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杂谈热帖【艺术杂谈】透视影视圈IP热
IP概念的延展意味着资本先于影视本体的创作观念开始大行其道。一开始,IP仅指拥有高人气的文学作品。《小时代》的变现迅速催生了高人气IP的改编热潮。在网络上拥有高点击率的《甄嬛传》《匆匆那年》《琅琊榜》的影视改编就由这一现象直接催生而成。紧接着,IP渐渐延展到具有高效应的一切热点。一首流行歌曲、一部人气漫画、一个点击率高的帖子、一个网络红人、一个成功的创意都可以成为IP。筷子兄弟的热曲《小苹果》和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销售、豆瓣热帖《失恋33天》的银幕改编、漫画家熊顿的天涯热帖和抗癌漫画改编成《滚蛋吧!肿瘤君》、网络红鹏自编自导《煎饼侠》、徐峥的“囧”系列都是热点IP的变现。而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从热播到同名电影上映,以7亿票房收官则是IP概念第一次僭越电影本体的重要事件。尽管之前,某些IP电影被戏谑为MV、PPT,但是在“大银幕上看电视”则彻底打破了影视创作的既定规律。严格来说,《爸爸去哪儿》并不具有电影的属性,它只是攫取了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些片段,却仍然通过电影发行和公映的形式,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热炒IP是否具有可被开发成电影项目的潜质应考虑其为视听语言的可能性、故事张力、美学维度是否适合银幕表达,这些首当其冲的电影本体问题都被规避在外,仅简而化之为事关经济的两大活动:生产和消费,证明国产商业电影的创作及美学观念越来越受制于资本。
IP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颖的营销概念,其核心拷贝创意早已被好莱坞运作了几十年,并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条。热点IP也一直是影视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一味地依赖IP、热炒IP、摒弃影视本体的做法,则出原创能力缺失、急功近利的影视生态现状。
本报特约撰稿人杨文秀
粉丝电影是IP概念预热的。2011年暑期档的最大黑马当属杨幂主演的惊悚片《孤岛惊魂》。作为一部投资成本仅400万元、上映前并未受到业内重视的国产惊悚片,首映当日,该片预售票在一小时内便宣告售罄,上映一周多收获5000万元票房,成为中国粉丝电影的代表作。尽管影片的悬念、故事和表演都乏善可陈,但是偶像作为价值交换的符号内化为影视叙事、形象设计的直接动机,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收益。在2013年到2015年间,以郭敬明《小时代》系列为代表的粉丝电影创造了超过20亿元的票房,使得架空故事,形成抽离效果,最终只聚合出明星的光彩,锁定特定消费群体的次类型电影成为中国影坛的吸金利器。郭敬明系列小说在低龄群体中的影响力迅速变现为票房,让影视投资商发掘到IP本身自带的营销,单向度依赖明星的资本迅速转向明星附加热点IP的整合资本。与此同时,IP被资本市场附上了多层含义。
在今年的影视圈,IP突然变成了一个热点。IP作为“知识产权”、智力的本意并不是热的重点所在。影视界所热捧的“IP”更接近于一种能够预期收益并快速变现的资本。因此,IP首先是一个资本概念而非影视概念,IP热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
透视影视圈IP热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IP孵化延伸到境外既是对优质IP的深入开发,也预示着影视资源快捷化消费的加剧。热点IP的最大优势在于稳妥而保险,即便如此,IP资源为影视资源,因不同文本、媒介的差异,仍具备一定的风险性。那么,直接拷贝被影视市场成功检验过的作品,便成为IP孵化项目中更为稳妥的一种策略。《重返20岁》名义上是一部中韩合作出品的电影,实际上有韩版《奇怪的她》成功发行放映在前,中文版复制拷贝在后的次序差异。除了演员、国籍、片中歌曲的中国化,故事的模板几乎被完全复制,低风险高回报周期短的背后,是资本逐利进一步加速影视快餐消费的商业目的。这种简化的一对一拷贝所忽略的文化差异和理解问题,由更为简单直接的明星策略和粉丝消费照单全收。这一点明显区别于改编自经典悬疑片《十二怒汉》的《十二》,尽管在人物的职业身份、案件置换、时代背景、现实层面,改编版进行了极为缜密的本土化,但是慢工出细活的创作态度仍然败于快捷拷贝、由明星缝合文化差异的快餐消费。热点IP本身不但僭越了影视本体,甚至形成了劣币良币的恶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