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近日有关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以上就是关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上个月月底,长城战略研究所发布《2021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报告》。《报告》根据2020年和2021年1至5月企业发展情况,揭示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的数量、“赛道”分布、区域分布等情况,成都15家企业榜上有名,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
一个小插曲是,《报告》发布时,在榜的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极米科技”)虽然已经上市,但因为统计时间的关系,仍将它列在2020年度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中。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背后也体现出了“成都速度”。
今年3月,极米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当天,极米就曾因为高涨的股价引起诸多关注,也引发了诸多媒体报道。细看这些报道可以发现,很多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在标题上加上了“成都企业”几个字。在不唯GDP的时代,上市公司的多寡、大小、竞争力,已经更直观地反映着城市的综合实力。极米上市背后,更多人已经将目光聚焦到其背后的这片创新热土上。这其实是一个城市与企业“双赢”的故事。
创业者眼中的成都:
“成都的创业环境,非常有利于研发创新产品”
成立于2013年的极米科技,将办公地点选在了成都。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也曾谈及城市给企业带来的机遇:“成都生活相对稳定,政府对企业、人才的扶持政策优厚,研发者有更多空间做突破性产品,而不是像‘机会主义者’一样不停追逐热点。”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成都还拥有老牌的光学研究基地,在光电显示领域积累深厚。钟波认为,成都的创业环境,“非常有利于研发创新产品。”
同样有此感慨的,还有更早前上市的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纵横股份)。
今年2月初,纵横股份在科创板敲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上市企业。“一开始,投资人建议我们选择其他城市,但我告诉他,无人机产品和技术的创新需要潜心打磨和长期沉淀。”纵横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任斌说,成都具有雄厚的航空产业基础,它的开放性、包容性,更适宜工业无人机产业的发展。
提起创业环境,任斌的表达带着满满的“成都味儿”:“成都的产业环境,正如成都的火锅,麻辣鲜香、要素齐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吸引并留住人才这件事上,成都诚意满满——早在去年6月举行的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成都就发布了人才新政“2.0版”,拿出真金白银,在创新激励、创业孵化、人才公寓、股权激励、贡献奖励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今年4月24日,2021“蓉漂人才日”上,成都更是为“蓉漂”们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大礼包。比如,现场发布的“蓉漂榜”,主要围绕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中高级岗位职位,城市创业机会四大方面,设置了四方面的人才需求榜单。其中,“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需求榜单”包含95项,涉及78家企业,其中发放金额上千万元的项目有8个。最高金额的项目是来自成都中创五联科技公司的“卡脖子材料——航空发动机用轴承钢研制及应用”项目,项目金额高达4000万元,需要人才揭榜挂帅。
给市场、给机会、给资金
成都企业加速“拥抱”科创板
科创板往往与正在崛起的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紧密相连。就成都来看,自2020年3月,成都先导成为西南地区首家登陆科创板企业,实现成都科创板上市“破冰”后,成都本土企业便呈现出加速冲击科创板的态势。截至目前,成都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达12家。
成都科创板上市企业所属行业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而这些领域,恰好囊括在成都市科技局日前发布的“十四五”期间成都可重点布局的15个赛道中。
科创板上市企业相继涌现并非偶然,背后是成都不断完善的科创企业成长培育机制,以及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的努力,关注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持续给予相应的支持。
除了将企业开办时间从5个工作日缩短至0.5个工作日内,压缩开办企业流程时限等“开办时”的优化动作,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哪里有机会”的堵点难点问题,成都推出“城市机会清单”,释放政府、企业两端的供需信息等“经营中”的政策支持。
创新科技金融也是成都的方式之一。在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上,成都用6年时间打造了“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科创保、科创券”的金融服务链条,逐渐摸索形成了科技金融领域的“成都模式”。今年在“科创贷”的基础上,又推出“成果贷”“人才贷”“研发贷”三个新产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资源配置优势,提供针对性的融资服务,满足不同特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截至目前,“科创贷”累计为2247家科技型企业放款121.90亿元;“科创投”组建了20只、总规模37.42亿元的基金群,成功投出了四川天微电子、合纵药易购这类已经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好苗子”。
未来,高品质科创空间将更“高”
创新,还需要空间。自2020年3月成都首次提出建设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以来,截至目前,成都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已建成825万平方米,在建852万平方米,已投入运营637万平方米;2021年度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51亿元,累计完成508亿元,引入企业394家、研发机构和专业服务平台321家、创新团队2812个。其中,华为鲲鹏生态研发集群、生物创新药创制集群、航空核心零部件配套集群、“无人驾驶+”电子产业集群等正逐步在相关区域科创空间集聚起势。
在日前召开的高品质科创空间运营管理工作会上,成都市科技局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科创空间专业化运营机构”等创新资源“大礼包”进行了集中发布,赋能高品质科创空间创新资源导入及创新能力建设,帮助其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不久的将来,更“高”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将在成都呈现。
将时间回拨,6月7日,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在成都正式揭牌。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科研装置建成、更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入驻,更多鼓励创新的服务政策出台,从而形成更为庞大的基础平台和科研创新环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支撑成都科技创新“腾飞”
让我们把目光放回最初的企业与城市“共赢”的故事上。
从顶层设计来看,2017年,成都从重塑经济地理角度出发,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随后,又进一步调整归纳出14个产业生态圈。
在成都产业生态圈的建设中,头部企业通常扮演磁石作用,起到吸引上下游产业链的作用。比如,在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龙头企业——成都京东方附近,迅速聚集起一批新型显示企业,极米科技就与路维光电、LG化学、深天马、中光电、TCL等企业一同在列,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链。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正是成都与企业“共赢”的一个连接点——
于成都而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达到10065.7亿元,成为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
如今,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语境下谋局,升级为中国四“极”之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标定位之一,作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大循环的门户枢纽,成都在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扩大开放,加快构建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
上月底,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随着“一市两场”时代的来临,成都与外界的联系也将变得更通达。从国际视野来看,跳出成都看成渝,天府国际机场不仅是成都“东进”战略下,重构城市空间、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引擎,更是带动成渝地区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毫无疑问,这将进一步扩大成都的市场辐射半径,反过来,又将支撑企业和城市科技创新的“腾飞”。
成都商报- 彭祥萍
青龙印 http://www.xinzhiliao.com/bj/shiliao/17256.html- 标签: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