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龙凤区政府网“神舟之父”戚发轫:天舟一号标志空间实验室任务收官否极泰来咫尺间
“神舟之父”戚发轫
天舟一号标志空间实验室任务收官
4月24日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在航天城会展中心,150余名团员参观了航天器展厅,并聆听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关于航天精神的讲座。
被誉为“神舟之父”的戚老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方红一号”是几代航天人努力的结果。“可以这样比喻,我是第三个馒头:饿了吃馒头,第一个馒头吃了没感觉,第二个也没吃饱,第三个吃饱了,就记住我了”。
谈航天日由来
曾建议选“杨利伟上天”的日子做航天日
新京报:中国航天日的构想最早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戚发轫: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我和航天科技集团几名政协委员提议中国是不是也设立一个航天节或航天日。
当时,我和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政协委员、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提了一个提案,希望设立航天节,日期选择杨利伟上天那一天,但各种原因没落实。去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的时候,又重新重视这件事。
新京报:当时有哪些备选?
戚发轫:有三个日子可选。一个是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上天。另一个备选日子是10月8日。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创建。再一个就是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的日子。
新京报:最终为何选定“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的日子?
戚发轫:“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日子更具代表性和纪念性。“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成就,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谈“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新京报:航天城会展中心一层还有一颗“东方红一号”,当时为什么做了两颗?
戚发轫:当年为了确保成功做了一模一样两颗,一颗正式发一颗备份。
新京报:你作为“东方红一号”技术负责人受到毛主席接见,当时什么感受?
戚发轫:“东方红一号”是几代航天人努力的结果。由于历史原因,前面有很多人,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边缘化,有的去世了,最后发射被我赶上了。我只是作为最后一个负责人到基地去发射“东方红一号”。可以这样比喻,我是第三个馒头:饿了吃馒头,第一个馒头吃了没感觉,第二个也没吃饱,第三个吃饱了,就记住我了。
发射成功后,我代表大家承受了很大的荣誉。“五一”晚上,我们十几个人,有搞卫星的、搞测控的,还有工人,在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很关注这个事,我感觉非常鼓舞,以前受的磨难还有委屈,都没了。
新京报:当时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事吗?
戚发轫:那天晚上正好“东方红一号”经过天安门上方,我们和毛主席一起看着“东方红一号”经过天安门城楼。
谈“天舟一号”
标志“空间实验室”阶段完成 意义重大
新京报:作为老航天人,看到最近“天舟一号”上天,是什么心情?
戚发轫:中国航天有三个领域,一个领域是卫星,标志日子就是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一个领域是载人航天,标志日子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第三个领域是深空探测,标志日子是2007年4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
这三个标志性事件,我参加了两个,觉得很荣幸。但我已经是老航天人了,中国航天事业最大的财富就是一线工作的航天人,他们都很年轻很能干,现在总师都不到50岁了,我当年当总师都快60了。
新京报:为何大家这么关注“天舟一号”?
戚发轫:中国载人航天分三步走,一个是把人送上去能回来,叫“载人飞船”阶段,我就做的这件事,1992年到2003年,用了11年时间完成第一步;那时起开始进入“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个阶段是给空间站打基础。“天舟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第二步完成,意义重大。
新京报:第二步要完成哪些任务?
戚发轫:要解决四个关键问题。第一个要出舱。航天员上天是要出舱工作,要组装航天站、修理航天站,翟志刚完成了这个任务。
第二个是交会对接。载人飞船、货运飞船都要对接,人要能过去再回来。神八、神九、神十完成了这个任务。
第三个是补加。人在那要吃要喝,还需要推进剂,需要货运飞船把大量货物运上去。现在发射成功并交会对接了,接下来还有两次。
第四个是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送一瓶水上去要几万块钱,很贵。空间站那么多人待那么多天,单靠送成本太高。水喝了排泄出来处理后再喝。这个技术不难,难的是电解成氢气和氧气。另外要建立生态系统,菌类和藻类能够生长,提供蛋白质。现在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已经有菌类、藻类在生长。
这四个问题解决了,就为第三步建立空间站打下了基础。
谈空间站建设
空间站的航天员将由科学家组成
新京报: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什么时候发射?
戚发轫:明年可能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发射空间站需要更大的运载火箭,能把20吨以上的核心舱送上去。现在长征五号能把25吨的货物送上去。
新京报:空间站的构造是怎样的?
戚发轫:空间站是一个核心舱,再加两个实验舱,两边停靠两艘飞船,一艘载人飞船,万一有事人能回来。另外,还要对接一个货运飞船,提供补给。
新京报:空间站的航天员将由哪些人组成?
戚发轫:以后的航天员,就不是现在这些航天员,而是科学家,叫“有效载荷专家”。比如医生、搞材料化学的,带着自己的课题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中做实验,实验成果为地球上的人服务。
谈航天精神
国家有特殊需要,我们就有特殊精神
新京报:不同时期,中国航天精神体现在什么地方?
戚发轫:航天精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时候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核心是自力更生。当年前苏联帮过我们两三年,关系坏了就撤走了。所以,一个事业一个团队,自力更生很重要。
改革开放后体现在“两弹一星”精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爱国是不需要讨论的。改革开放后,思想、价值观都多元化,爱国就变得更重要了。“两弹一星”的精神核心就是爱国。
再后来是“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我1992年到2003年在一线,对这个有体会,搞载人航天有点特殊,就是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要有这种特殊精神。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 标签: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