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三巧修西秦会馆
盐都自贡有着这样一群殿阁巍峨的古建筑。它屹立在市中区的解放,背倚风景秀丽的龙凤山,面临繁华热闹区,造型奇特。这座闻名遐迩的建筑就是昔日西秦会馆,今日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盐都自贡有着这样一群殿阁巍峨的古建筑。它屹立在市中区的解放,背倚风景秀丽的龙凤山,面临繁华热闹区,造型奇特。这座闻名遐迩的建筑就是昔日西秦会馆,今日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据自贡盐史专家宋良曦在《釜溪夜语》一文中记载,自贡西秦会馆(即盐业历史博物馆)现存的建筑风貌,实为清道光七年至九年扩建时的形制。当时的设计者和督造人杨学三,是自贡建筑业的一代师。
道光七年,西秦会馆年久失修,房屋已倾塌殆尽。陕西籍盐商的组织西秦大会,决定并扩建西秦会馆。陕籍盐商及本地一些商人踊跃捐资,共集资白银达4万余两,并聘请当时在川南一带已属首屈一指的建筑师杨学三。
在工程进行时,因在井盐生产和营运中本地盐商与陕盐商积怨颇多,矛盾甚深,故对工程的实施多方干扰。本地盐商策动当地人不卖石头与木料给陕商,致使陕商只得从威远大量购进煤炭,夯实为地基,又从外地运进大批石材木料,以作立柱、地面、石雕饰件等。就在这样微妙的关系和本地盐商的种种为难中,杨学三,使工程有序进行。
在西秦会馆新建正殿举行上梁仪式的前夕,本地盐商工匠偷偷地将正梁截短了五六寸,想要让杨学三在上梁仪式上当众丢丑。不想,这一行为已被杨学三的徒弟发现并报告了杨学三。杨学三知道后,决定将计就计,随即在另一工棚内造好另一根正梁,秘密换下了被截短的大梁,并预造了四根精美的火把,对徒弟们做了安排。
到举行正殿上梁典礼的时候,富商显宦,士绅,纷纷到场。当司仪上梁时,只见杨学三的大徒弟出列禀告:“大梁被锯短一截,不足长度,奈何?”杨学三道:“无妨,无妨,可用旋抽补柱之法矣。”
即刻便由杨学三的徒弟,点燃四根火把,高举手中,沿大梁左旋右跳,杨学三口中念念有词:“长,长,长!”随即大喝一声:“足矣!”徒弟们停止了跳动。紧接着,杨学三便指挥上梁,但见丝毫无差,惊得全场人目瞪口呆,以为鲁班再世。这让工匠锯短梁的本地盐商有口难言,。
西秦会馆竣工后,有人想出重金购买那四根火把,并向杨学三请教所谓的旋抽补柱法,杨学三笑而不答。
据自贡盐史专家宋良曦在《釜溪夜语》一文中记载,中国的井盐历史,是从古代巴蜀人民认识和利用自然盐泉开始的。随着钻井、采卤及天然气开采技术的演进,制盐工艺亦相应发展起来。
现代制盐技术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缓慢地进入井盐产场。1941年底,自流井盐场首次试验真空制盐成功,以后却无疾而终。将卤水置于密封的蒸发器中,以蒸汽进行多效减压蒸发使之结晶成盐的现代技术即真空制盐技术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才实际用于生产。目前自贡盐场已基本实现了真空蒸发制盐。从而告别了千万年代相传的敞口锅蒸发制盐技术。井盐品类
自贡盐无论是在延续达1900年的敞口锅蒸发制盐时期,还是在半世纪以来的真空制盐时期,都在品类齐全、盐质上乘方面,独占全国井盐生产的鳌头。自贡盐色白质纯,自唐宋以来一直在井盐中名列前茅,进入二十世纪后,更多次在全国、全川盐质评比中名列榜首,荣誉甚高,常被。
昔日的自贡盐品种,主要分为花盐和巴盐两大类。如果以煎盐的燃料来划分,又可分为火花盐、火巴盐、炭花盐、炭巴盐。花盐中的氯化钠含量比巴盐高,一般可达94%到95%左右。按盐质的优劣,花盐又可分为以下三种:鱼子盐,此为花盐上品,这种花盐颜色纯白、颗粒均匀,状若鱼子,极少杂质;中等花盐,这是一种从颜色、纯度、粒状均逊于鱼子盐的花盐;桶子盐,此是挖取灶房中卤水漫浸的咸土,在大木桶中浸泡成盐水再烧制而成的花盐、色黄、杂质多。自贡盐场过去还有一种将花盐成砖状的盐,称作砖盐,小者半斤左右,大者十斤,销往边远山区。
在自贡的巴盐中,有以颜色区分为黑巴、白巴、草白巴等品类。巴盐按其厚度可区分为厚巴、薄巴等种类。巴盐的氯化钠含量比花盐低,一般在86%至91%之间。
黑巴,用煤炭煎制的黑巴,系因在烧煮过程中不下豆浆,加之大量煤烟飘入锅内,故成黑色盐块。以天然气煎制的黑巴是在煮盐时以煤烟灰下入锅内,将结成盐块时,再加少量熟猪油而成;白巴,亦称“花老鸦巴”,在煮制过程中按煮花盐一样下豆浆提清代净,当凝成盐块时呈上层白下层灰里的颜色;草白巴,煮制时既不下豆浆,又不加煤烟,成盐时为草白色。
现在,自贡盐的种类更为丰富,品质亦更加优良。有真空制盐法制出的含氯化钠达99.98%以上精制盐,还有用于医药用途的加碘盐、加锌盐,用于畜牧业的畜牧盐,用作营养调料的汤料盐、调味盐、辣味盐、海味盐、蘑菇盐,加工肠衣的肠衣盐、加工著名的涪陵榨菜的粒状盐,还有用于沐浴、足浴、美容的品种盐等等,畅销国内众多省市,同时销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杨学三,清乾隆57年(1792年)生于自贡市富顺县庙坝乡杨家嘴村,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杨学三小时候却不喜欢读书,唯独对建房造屋很入迷。久而久之,杨学三便精通绳墨和建筑技术。
凡他设计和主持修造的建筑,无不工巧绝伦,奇妙惊人。据《杨氏三可祠胜利族谱》记载,杨学三步入中年时,已成为川南一带极负盛名的建筑师。凡他设计和主持修造的建筑,无不工巧绝伦,奇妙惊人。据《杨氏三可祠胜利族谱》记载,杨学三步入中年时,已成为川南一带极负盛名的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