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娱乐

“无用之用为大用” 如何对待你的大学人文通识课?

“无用之用为大用” 如何对待你的大学人文通识课?

  大学四年是一段十分宝贵的时光,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摆脱了紧张学业的束缚、获得了更多自由的时间,更在于用这些自由的时间去做些什么样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看过学校为学生制定的“培养计划”?这份计划里从每节课的上课情况到每类课程的选修明细都一目了然。不例外地,通识类课程也被列在其中,而人文通识又是最常见、最丰富的一个选择分支。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文通识类课程在学生们心中的定位,记者就其在华东政法大学的开展情况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通过这些随机采集的数据,不难看出一些有趣的反馈。首先,事实上,在参与调查问卷的这些华政学生中,

  剩下的一小部分人认为,人文通识类课程的开展与他们自身的专业没有直接关系,选修也只是为了凑学分、攒绩点,并没有太大的必要。

  其实,诸如此类的想法,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每当学校在大力倡导,甚至是有意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时,就会有声音指出“华政又不是人文大学”。诚然,华政作为一所政法类院校,开展人文通识类课程究竟有无意义,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了人文学院的郭讲用老师,请他谈谈他的看法。

  首先,开展人文通识类课程肯定是有意义的,这在中国高校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且不说华政是一个文科学校,很多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都在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比如:清华大学的校长亲自推动恢复了国学院,每个月会开展一次大型的讲座。在国外也是一样的,他们在较早的时候就发现了高校中对专业划分过细所产生的弊端,于是增设了许多人文通识类课程,他们称其为“博雅教育”。

  回归到华政的性质上来谈。撇开法制史和法制哲学不讲,当前的英美法系,以及中国的法律,都慢慢地有种倾向:把法律当做一个工具。如果,学法律的同学仅仅是上法学课的话,那华政就会成为一所法律职业学校了,没有办法培养出真正的法律人才。真正的法律人才对法律要有一种神圣的信仰,对整个民族有着一份责任感。

  如果没有锻造的过程,只是把法律工具化,那么很有可能培养出技术性的法律官僚,他们可能掌握着丰富的法律知识,却把持不住底线。

  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人文通识类课程与他们自身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选修这类课程,对成绩没有什么帮助,所以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对于这种观点,您是怎么看的?

  这是同学们观念上的一个误区。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当前这个社会环境对他们的人生观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现在整个社会大趋势都是功利性、实用性的,所以同学们在面对这些课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有什么用处呢?”但事实上,

  大学是以求真解惑为主的,而人文通识类的课程承担的正是这样一个使命,负责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塑造,精神生活的完善,情操的培养。

  再上升一个高度的话,可能就是人们对自身生命的思索,比如“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样一个人生的追问,都可以说是人文通识类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乍一听可能没什么用,但道家有句话

  。甚至,同学们现在还处于相对较小的年纪,对于什么有用、什么没用是无法真正感知的,只有用心学过之后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人文通识类课程还是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的。但同时,他们也提出意见,一是课程种类少,没办法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去学习。二是,有些课程如音乐、绘画,对基础的要求太高,零基础的学生学起来太费劲。对于这样的意见反馈,学校是否会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方式?

  这的确也是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今后学校应该围绕文史哲这三大类课程进一步扩散出去,开展更多的,包括音乐、美术、甚至是服装设计、心灵禅修等课程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同时,也要求老师们改进授课的方式。人文通识类课程与专业课不同,它更多的是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有社会大环境的趋势,当前人文通识类课程自身存在的缺陷等等的客观原因,

  。如果学生从一开始就把人文通识类课程放在一个“凑学分”的位置上,抱着消极的态度,即使选修了课程,也无法真正地投入进去,更不用说进一步去领悟了。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原因正是人文通识类课程上得少了,找不准自身定位,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岁高三学生林嘉文,被称为史学天才。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几十万字学术著作的他,却身亡了。他留下的遗言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拼。”拥有财富可以治疗抑郁吗?张国荣选择从二十四楼一跃而下来结束自己四十六岁的生命。才华能够挽回生命吗?华东师范大学青年讲师江绪林留下“我恐惧”后也绝尘离去。可以见得,那些在社会大环境里被视为珍宝的知识、金钱、才华,都不能使一个人真正地幸福起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部分学生观念上的误区与进入大学之前的中小学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文教育缺席了十二年,期望一朝补齐想来也的确不切实际。正如中国教育的弊端已经被探讨过无数次,改变起来却不是朝夕之事。但难改变不代表着不去改变。

  大学四年是一段十分宝贵的时光,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摆脱了紧张学业的束缚、获得了更多自由的时间,更在于

  。如果在大学还只是为了分数而学习,那“大学”存在的意义就丧失了。仔细想来,四年一闪即过,毕业之后,曾经多么高的绩点,多么让旁人羡煞的分数终究成为了过眼云烟,

  而能够带走的,会是被磨练出来的能力,被塑造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被培养陶冶的情操,被历练得更宽容的胸怀——也恰恰是将会陪伴你走今后人生路的财富。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周作人如是说。

  是的我说了是她要离开的因为当初是她很主动的我一开始就没意思我们是领导介绍的我没办法才去见了认识她的后来慢慢的时间久了我想相处下来看了结果她又去相亲认识别人了和别人交往而且她主动的时候我也告诉她我很慢热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