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社区情感杂谈姜岩之死”作为新事件的媒介呈现对比
姜岩之死披露后,大旗网、搜狐等网站同期也有跟进。但是由于姜岩亲友主要选择在天涯社区《哀莫大于心死,从24楼跳下的MM最后的日记》这一帖子中公布事件最新进展,引发了天涯网友的持续关注,并将事件影响辐射到其他网站及传统。因此,本文所关注的网络是指姜岩之后,主要呈现于天涯社区“天涯杂谈”上的这张主帖,该帖从历时态和共时态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姜岩之死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反映了来自民间的集合性意见。网络对事件的介入使得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人们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渠道纪念逝者,同时开展了反思与对话;网络论坛从对姜岩之死的单纯关注渐渐呈现出提请大众反思婚姻伦理、女性地位等社会层面的内容。除过鞭挞姜岩夫家,哀悼姜岩之外,在主贴中呈现的网友言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008年1月18日星期五
美国女性主义哲学家K?J?认为,男人对女人的植根于家长制的概念框架。这种概念框架有三个重要特征:①价值等级思维,认为处于等级结构上层的价值要优于下层的价值;②价值二元对立,把事物分成相互对立的双方,使其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有更高的价值;③逻辑,即对于任何X和Y,若X价值高于Y,则X支配Y被认为是正当的[4]。在网络论坛里,这种男人对女人的依然以话语的方式彰显:女性成为参与讨论的主体,而男性的反应却是沉默无言的。有女性网友如是评价:“比较失望。在倒3377的楼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我们问:男人哪里去了?答:男人们都在打虎呢,那是更重要的事件。[5]”而在姜岩之死的网络话题过程里,女性言说的视角和内容都不同于男性。正是这种源自女性自身体验的对姜岩之死的省思,深刻了普通女性眼中的男女之别,即父权制意识形态在中国现代社会依旧沉淀的深深烙印。因此,网络的场地也成为凸显的性别进行交锋的场地。
《贴出丈夫和“第三者”照片引起网友关注;丈夫的律师称知道另一版本》
Ⅰ.《新京报》
从上文,我们可以管窥对姜岩之死的报道特点:
在网络关注“姜岩之死”的同时,传统也相继跟进,根据网络线索对话题进行采访报道,而传统依据这些线索形成的报道又被网络转载、放大,形成多元化的网络。鉴于本文的关注点在于“姜岩之死”话题涉及到的社会问题及性别的讨论;事件发生在,考虑到新闻的贴近性,故选择当时在富有影响力的三家《新京报》《晨报》和《京华时报》,考察相关报道标题、导语和新闻框架,与网络进行比较。
(二)“史上最牛小三事件”和“胡紫薇事件”的前期铺垫
第A05版社会.社区专版:
2008年1月15日星期二
而在姜岩事件中,先是网友介入,将此事披露在天涯社区,姜岩博客公之于众,其真实的文字和经历描述,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相比事件另一方当事人姜岩丈夫的躲闪和逃避,姜岩的家人和朋友面对社会关切,挺身充当了意见的角色,第一时间对事件进程予以公布,并了纪念姜岩的活动。姜岩博客;姜岩姐姐姜红在天涯社区的事件进程发帖;姜岩前男友张乐奕为其制作的“北飞的候鸟”纪念网站以及热心网友在天涯杂谈开设的主贴《哀莫大于心死,从24楼跳下的MM最后的日记》,在广大网友的围观与参与之下,成为网络自发推动事件发展的主阵地。
头版标题新闻:《白领死亡博客丈夫出轨详见A5版》(黑体字)
参考文献:
引题:《女子写博客称丈夫另结新欢随后跳楼》
副标题:
Ⅱ.《晨报》
其次,的这三份在报道姜岩之死时,都采用了一种“特殊化”的报道手法。那就是,将姜岩视为偶发个案,姜岩所的婚姻困境与社会常态无关,此类事件仅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将姜岩视为个案,使律缺位与文化价值观所形成的共谋不必受,也不必为此事件负责。由于社会婚姻观的整体溃败和法律对女性婚姻地位的缺席,事件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反倒被归咎于姜岩个人的责任。记者在“特殊化”的报道中,将社会问题的原因隐没并将事件简单化,把责任,这其实是承袭了父权制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
主标题:《殉情女子写下死亡博客》
1.震撼引发女性主义立场反思
“姜岩之死”的新闻占二分之一版面,位于版面上方;文字中间刊登四幅照片:
社会转型时期,婚恋关系中出现的第三者现象呈现上升趋势,不过,在日益的社会中,人们更以宽容态度看待此种现象。然而,2007年年底,于网络上的两起家庭纠纷却使第三者现象凸显为议题。
导语:2007年12月29日,女子姜岩从自家24层楼上跳下,结束了年仅31岁的生命。随后,记录她前两个月心历程的博客被网友发现。博客中,她将原因归咎为丈夫另结新欢。前天,有网友到姜岩公婆口涂鸦,表达心中。
“史上最牛小三事件”和接踵而至的“胡紫薇事件”在网络和现实社会引发的强大反响,为同样涉及婚姻问题的姜岩事件的迅速培育了议题土壤。
在两性关系的领域里,相对于男性视角所强调的个人差异论,女性主义工作者的思考框架一般会从“结构决”着眼问题,两者的立场和观点迥异。如论及家庭,结构论从两性关系不平等的角度来解释家庭问题的,并提倡国家介入进来改善结构;而个人论则认为家庭是特例和个案,不具代表性。就姜岩事件来说,女性主义体现在网络中的意见认为:这是父权制依然婚姻中女性的一个案例,提议国家修改婚姻法,加强对已婚女性的力度;而在中,姜岩是因为怀疑丈夫出轨,情绪冲动而;作为个案的姜岩由于个人承受力有限才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因为缺乏诠释框架,读者一般会根据记者的报道内容,将此事件简单化并特殊化看待,不一定会深入思索事件本身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震撼’强调的是一种令人或眩晕的景象使集体行动的潜在参与者的情感受到猛烈冲击,并由此焕发出他们参与集体行动的热情”[3]。一些网友将讨论从姜岩个体推及到社会层面,赋予姜岩之死一定的符号意义。
第三,传统关注事件所引发的“网络”。其中《京华时报》将报道焦点放在网络,从核心提示可以看出,记者对姜岩死亡事件的描述处于一种旁观者姿态。
A15版.热线,“姜岩之死”新闻在版面最上方,约占四分之一版面
作为一种深层的社会观念和文化心理,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父权制意识形态,至今依然掣肘着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着女性的思想和行动。姜岩映射了女性在受父权制掣肘的婚姻关系中的真实地位,而在引发相关讨论的网络场里,女性主义的发声表明了姜岩之死带给女性的,这些声音在父权制对女性进行的同时,急迫地呼吁女性树立自尊自爱的。因此,网友的评论不单单局限于声讨或同情,而是逐渐转向对造成姜岩之死的社会文化的思考,探讨婚姻中女性的姿态、社会的、婚姻法制的改善,从而为BBS中的场带来更多积极和省思的意味。
“新事件实质上就是一种具有特定代表性的社会历史事件,只不过它利用了新型科技,因此可以更快、更直接地反映出我们所处的这个躁动的时代”[1]。作为BBS与博客协同女性情感话题的一个罕见结合,发生于2007年年底的姜岩事件,其引发的社会震荡与议题讨论依然在以其他形式的表达持续上演。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事件之一,学术界对于这起事件的关注多聚焦于“网络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议题。而事件本身触及到的特殊径,如前期铺垫、话语权的结构性变迁,以及与传统报道的单一刻板形成的鲜明对比,则鲜有人关注。本文将以女性主义视角去回顾这起媒介事件在网络和上的不同呈现,解读两种媒介形态对性别议题解读所传递出的“还原”与“缩减”意涵。
(三)“可见人群”在网络中的集结
A11版新闻.社会版
2008年1月14日星期一
右侧刊登照片:房门上被喷“血偿”等字样
副标题:
(一)博客赋权
(四)网络凸显性别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三家主流的信息来源都是网络。强调姜岩的白领身份,显然,女白领因为丈夫出轨跳楼,是一个醒目的新闻卖点。而网络与此不同的是,很少有人注意姜岩的白领身份,更多的人将其看做婚姻中的一位普通女性。
副标题:《丈夫所在公司暂停其工作丈夫不露面女子无法火化》
主标题:《网友涂鸦声讨出轨男子》(黑体字)
2007年10月,外企员工姜岩发现丈夫外遇且,于是在名为“北飞的候鸟”的博客空间记录了两个月的心历程,最终身亡。在前一天,姜岩在博客里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亲密合影:“今天贴了BLOG最后一张照片,仅以此纪念我失败的婚姻和人生,不能忘。[2]”此后,网友们在天涯论坛等网站BBS相继发帖讨论,并带动了其他网站、、电视等进一步报道,形成了网络时代关于中国女性面对婚姻及情感进行讨论的最为令人瞩目的一起媒介事件。姜岩事件中,记录其赴的博客成为私人话语与传媒公共性相融合的关键推力之一,“死亡博客”所引发的“控制的”使得个人的忧虑上升到社会层面,私人事件最终演变为公共事件。此外,由于话题本身的网络径有其特殊的表现;加之姜岩之死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因素,网络内容对其进行了突出和放大;姜岩之死演变成为值得瞩目的新事件。
[1]邱林川,陈韬文.新事件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导语:2007年12月29日,某公司31岁高级白领姜岩在远洋天地24楼的家中跳楼身亡。在生前的博客中,她将原因归咎为丈夫的不忠,并在博客中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在她去世后,她的博客被网友转贴到各大论坛,引起网友们热议。
摘要:因“死亡博客”和网络社区讨论而不断被放大的姜岩事件,因其对话语权结构性变迁的承载,引发震荡及凸显性别,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备受瞩目的新事件之一。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动态文本进行回顾和分析,发现:围绕姜岩之死的BBS讨论与她的博客日记相互映照,立体地呈现了事件景象,折射了社会风貌;而以为主的传统对此事件的报道手法,依然在复制女性的刻板印象,其缩减的事件样态与网络上的议题景象存在诸多差别。
头版标题新闻:《跳楼女子写下死亡博客》
《两个月记录下对丈夫有“第三者”的,吞安定未果跳下24楼》
首先吸引眼球的是“张美然事件”:2007年10月匿名“糖果儿”的张美然在博客中公然炫耀自己作为第三者插足他人家庭,进而上位的种种经历;并对丈夫前妻刻薄羞辱。知情者之下,在天涯社区上发了《天哪这个转正的小三超级狂啊》一文,引发如潮,张美然被网友贬为“史上最牛小三”,真实身份被人肉搜索。“史上最牛小三事件”因当事人公然挑战传统底线,在意见多元和性的网络平台骤然间掀起了一边倒的罕见格局。另一桩进入公共空间的家庭纠纷则是“胡紫薇事件”:2007年12月28日,著名主持人胡紫薇闯入央视某频道新闻发布会,抢过主持人话筒,公布了其主持人丈夫与第三者有染的消息,事件视频迅即流传开来。因当事双方的高知名度、事发场地的特殊性以及事件议题的普遍性,此事件成为2007年度最火爆的新事件之一。
核心提示:2007年12月,一名叫姜岩的31岁女白领因为丈夫有了第三者想要离婚,从24楼跳下。近日,网友自发组织聚众到“负心郎”家中声讨,并在其用油漆书写了“害死贤妻”、“血偿”等字。
标题:《白领死亡博客丈夫出轨》(醒目黑体)
[2]姜岩博客.[EB/OL].
关键词:新事件;媒介呈现;姜岩之死;女性主义
2.女性发言,男性沉默
在其他类似的涉及社会的网络事件,如“铜须门”、“虐猫门”、“史上最牛小三事件”中,基于热心网友的参与和推动,引发人肉搜索,进而吸引了网络和传统关注,协同进行报道扩散。这些事件的消息源并不清晰,缺乏固定且的操作者介入,议论圈中推动话题的是一个个ID背份不明的网友,未见现实中的鲜活人物确认虚拟身份,网络话题与真实生活并未紧密交织在一起。
一、引言
Ⅲ.《京华时报》
“姜岩之死”事件中,从姜岩选择博客记录自己的赴到网友们对其死亡事件的反思,体现着女性自觉利用媒介抵制和父权制意识形态的行动。正是女性对网络媒介的亲近,使得原本沉默于民间的议论与被主流置换的事件本质,能够在更多人的心中激起波澜。作为女性,籍由媒介技术,掌握网络空间赋予的话语,将有可能被主流遮蔽的意识形态所的性别;这种性的解读能够帮助女性学会如何去认识、和抵制父权制文化的,提升个人解读文化的素养,并且获得女性主义价值观的熏陶,进而争取更多的管理自身的和文化。
以下是《新京报》《晨报》和《京华时报》首次报道姜岩之死时的题目和导语。
三、缩减:呈现的“姜岩之死”
四、结语
1.姜岩跳楼楼层;2.姜岩坠楼处;3.姜岩的博客“一片黑色,预示着不详”(“不说再见”的截图)4.姜岩丈夫所在公司决定暂停其和传闻中的“第三者”的工作的声明
二、还原:博客记录和论坛热议凸显话语权的结构性变迁
引文: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为何毅然跳下24层高楼?在其博客中,她表露出是因为丈夫出轨。这篇博客引起网友热议。昨天,记者获悉,其丈夫和“第三者”所在的公司已暂停两人的工作。
当天此版共四条新闻,“姜岩之死”的报道位于版面左下方,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