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仨的环保梦:让塑料垃圾彻底消失
赵月英和她的两个儿子(右蒋付军,左蒋军伟)。
2018年11月和2019年5月,80多岁的赵月英两次心脏病发,喘不上来的那口气,差点要了她的命。然而,两次出院后的第二天,她都出现在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坐在了缝纫机前。
这位来自河南农村的老太太,没受过多少教育,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却知道在把环保袋送给别人之前,一定要嘱咐一句:“少用一个塑料袋,多给地球一份爱。”
这是她的两个儿子给她灌输的环保意识。两年多时间,制作3000多个环保袋的赵月英,成了海口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的“明星”。她的身后,是两个儿子坚持3年的环保志愿服务。
“如果早知道做环保这么辛苦,我还不如回去卖水果。”小儿子蒋军伟还可以再做选择,却还是选择和各类生活垃圾为伴。他不是下不了离开的决心,而是迈不动离开的脚步。
这座建在公共厕所旁边的环保教育站,早已与环保、家人、退休老人,甚至是理想,产生了牢不可分的联系。即使想过离开,蒋军伟和哥哥蒋付军却还是选择顶着困难,守住这方天地。
83岁老母亲
两年多时间制作 3000个环保袋
脚踩踏板,手压车线,看着缝衣针上下穿梭,赵月英觉得此时的自己“最快乐”。
缝纫机一侧的工作台上,放着一叠裁好的窗帘布——这是别人家丢弃的旧物。通过缝纫机,赵月英能把它们改造成一个个环保袋,去掉多余的线头,免费交到每一位前来的市民游客手中。
今年83岁的赵月英,一天大约能制作5到6个环保袋,然后被分发一空。她的手中没有存货,今天所制作的环保袋,甚至是几天前就已被人预定的。“少用一个塑料袋,多给地球一份爱。”每次送出一个环保袋,赵月英总是不忘重复这句话。赵月英没有上过学,却知道塑料袋难以被自然降解,“可能几百年都无法被自然吸收。”这是她的两个儿子常对她说的话。
事实上,自从1922年制出最常见的塑料——聚乙烯之后,人类制作的第一批塑料袋,至今也没有完全被自然降解。
2017年9月15日,在海口市美兰区政府的支持下,白沙门环保教育站正式成立,赵月英的二儿子蒋付军担任站长。
有一次,为了逗母亲开心,蒋付军拿出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扮起无法呼吸的样子。赵月英有些反感,蒋付军却告诉母亲,要是大自然里的小动物被塑料袋套住头,那该有多难受。
那时的赵月英还不太清楚什么是“环保”和“塑料垃圾”,倒是对儿子的玩闹感触颇深,“还有多少小动物,正在受这份苦?”
环保教育站成立不久,赵月英加入其中,成为一名志愿者。一年后,有志愿者给站里送来几台缝纫机,赵月英坐在其中一台前,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环保之路。
五颜六色的布料,有些是旧衣服,有些是旧床单。清洗消毒之后,赵月英能把它们制作成五颜六色的环保袋。两年多的时间里,赵月英制作了3000多个环保袋。
总有人提出用钱购买,赵月英坚决不同意。“这是免费的,只图你们能用得上。”环保不图钱,这是赵月英对环保的理解,也是她在两个儿子身上看到的东西。
赵月英在制作环保袋。
志愿者把垃圾回收利用。
二儿子——环保站站长
每天与垃圾打交道 挣的钱全贴进环保站
12月9日上午,又有一批志愿者搬来几箱矿泉水瓶。大家围坐一团,把剪碎的塑料袋塞进瓶子里,上百个这样的瓶子组合起来,能够拼成一张结实的长凳。
这期间,有人问起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站长蒋付军,当站长一个月工资有多少?蒋付军笑了一会儿,告诉他,没有工资,站长也是志愿者们给他“封的”。“我在站里待的时间最长,站得时间长,成了‘站长’。”
蒋付军是一位环保志愿者,3年前,得知海口市美兰区政府将成立白沙门环保教育站,他选择全程参与环保站的筹建和运行。在他的眼里,环保就是一次次选择。
蒋付军曾在万绿园经营旅游单车生意,每天打烊后,他一个人在万绿园散步。走着走着,总能看见几只丢在地上的烟头。“不好意思捡,往前走了几步,又看到几只烟头。”蒋付军还是弯不下腰,总觉得有人在看他,“捡烟头这样的事情,好像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一样。”可是蒋付军的心,就像被那几只烟头烫着了,一直放不下。
终于有一天,蒋付军迅速弯下腰,一把捡起了烟头。“那一刻,突然觉得没啥大不了的。”那是十多年前的一天,从那天起,蒋付军在万绿园捡烟头,在海边捡矿泉水瓶。
2017年9月15日,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在一间公共厕所的二楼成立。有人觉得,环保站建在公厕上面,肯定做不起来。蒋付军却觉得,环保不嫌脏,只看有没有那颗保护环境的心。
其实,蒋付军也常常记起那句话:“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一个环保志愿服务站,白沙门环保教育站没有经营收入。成立初期,随着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志愿者们从单一的宣教,拓展为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更繁杂的工作。一整天的工作,大家还得自掏腰包解决午饭。
非营利的环保志愿服务,是与垃圾打交道的每一天。“又苦又累,一眼望不到头,眼前只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蒋付军几乎把做生意挣来的钱全贴进环保站,可是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
蒋付军为大家买来肉和菜,却没有冰箱储存;阴雨天在楼下分类垃圾,却连一块遮雨的棚也没有;各类垃圾和工具,也找不到存放的仓库。
每一次冒雨分拣垃圾,很多人的眼里都混着雨水和泪水。蒋付军还是舍不得放弃,做了选择就要坚持下去。
带动老年志愿者加入环保站
20多年前,蒋付军来到海南务工。最初时,他骑着单车走街串巷卖冰棍。几个月后,他的商品换成了酸奶,依然骑着单车,为客户送奶。
一次送奶的过程中,蒋付军认识了退休旅居海南的何奶奶。蒋付军每次送奶,何奶奶总会给他递上一杯水,有时知道他没吃早餐,何奶奶还会送来几包饼干。
凭着努力,20多年后,蒋付军有了自己的事业。他常常想,自己能够做什么,去回馈帮助过自己的人?“也许不是回馈某个人,而是这个社会。”想来想去,直到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的成立,让蒋付军觉得,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回馈社会的平台。
环保站成立的头一年里,站里的成员以年轻志愿者为主。不久之后,许多日常在白沙门锻炼身体的老年人加入进来。在颇具时代感的“环保教育站”牌子之下,这里仿佛成了“老人之家”。
“一开始朋友们不理解,为啥来这收拾垃圾?”退休多年的何九成,曾经开过社区门诊。有一天朋友遇见了他,看到他正在分拣塑料垃圾,焦急地问:“老何怎么了?生活困难了吗?”
何九成哭笑不得:“在这发挥余热,为环保尽一份力。”何九成喜欢带着孙子在白沙门公园游玩,他希望这一片翠绿的草地,不受塑料垃圾的侵蚀,永远翠绿下去。
眼看着环保站里的老年志愿者越来越多,蒋付军想到了何奶奶,找到了她。20多年后再次见到蒋付军,已经90多岁的何奶奶抱着他痛哭。
何奶奶刚刚失去了亲人,两个保姆照顾着,身体依然不好。她把自己锁在家里,无事可做,更加走不出悲伤。蒋付军很唏嘘,邀请她加入环保站,“不方便过来,可以在家里收集一些废旧物品,我上门来取。”何奶奶同意了,时不时为环保站积攒一些旧衣废瓶。两年多过去,她早已走出悲伤,不需要保姆,身体也在好转。
如今的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已带动了数百位老年志愿者参与环保,晚年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志愿者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这座环保站。
得知环保站没有仓库,志愿者冯花、陈泽锦夫妇掏出十多万元,为环保站搭建一座木制仓库。志愿者王金花奶奶花了1万多元,为环保站搭建了露天大棚。志愿者沈丽芳提供了一台冰箱,经营缝纫店的志愿者贺二保,一下子买回来5台缝纫机,为赵月英等人制作环保袋提供保障。
美兰区政府为环保站扩建场地,免除水电费用。一家爱心企业更是每天提供80份免费午餐。
小儿子——“副站长”
重活都由他干
每天累得直不起腰
自从2018年7月正式开始制作环保袋以来,今年12月8日,赵月英少有地请了一天假。
“她有些感冒,打算接回家照顾几天。”可让赵月英的二女儿蒋小玲没有想到,仅仅休息一天,赵月英就闹着要回环保站。她对女儿说,还有很多人等着要环保袋。蒋小玲有些不以为然,“哪有这么多人看上你的环保袋。”结果当第二天结束时,赵月英做的环保袋又被领取一空。
小儿子蒋军伟笑着送赵月英回家。他曾是一位水果批发商,整天走南闯北。两年前,蒋付军对弟弟蒋军伟说,有空回来陪陪妈妈,“妈妈已经80多岁,就算你从现在开始,每天都陪着妈妈,你还能陪几天?”
2018年7月,蒋军伟把生意交给爱人,来到环保站,陪着赵月英。志愿者们叫他“副站长”。“站里老人多,重活只好我来干。”果皮菜渣制成的酵素,可以改善水质和土壤,可是一桶100斤左右,蒋付军一趟要搬22桶,才能装满一车。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还不如回去做生意。”
可第二天醒来,蒋军伟又不自觉地回到环保站。“这一桶桶酵素,免费送给市民和机构,撒进水里和土里,日积月累能够改善环境。”蒋军伟逐渐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大事,从照顾妈妈的“小爱”,变成保护环境的“大爱”。
她与他们的理想
一定会等来
塑料垃圾消失的那一天
来到白沙门环保教育站之前,赵月英一顿要吃7种药,身体每况愈下,时不时在家休养。
2018年11月的一天,蒋军伟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赵月英喘着粗气,艰难地说:“军伟,我快不行了。”
蒋军伟吓了一跳,开车连闯几个红灯回到家。吃了救心丸的赵月英勉强打开了门,瘫倒在蒋军伟眼前。
经过抢救,赵月英转危为安。出院后的第二天,又回到了环保站。几个月后,2019年5月的一天,赵月英再次心脏病发作。年纪太大,不方便做手术,医生建议赵月英做些开心的事。“在环保站最开心。”又是出院第二天回到环保站,赵月英踩着缝纫机踏板,继续做起了环保袋。赵月英相信,大家一定会等来塑料垃圾彻底消失的那一天,“无论能不能看到那一天,我都在为那一天做些事情。”
那也许是子孙后代所处的世界,赵月英、蒋付军、蒋军伟、何九成等千千万万的环保志愿者,都在做些事情,去换来那样一个绿色的世界。
“那是我们的理想。”2018年5月的一天,摄影爱好者王波偶然发现这个环保站,最终她放下相机,加入其中。
让所有人欣慰的是,在白沙门环保教育站之后,一座又一座环保站在海南散叶开花。随着2020年12月1日海南启动全面禁塑,志愿者们期盼的那一天,终将与理想一起,照进现实。(南国都市报 记者 贺立樊 王天宇 文/图)
- 标签:中南海保镖传奇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CUBA八强赛“第二主场”热闹非凡 提升校园篮球文化
CUBA八强赛现场。供图 北京6月11日电 本赛季CUBA八强赛此间落下战幕,最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 黑龙江完成国内首例未满月北极狼驱虫治疗
- 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0例 其中本土病例2例
- 时报时评丨加快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 亚布力论坛:听王传福讲述比亚迪的坚守与梦想
- 热点丨天然气市场化进程提速 短期对居民用气影响有限
- 出游人次将达1亿 端午民俗文化游成新亮点
- 百年纪事(104)丨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
- 昌江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友谊的建立”心理团辅活动
- 深学党史 汲取力量
- 好家风从“严”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