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家博物馆啥来头?将展出全球数量最多的张大千粉本
近日有关于硝酸钾溶解度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硝酸钾溶解度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硝酸钾溶解度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硝酸钾溶解度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以上就是关于硝酸钾溶解度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在成都市高新南区桂溪公园旁,有一块面积约为104亩的在建工地,南临绕城高速,西接科华南路,东、北有锦江围绕,地理位置绝佳。这里正在修建的,是成都张大千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张大千博物馆”)。4月21日,成都商报-从航拍视频中看到:24个大小不一的建筑物已初具规模,树木、池塘的分布也逐步清晰。据了解,这座博物馆将于明年10月修建完成。
张大千博物馆永久名誉馆长孙凯告诉成都商报-,这座博物馆由他设计完成,设计理念完全以张大千的“魂”和“根”,以及巴西的八德园为蓝本。建成后,孙凯将会展出他捐赠的近千幅张大千的粉本、仕女图、泼墨画、信件等。孙凯认真地说,“我做这一切,完全为了太老师(张大千)、父亲(孙云生,张大千弟子),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
成都商报- 乔雪阳 曾琦
根·张大千
采访约在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这是成都商报-第二次与孙凯先生见面。
2019年9月,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成都张大千艺术博物馆藏品捐赠签约仪式上,他第一次带着张大千的艺术作品出现在公众面前,温文儒雅,谈吐诚恳。
这一次,对于单独的专访,孙凯称是平生首次。一席白色西装,浅色牛仔裤,1米85的身高,身姿挺拔,精力充沛。如果不是他提醒,或许很难将他与72岁的年龄联系起来。“我回中国有20余年,唯一的愿望就是将张大千的艺术作品送回到祖国,这也是父亲生前交代给我的事。我如果把这些作品变卖,那我就是‘败家子’。好在我年轻时期有赚钱,所以我在生活无虑之下,开展了这项工作。”
一席长衫,一支画笔;一生漂泊,一世传奇。
张大千,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曾有“东方张大千,西方毕加索”的美谈,是壁立全球的“东方之笔”。这位集大成的大师,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后来辗转于东亚、南亚、欧洲、南北美洲等地,晚年定居中国台湾。“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十年去国吾何说,万里还乡君且听。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虽身在异乡,但他常常借书画作品表达对家乡的怀念。
孙凯的父亲孙云生追随张大千47年。孙凯自幼成长在巴西八德园中,后辗转美国、日本等地,和张大千相处30余年。张大千亲切地叫他“怡胜小友”,他恭敬地称张大千“太老师”。
20多年前,孙云生在弥留之际,将毕生珍藏的张大千所作近千幅粉本交给孙凯,嘱托要充分振兴大风堂的薪传,把一代大师的艺术典范更深、更广地推介给国人。也就是从那时起,孙凯有了建立博物馆的想法。他认真地说,“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太老师的根,就在故土。”
建立博物馆,孙凯有自己的想法:第一,博物馆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第二,只有文化才能永恒传承;第三,博物馆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成都张大千艺术博物馆的根,是张大千。
魂·八德园
张大千博物馆的规划图纸在桌面上铺展开来,孙凯的手指在上面滑动着。
“游客穿过一片竹林,在五亭湖起始处可以看到黄山云石,沿着五亭湖行走到门廊处,就能看到泼彩池。紧接着,1至14号厅有序地排列着,待游客游览完,走出14号厅,可以沿着分寒亭、湖心亭、夕佳亭一路观赏美景,走出博物馆。”孙凯说,张大千博物馆总共104亩,加上绿地接近200亩。地势有高低差,不是一个平面,所以游客可以在里面用散步的方式游览参观。此外,整个馆内没有楼梯,残障人士也可以很轻松地行动。
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及室内设计硕士毕业的孙凯,是张大千博物馆的总设计师。在20年前,父亲将张大千近千幅粉本交予他手上时,他便开始在脑海中设计这座博物馆。
在决定将张大千博物馆落地成都,让张大千的作品魂归故土后,孙凯拒绝了国外建筑设计大师的方案,他要亲自带着一群来自成都的设计师来完成这座修建在成都的博物馆,“国外设计大师可能只会做一个外观的壳子,他不懂得里面的文化,我们要找出中心思想,才能把这个文化的根扎进土壤。”
从2016年起,孙凯和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们,花费了四年时间,细化整体设计方案后,才开始动工。孙凯展示了几张他在笔记本上手绘的设计图,图中不仅详细画出建筑框架大小的尺寸,连每一盏灯放置位置、电线排列空间都细致标注,“这样的手稿我大概有80多幅,几乎馆内每一处建筑的细节我都清楚。因为博物馆整体都在我脑海里,里面有个3D图。”孙凯说。
张大千博物馆整体设计理念按照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的设计为意象蓝本,将博物馆、美术馆、园林艺术馆三馆合一,形成独一无二的“馆园一体”专题艺术博物馆。同时,根据展陈需求,馆内还设置展厅及藏品库房区、门廊、咖啡茶室、多功能厅及其他配套用房,打造由小体量建筑构成的博物馆聚落。结合景观布局,形成“一湖两山多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
八德园,是张大千1953年,用所有积蓄在巴西建造的水面松风、竹石幽居,有着故乡感觉的中式园林。张大千曾说:“我的八德园就是我的一幅立体画。”而在张大千博物馆,每处景观设计都能寻找到八德园的踪迹:在张大千博物馆入口处,苍翠竹林形成小径,与八德园入口之处的竹林幽径相同。张大千欣赏苏东坡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句,因此在建八德园时,将竹林定位为整个园林的基调树种之一。
八德园的园林体系以五亭湖为核心展开,湖池结构呈现出方池的特征,具有直线柔化和曲线直化的质朴美感,以求“水面松风、幽禽鸣竹”的意境。张大千博物馆湖面设计充分借鉴和尊重了五亭湖的湖池结构和画意,并借锦江江景,丰富观景层次与景观变化。
此外,八德园中的黄山云石、长松径、月桥、唤鱼石等,都可以在张大千博物馆中寻找到踪迹。
“我们有24栋建筑,屋顶都采用的四坡屋顶的建筑形态。因为太老师在八德园的房子就是这样像茅草屋般的四坡屋顶。”孙凯说,张大千一直戴着东坡帽,穿着长袍马褂,讲四川话,“他没有忘掉祖国,否则他可以穿西装。他一生都是这样子,因为他没有忘记他是中国人。”
精·小而美
张大千博物馆内有14个展厅,孙凯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2号厅的临展厅,和3、4号厅的捐赠厅,这部分的展陈主题可以根据内容变动;第二部分的5至14号厅则是代表张大千艺术精神的,不能改变主题的展厅。依次为卷轴厅、侍女厅、高士厅、山水厅、泼墨厅、敦煌厅、泼彩厅、书信厅、文房四宝以及大风堂厅。“大风堂派”是张大千与二哥张善孖创立的派系,而孙凯的父亲孙云生被张大千视为唯一完整传承大风堂事业的掌门弟子,所以14号厅也是孙云生的展厅,孙凯表示,“将来张大千的子孙或再传弟子等,都可以在里面做展览。”
孙凯对张大千博物馆捐赠的作品数量近千幅,但他却相当“吝啬”。“14个厅,每4个月,每个厅,都只展览4幅。”孙凯打了一个“小算盘”,每4个月,整座博物馆能展览56幅作品。“我捐赠了近千幅作品,游客三、四年都看不完。每次来都有新的内容,永远都有观众前来参观。”他解释说,自己这样做的意义,是希望来参观的观众,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明白这些作品。
孙凯反对博物馆展陈以量取胜,“我们不要一次给人看‘光’,慢慢给人看,让人慢慢习惯。你看一个展览的时候,里面堆积了很多东西,当你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是朦朦胧胧的,只是知道场景很漂亮。为什么?因为得到的东西太多,所以你得不到东西。”他还反对过于专业化,他曾做过调查,到博物馆参观的游客,94%是40岁以下的观众,而专家看展的比例不到1%,“博物馆承载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重建国人对中华文化的信心,首先需要让他们了解这些文化。把展陈的内容做得那么专业,小学生、青年人看得懂吗?”
所以,在张大千博物馆内,孙凯将使用72个触摸屏、显示屏。在展陈作品的旁边,一定会有一个触摸屏,让观众通过触摸,了解每一幅作品的细节。此外,屏幕内容也以12岁为界限,分为两个年龄阶段,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不同的人群“看明白”。
“这座庭园花费了2亿多来建造,庭园的树木都很珍贵,每个景特别精致。”孙凯说,根据八德园的造景,张大千博物馆内的黄山云石、踯躅屿中也引入了多棵具有艺术美感、且造价昂贵的松树。此外,每个展厅都很小,透过厅内的角窗,可以看到外面庭园的景致,“外面的立体画和里面的平面画,会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独·粉本、书信
在其他的博物馆也能看到一些张大千的作品,但在张大千博物馆,你将会看到很多孤本。
张大千曾说,“如果要说有形的对象的话,那些古字画、我本身的画作只能说是有价的,而这些我从开始学画至今的粉本,才是无价的。”
粉本,也称为手稿,是一个画家创作的过程展示,学者可以通过粉本窥探到画家创作所做的功课,有很强的教育和研究价值。
张大千在临终前,将珍藏的数十幅书画精品、60余年来创作的全部粉本尽数传于孙云生,孙云生又悉数捐赠给张大千博物馆,所以,在这里将会看到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张大千粉本。“你想象一下,在观看展览时,手稿和成品并排放置,形成对比,这样多有意思啊。”孙凯说。
除了捐赠粉本外,孙凯还将公开张大千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与孙云生的信函32封,其中记载了张大千移居国外时的情况,以及后半生绘画创作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些信件,还能一睹张大千独特的书法风采。
在给孙云生的信中,张大千写道:“云生贤弟:前得来书,以微恙住山中,未能即复,至歉也……兄老态渐深,一生心血托付无人,故有望终吾弟也。”在给孙凯的信中,张大千写道:“怡胜小友:到了东京的第二天便得到你的信,真是使我们欢喜得了不得……你们上学了,上下车要特别小心,在学校要用功,回家来要温习,不可同阿乌哥到大塘去游泳,那是绝对有危险性的,读书要考到第一名才好,你们所喜爱的东西,我一定给你们带来。”
回顾这些书信,再看到自己即将完成太老师和父亲的心愿,孙凯觉得很满足。他亲自设计了张大千博物馆的LOGO,“本是‘大千’两个字合在一起,远看又像‘云’,取自父亲孙云生,整体又像长远的‘长’字。我希望张大千的文化传承长长久久,中国文化长长久久。”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心得体会 http://www.xinzhiliao.com/bj/shiliao/33783.html- 标签:硝酸钾溶解度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成都这家博物馆啥来头?将展出全球数量最多的张大千粉本
在成都市高新南区桂溪公园旁,有一块面积约为104亩的在建工地,南临绕城高速,西接科华南路,东、北有…
- 千人齐声向党献词为何选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 “追峰人”用镜头传递成都生态人文画卷
- 现场观礼 热血沸腾 “生在这个时代,倍感幸运”
- 所有气球100%可降解 内充氦气既安全又环保
- 成都市政府举行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仪式
- 努力在新征程中有新作为 “传承荣光再奋斗,强国有我”
- 15架歼-20同框 直升机组成“100”字样 71架战机,送上最美祝福
- 《伟大征程》文艺演出呈现大型情景史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听着军乐团的鼓点,打着合唱团的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