”

如今,电视机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拥有一台电视机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回到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是许多家庭翘首以盼的物品。

出生于1977年的陈武,夜深人静看电视时,不时会想起那久远却又恍如昨天的记忆,与一大群人围坐在一块看电视剧的情景。“80年代,电视机在村里不多见,全村的老老小小每晚就挤到有电视机的人家里去看电视,就像集体看露天电影那么热闹。”

陈武记得,村里在1982年左右才通电,在此之前村里没有电视机,听过却没见过。“心里总想找机会去见识电视机,看它到底长什么样?为什么能把人‘装’进去?”陈武很好奇。

1985年的一天,陈武听说同村的张大伯托亲戚从外地带回了一台电视机,他连忙跑去一探究竟。在张大伯家的客厅,陈武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电视机:长方形、白白亮亮、支着一根天线。当时电视机里正播放着车间工作的场景,并配有播音员的解说,陈武目不转睛盯着电视观看,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镜头。

播放了一会,张大伯走到电视机前,用右手在上边一个圆形按钮上“咔咔咔”地拨弄着,电视里就换成了另一个节目,陈武感到很惊喜。“第一次看电视机,我感觉到了它的神奇与魅力,希望家里也早日拥有一台电视机。”陈武说。

3年后,陈武的梦想实现了。“一天,父亲用背篼背回来一台黑白电视机,我开心地到处乱蹦。”陈武说,每天最期待吃晚饭,因为吃过晚饭就可以看电视剧,巴不得一晚上就全部播完,就算不睡觉也要过足“电视瘾”。

80年代的电视机多为黑白电视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尺寸不大。电视机上有几个按键,开关多为伸缩式,还有调节音量的功能。每次要看电视时,需要拨弄好电视天线,画面才会清晰。

“随着收入的增加,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这些在70年代让人为拥有它们而倍感骄傲的‘三大件’已变得不再稀奇,80年代追求的‘三大件’变成了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70后”李哲明说。

“要买上这‘三大件’还是很不容易的,不但价格贵,而且供不应求。”李哲明回忆道,他结婚时,省吃俭用大半年购置了一台绿色的洗衣机,功能十分简单,要手动换水,不像现在智能化操作便捷,不过即使冰箱只是单门的,电视机是黑白的,洗衣机是双缸的,人们的生活也过得幸福甜蜜。

90年代

“专卖店”兴起

服装反映社会变迁,也记录时代风貌。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现个性的方式。

爱美是女生的天性,“80后”邢丽莹从小就喜欢穿衣打扮。母亲经营的服装店,成为她“臭美”之地。“每次妈妈进货回来,我就一件又一件试穿,乐此不疲。”邢丽莹说。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提高,服装市场也迎来繁荣时代,除了款式之外,衣服的品牌、质感和面料也成为购买时的选择标准。脚蹬裤、牛仔裤、休闲裤、文化衫、针织衣等出现并快速普及,民众服饰的主色调为红、黄、蓝等。

“当白色的毛线蝙蝠衫配上蓝色的牛仔喇叭裤,脚蹬一双细高跟白皮鞋,我也成为一名时尚感十足的时髦女郎了。”海口“80后”姑娘张丽说,时髦的小青年们,无论男女,都爱穿喇叭裤。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专卖店开始兴起,各个牌子开始抢占城市商业中心地段和步行街。佐丹奴、班尼路、美特斯·邦威、森马……这些品牌陪着很多“80后”度过了青葱岁月,承载了他们的青春记忆。

“我曾经用存了很久的零花钱,98元买了一件佐丹奴牌的背心。”作家郭敬明在《你的一生如此漫长》中,用短短几行字,写出了一代人的穿衣记忆。

张丽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穿上“真维斯”时的激动。初中时,她和父母一起逛街,在解放路步行街的真维斯专卖店,父母花了100多元给她买了一套衣服。“当时快到春节了,店里买衣服的人很多,导购员都忙不过来。”张丽说,真维斯、以纯、班尼路等专卖店排成一线,街上十分热闹。

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去专卖店买衣服,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则会去服装市场买衣服。琼海人还记得,中心农贸市场二楼,密密麻麻的店铺一个挨着一个,琳琅满目的服饰虽然不是品牌,但是胜在价格低廉、选择极多。

“在这里买衣服,可以砍价。”琼海人陈彩云是这里的“老客”,有着丰富的砍价经验。“通常都是砍掉一半,如果老板不同意,转头就走,走出去时放慢脚步,不久就会听到背后传来一声唤:‘回来回来,亏本卖给你了’。”

时代在发展,如今人们购衣讲究环境和服务,穿衣注重品位和搭配,服装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可以实现一周中每天的衣服穿搭不重样。

21世纪

带货有“达人

“平时要买什么东西,首先会想到网络购物,不仅样式多,价格也有优势。”海口“90后”女孩刘琪是一名网络购物“达人”,从生活用品到电子产品,网购商品已经深入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以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转变,方便快捷的网络消费代替了传统消费方式。如今,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网站逐步成为新的消费主渠道,激发人们新一轮的消费动力。

“闲的时候刷一刷微博、小红书,看到各种使用心得、促销信息,一心动就买了,这些东西可能之前根本没打算买。”刘琪说,网购的便捷性,不仅满足了轻松购物的需求,也在无形之中刺激了更多新的消费。

近两年来,“直播带货”成为消费热词,作为一种线上新型消费,正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直播间,尝鲜直播购物。“疫情期间,基本没逛商场,身边不少朋友推荐线上直播带货,我尝试后发现不错,渐渐就喜欢上这种新型购物方式。”刘琪说。

传统的网购中,商品展示区通常是静态的,选号、选色等让人拿捏不准,直播间展示得更立体、真实,让选购更加准确。“前几天,我打算在网络直播间买一件裙子,主播的身高、体重和自己差不多,先请主播试穿后,才决定购买。”刘琪说。

如今,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出游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从国内游到出境游,从跟团游到自驾游、自由行,旅游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李梦莉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闲暇的时候她喜欢出门旅游。每年她都会给自己安排两三次休假,有国外的长途旅行,也有国内的短途旅行。“定期旅游让自己放松一下,开开眼界,也是对自己辛苦一年的犒劳。”李梦莉说。

近些年来,我国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居民消费正从传统的“有没有”“价格便宜不便宜”向“好不好”“性价比是否高”转变。居民消费正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升级,从传统消费向品质消费升级,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记者 李艳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