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创新社会治理惠民生(图2017年2月4日
治安邻里守望,乡村专职联防队、社区村组干部、治安志愿者、农村“五老”人员、18000多农村低保户成为涟水农村义务巡防中坚力量,及时处置基层各类不和谐因素,化解村内“小险情”、“小事情”。城市出租车司机、三轮车主、环卫保洁员、送奶工义务担当起街头面治安巡防员。单位内部人员、物业保安、加油站员工、露天停车场人员、沿街店面业主构成了治安守望力量,而且还成为矛盾纠纷调处、社区矫正、安置的一支重要队伍。
“实施社会治理项目化运作,其目的是落实齐抓共管责任,调动各方积极性,激活社会治理力量,让社会治理惠及全县人民。”涟水县委委常务副、县综治办主任陈智深有感触地说。
涉及民生需求和的“阳光涟水·12345”公共服务平台、接待、矛盾调处、法律援助、涉法涉诉和服务等20个社会管理部门进驻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集中办公,社会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两大中心”深度融合,群众从“一体化”运作、“一站式”服务上真正体验到办事便捷与高效。今年4月10日,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局局长舒晓琴在涟水县保滩镇阳光视频接访室,现场通过视频系统与多方对话,切身感受到视频平台快速联动效果。
涟水通过开展“五”平安校园、三等级平安医院、五星级平安小区、平安乡镇、平安家庭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组织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各个单元平安建设,打造全县平安,通过制定一系列考核评比办法,年底对符合一定等级标准的学校、医院、小区、乡镇联合进行命名表彰授牌,对等次较低的后进单位限期责令整改。组织“百名帮联百家企业”,深入企业指导“平安企业”创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县法院牵头实施的“法护家园”工程,从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入手,把法律送到千家万户。法院专门成立“法护家园工作室”,设立婚姻家庭合议庭和劳动人事争议巡回法庭,受侵害妇女权益,健全调解、仲裁、审判一体化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为农民工讨薪提供法律服务,并与县妇联联合开展“百名巾帼志愿者,法律进万家”活动,有困难的群众通过“妇女法律联系卡”,拨打热线电话,便可得到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
“我们通过乡情警务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实现警贴心。”涟水县长邵钧介绍说,今年全县312名本县籍围绕建立一个本村乡亲通讯录—每周不少于一次回原籍地和群众沟通联系,并走访2户以上群众、了解掌握5人以上外出务工情况;每月配合社区做一件实事;每月收集一条以上有价值情报信息;每年帮扶一户以上困难家庭的“五个一”开展工作,争当村居永久型、至亲至友永久型法律顾问、乡亲故里永久型形象代表。
省委副石泰峰(前右二)在淮安市委姚晓东(前右一)和淮安市委常委、涟水县委董平(前右三)陪同下视察涟水县政务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图为在中心的窗口询问为民服务情况。汤摄
邵云超靳正友
为树立“101%”服务品牌,全力打造高效、透明、便捷、廉洁的政务,为群众织密一张“服务保障网”—从去年起涟水县将原计划建设的会议中心改建成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县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由过去的606项清理减少为249项,群众称“进入一个门,能办所有事。”据悉,现在“政务超市”日均办理审批和服务事项5000余件,接待咨询和办事的群众10000余人次。
实施项目化运作机制
“过去外出打工经常遇到老板我们的工钱,通过大学生村官小胡主任给我们如何知识,现在我们外出打工有了法律伞,再也不用担心了。”涟水县徐集乡双码村村民王树平感激地对记者说。据徐集乡大学生村官胡正中介绍:涟水176名大学生村官全面担当社会治理协调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宣传员和民生事务服务员,积极争当平安“先锋旗手”,人手一册《平安先锋行动工作手册》,有的放矢推进法护家园工程的实施。
综治考评多年来位居淮安市先进行列、连续八年被省委省命名为“安全县”、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县的涟水,是一个拥有110多万人口的苏北生态大县、教育名城和智慧之都。
激活社会化治理力量
搭建便民化服务平台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主动搭建便民化服务平台,实施多方联动。”涟水县委常委、委陈印表示。
为实现社会治理“零缝隙”,涟水县以项目化示范推进,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笔者了解到,涟水县每年都要制定出台10个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并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
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涟水县充分发挥县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枢纽性平台的核心作用,将全县375个村(居)、社区划分为2258个管理网格,建立链接65个县级单位、19个乡镇、6个园区(办事处)的网络架构,全面推进“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一员多能”的网格化体系建设,使网格成为平安建设最基本单元,实现社会事务监督管理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
“社会治理,群众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必须依靠的参与者。”淮安市委常委、涟水县委董平告诉记者。
近年来涟水县将社会治理的重心沉到村居、社区,把资源、服务和管理放到基层一线,筑牢社会和谐的源头防线,利用县乡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这一平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充分激发更多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活出更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社会的服务、管理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