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资讯  民生

陵水河 山川形胜 风物灵美

俯瞰陵水河。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陵水河入海口区域的生态景观。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陵水河景观带。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连续多日的风雨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广阔田洋仿若被雨水浸润的绿色海绵。而众多田洋之间,一条大河直穿而过,如田边一位老农所言:“多亏了这条河,雨下得再急它也能把水带走。”

这正是河流两岸农者赖以为生的陵水河,旱期补水,涝时排水,千百年来皆如是,哺育了陵水、保亭地区一代又一代的黎族同胞。生活在陵水河流域的人民,因聚落而居形成村峒,因交换贸易形成墟市,因往来南北形成渡口,也因共同的生活记忆形成了亦真亦假的传说。

自然之河

陵水河是海南岛的第四大河,是陵水、保亭40多万儿女的母亲河,全长约73.5公里,她汇聚保亭、琼中境内众多溪流,其间气宜地润,草木竞荣,田园丰腴,风物灵美,山川形胜。

寻陵水河干流之源头,必溯保亭,陵水河的主流发源于保亭贤芳岭,经过保亭的八村、什玲等地进入陵水境内,流经群英、提蒙、椰林等乡镇,最终于水口港汇入大海。

陵水河流域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和北部为七仙岭及吊罗山山脉,分布着海拔800米至1499米的高山峻岭群。受地形地势影响,陵水河流域主要河流均为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的流向,自西北向东南流向的依次有保亭河、什玲河,自北向南流向的有都总河、金聪河(溪仔河)。

保亭河在保亭县城又分西河与东河,保亭西河起源于保城镇什好村,长度为26公里,宽30米到80米,流域面积为188.9平方公里,终点流至保城镇石硐村合口村小组,与陵水河(什玲河段)交汇后流入陵水境内。今年7月,保亭西河荣膺海南“最美家乡河”称号。

都总河也称放马河,发源于陵水北部的吊罗山,经小妹水库后于本号镇黎盆村西汇入陵水河,河流全长28.5公里。金聪河发源于万宁和陵水交界处的西天岭、牛上岭,自北向南流经岭门,于椰林镇桃源村汇入陵水河,河流总长32.8公里。

陵水河流域集雨面积1210.5平方公里,总落差1059米,年径流量20.07亿立方米。由于水系发达,其地下水源也极其丰富,这些地下水在陵水河下游的一些低洼地区还能溢出地面,农民常利用这些自溢出来的泉水浇灌庄稼瓜果。据陵水县水利专家介绍,陵水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可达23.07亿立方米,陵水是我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市县之一。

人文之河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大江大河,往往也贯穿着大城大事,水脉也是历史文脉。陵水河流过70多公里,也流过了风云变幻的沧桑世事,铺陈起两岸灿烂厚重的人文积淀。

陵水河在明代称“大河水”,不能架桥,县城北部一里处有渡口称“博吉渡”,供人们乘渡船往来。康熙《陵水县志》中介绍,“大河水县北一里。发源自五指山,东流绕县入于海。即博吉渡。每逢暴雨水涨,行人苦之。知县高首标设渡舡一只,并渡子一名。往来德之。”

康熙初年,山西人高首标就任陵水知县,在陵水河渡口设了专门的渡船和船夫,方便人们往来两岸。但好景不长,乾隆《陵水县志》中说“日久已废”。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知县瞿云魁又复修渡船两艘,以济往来。

为了实现渡口的“可持续发展”,瞿云魁还下令“清查渡产,券卷铃印存县,岁收所入以为渡夫工食及修理渡船之用。”这个渡产包括了许多田地和铺面,每年收租也

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今天陵水河的支流金聪河在明清时期称“小河水”,康熙《陵水县志》中记载:“在城北。发源黎山,与大河水分支,经兴调二图,灌田数百亩。”这个兴调图,即今天的光坡镇一带。而今天的椰林镇桃源村和桃源公租房一带,当时还是一片湿地,称为龙潭, 康熙《陵水县志》称龙潭“城北一里许,在大小河之间。旧传有龙起,因名。”

眺望陵水河岸,古往今来多少背影仿佛就在昨天。芳名垂青史的一代清官冷岐晖、勤政为民的“两部尚书”廖纪、扶助贫寒子弟读书的商贾楷模张鸿猷和中共陵水县委第一任书记黄振士,一个个曾行走在陵水河两岸的历史人物,让这一河清水更为厚重。

廖纪是明代杰出政治家、儒学家,是海南“十大廉吏”之一,万宁市礼纪镇三星村一带(原属陵水县)人。明代海南名士王弘诲回琼时,专程到位于陵水河畔的廖纪故里探访,并写下《游陵水旧城经廖尚书故里留题贻其家子姓诸文学》一诗:

秋风怀古旧城边,一望川原思渺然。

绿野堂烟空宿燕,天津桥废不闻鹃。

尚书故里寒云外,乔木人家夕照前。

沧海独馀东逝水,葱茏佳气自年年。

发展之河

在水利技术落后的古代,陵水河不仅成为南北通行的阻碍,也难以发挥其对农业的利好。从唐代建县以来,陵水一些开明绅士官吏也曾想驯服陵水河,然而结果大多不如人愿。

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年)和康熙十一年(1672年),陵水河两次发大水,河两岸田中水深三四尺,籽种尽绝,升米百钱,百姓或水浸死或外逃死亡,县治一空。

直到康熙年间,以杨都总为首,秦公宾、许尚乾参与集资筹款的3人,雇用了民工数千人在陵水河北部上游支流的金聪河道筑一草泥土坝,引水灌溉田埇800亩。这是陵水人第一次用堵坝的形式利用陵水河流域水资源。

金聪坝是陵水河流域水利古今发展的一个见证。清代的金聪坝结构为临时性草木泥坝,每年维修一次,灌田53.3公顷,由杨都总后代子孙继承管理,受益户每亩缴交水费10至20个铜板。

1941年,日本侵略者为夺粮养兵而强迫农民投劳修建该坝,用碎石粉加石灰和少量水泥浆砌石修建了半永久重力溢流坝,灌溉面积扩大至200公顷。

1951年3月,国家补助资金修建金聪坝,灌溉面积增至266.7公顷。1955年,金聪坝进行第二次扩建,灌溉面积达666.7公顷。1967年,在旧金聪坝上游2公里的地方,再建新金聪坝,引水灌溉。至1972年,金聪坝灌区灌溉面积增加至1340公顷。

时代的变迁也让陵水河的一些作用不复存在。如明清之时,在丰水期,船舶可由陵水水口港上溯航行至保亭石峒栈(今保城镇东南的石峒村),《海南岛志》记载,民国初年“有船数十艘,每艘容量十余担”。如今,有了更为便利的交通,这一航运作用不复存在。

近年来,陵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陵水河景观廊道项目,对陵水河中游城市段及溪仔河口进行改造,融河流生态修复、亲水游憩平台建设、降低内涝风险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城市绿色海绵体。

此外,陵水河景观带将苏维埃政府旧址、顺德会馆、张鸿猷旧居、三味寺、水口庙等众多人文景观和美丽乡村串联起来,随着陵水全域旅游的发展,陵水河将是未来陵水文旅产业的重要着力点。

河流名片

陵水河,发源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贤芳岭,经保亭的八村、什玲进入陵水县境,经群英、提蒙、椰林等乡镇,最后于水口港流入大海,流域面积1131平方公里,干流全长73.5公里,总落差1059米。主要支流有保亭水(石硐河)、都总河、金聪河,陵水河上游为什玲河。(记者 梁君穷 见习记者 李梦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