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市县脱贫摘帽,是这么干出来的
五指山、临高、白沙发挥“五级书记”作用,创新发展产业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三市县脱贫摘帽,是这么干出来的
海南日报记者 傅人意 通讯员 潘志勇
在全省上下携手并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2月29日,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传来好消息:五指山市、临高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正式脱贫摘帽。
3个贫困市县脱贫摘帽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好招、妙招?它们是如何发挥“五级书记”抓扶贫,精准施策、发展产业扶贫、提高贫困群众收入的?对此,三市县政府负责人在会上进行分享。
五指山
“老四样”“新四样”促产业扶贫
发展产业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关键。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市县,五指山如何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五指山市长陈振聪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市引导扶持贫困户管好橡胶、槟榔、益智、瓜菜“老四样”,种好茶叶、忧遁草、树仔菜、百香果“新四样”,发展五指山山鸡、五指山五脚猪等特色养殖产业,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小而精的特色产业。
在发展“老四样”产业中,五指山率先将全国首例“橡胶收入保险”落地,仅2019年就有3185户贫困胶农获赔472.58万元,有效稳定传统产业发展和贫困胶农预期收入。在发展“新四样”产业方面,以本地大叶茶作为重点,目前全市种植茶叶面积8500多亩。
另外,五指山利用国家村级光伏电站补贴试点市县的政策,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投入7842.65万元建设光伏扶贫电站项目77个,受益贫困户1990户,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银板”。
截至2019年底,五指山市44个贫困村和2.28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6.99%降至0.09%,群众认可度达97.1%。
临高
打造“永不下班”帮扶工作队
临高是全省纳入时间最晚、贫困面最广、政策扶持时间最短的国贫县。
临高县县长曹文介绍,临高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和书记县长“双组长”制的总体要求,建立由县委书记推动,带头遍访贫困户;其他县领导担任大队长一线指挥,镇村干部和3000多名帮扶责任人全员下沉,全时帮扶。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全天候驻村帮扶,打造了一支“永不下班”工作队,打通了脱贫攻坚 “最后一公里”。
临高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通过电视夜校、典型示范、入户宣讲等方式,有效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同时,临高推行贫困户“一户一策”自主发展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的“三位一体”产业帮扶模式,形成了村村有特色产品、户户有增收产业的格局;加大贫困户劳务输出力度,把贫困劳动力打造成有“一技之长”技能型人才。
截至2019年底,该县46个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贫困人口由19685户90638人减少到1户1人,贫困发生率从14.27%降至0.000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9707元增加到14110元,年均增幅10%以上。
白沙
建立产业效益长短期互补体系
白沙是海南省唯一的深度贫困县。该县县长胡翔介绍,白沙精准选派61名第一书记、2996名各级干部建立覆盖乡、村、组“三级作战”体系,实现10825户贫困群众挂钩帮扶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白沙立足全县贫困户家家户户种植橡胶的基本县情,探索出一条“稳胶扩茶扩药创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出台《振兴橡胶产业十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橡胶“保险+期货”“价格收入保险”扶贫模式和橡胶产业“统管统销统保”三统一模式,实现胶农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此基础上,白沙实施绿茶、南药、山兰米等“两个万亩和六个千亩”特色产业发展计划,因地制宜发展百香果、凤梨、红心橙等“一村一特”扶贫产业,实现组织化程度100%,使贫困户除橡胶产业以外至少拥有一种高效特色产业收益,建立起产业效益长短期互补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截至2019年末,全县44个贫困村(含14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稳定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10825户44232人减少至7户26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5.2%降至0.02%。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12元,较2014年的7902元增长63.4%,保持年均增长10%以上。
(本报海口2月29日讯)
- 标签: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