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茵家的藏獒专访刘斯奋:世界很美好 还想继续看下去国产凌凌漆百度影音
中新网广州3月26日电 题:专访刘斯奋:世界很美好 还想继续看下去
中新网记者 李凌
古稀之年的刘斯奋谈起退休后的人生,笑言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三五知己聊聊天、大梦一觉到天明。近日,这位广东迄今唯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以文人画独树一帜的画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写作、画画、当官、学术研究,这些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的事,几十年来都已一一做过,现在年纪大了,只想把身体养好,“这个世界很美好,我还想继续看下去。”
诗书传家逃难中娘胎受熏陶
刘斯奋,1944年1月出生于广东中山,涉足诗歌、小说创作、绘画、书法、学术研究、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被称为岭南文艺界的通才。
刘斯奋的父亲刘逸生是中国早期著名的报人、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母亲是富家小姐,自小酷爱古典文学、诗词歌赋。母亲怀着他时,正值日寇占领香港,一家人从香港逃亡广西,逃难途中,其母一路上仍不忘看书读诗,“小时候,妈妈教我们念诗,弟弟妹妹就没我学得快,古典诗歌诗词的各种体裁,我十几岁时就全部掌握了,这应该是得益于胎教。”回忆幼时,刘斯奋有些得意地笑了。
刘家父母都喜欢看书,家中藏书丰富,对孩子们全部开放,从而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刘斯奋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看大部头小说,以古典诗词居多,也因此,他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根基主要来源于古典诗词,“了解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是一条捷径。”
刘斯奋在家中写字画画。 李凌 摄
精雕细琢《白门柳》一写十六载
刘斯奋最初只是写写诗词散文,从未想过要写长篇巨著。上世纪80年代初,因有编辑主动约稿,刘斯奋开始创作《白门柳》。
刘斯奋对于文章的遣词造句非常认真,把小说当做诗歌来写。这部小说着重呈现的是明末清初社会大变动中,“士”这一阶层的坎坷曲折命运,以及如何从中催生出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民主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是一种质的飞跃,尽管被清朝统治者摧残禁锢了200多年,仍旧最终破关而出,为康、梁变法,孙中山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刘斯奋认为这是《白门柳》整部小说思想的支撑点和制高点。
《白门柳》的价值还在于,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以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为主角的非常罕见。刘斯奋深刻挖掘了明末才子们所负载的文化使命和特有的文化气质,因而被评论家认为是“处处飘逸着文化诗魂,流淌着浓郁的诗化色彩”。
1984年12月,《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出版,这本长达35万字的历史小说,第一次印刷达到了24万册,引发热烈反响;1989年,第二部《秋露危城》完成并出版;因为担任行政职务做了官,没有完整的创作时间,第三部《鸡鸣风雨》直到1997年才得以完成。同年12月,《白门柳》第一、二部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刘斯奋认为,《白门柳》是一种新的尝试,艺术就是要有突破、要与众不同才有价值!
刘斯奋获得茅盾文学奖。 受访者提供 摄
自在逍遥玩跨界逐一圆旧梦
写作获得巨大成功后,刘斯奋潇洒转身,“玩”起了绘画。说起从作家转行画家,这位被后辈称呼为“老顽童”的老人乐呵呵地笑称,不想写了就扔掉它,去干别的有趣的事,图他个随心所欲。
刘斯奋不是科班出生,未受过美院的西式教育训练,走的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将他对书法、文学的理解融入画中,很快便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广受瞩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在观摩其画展后曾感叹:“刘斯奋不愧为当代文人画的杰出代表。”
作为广东文艺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文化建设问题发表了“朝阳文化”的理论,提出创作“体现务实、进取、昂扬、乐观精神的作品”。这个理论的提出对广东的文艺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催生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并一度引领了全国潮流。
多年来,刘斯奋以“似鸟非鸟、是兽非兽”的蝙蝠自诩,敢于“跨界”。他总结,岭南文化的三大特点是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可以不守规矩,不讲究师承门派,所以我这种‘蝙蝠’状态,也只有在岭南才如鱼得水。”(完)
- 标签: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