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文化  娱乐

从《三国志》到《华阳国志》魏晋史学家陈寿与常璩

xiao7论坛

近日有关于xiao7论坛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xiao7论坛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xiao7论坛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xiao7论坛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xiao7论坛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2017年7月,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人入选。

2020年6月,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

这二十位值得传颂的历史名人,唤起我们重新翻开书本,沿着他们的足迹,找寻历史脉络。本期要介绍的,是两位秉笔直书的史学家:陈寿(233年~297年)和常璩(约291年~约361年)。

他们大半生都致力于修史立传,其著作也都流传千古,名扬四海。后世为了纪念他们,在成都崇州的街子古镇上建了常璩纪念馆和华阳国志博物馆,南充的西山风景区也有一座陈寿万卷楼。

陈寿

让三国故事

流芳百世

生于魏晋之际的著名史学家陈寿,在西晋刚统一后,即着手撰写《三国志》,他治学严谨,文笔简洁,《三国志》完成后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人们了解研究三国历史的主要依据。

自幼熟读《汉书》《史记》 以司马迁为楷模

南充在三国时期叫巴西郡安汉县,是蜀国领地。陈寿出生于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他出生的时候,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已离世,一年后,诸葛亮也病逝于五丈原,三国争霸时代进入尾声。

这个年代出生的陈寿,注定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除了陈寿之父无名字记载外,陈寿先祖陈禅、陈澄、陈实等人多数曾任东汉司隶校尉、汉中太守、州别驾从事、上谷太守等官职,陈寿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颇有名望的大户家族。

陈寿从小便对历史感兴趣,他拜著名学者谯周为师,习《尚书》《公羊传记》《谷梁传》等典籍,尤其精通《史记》与《汉书》。据说陈寿读《史记》时大为赞赏,无比钦佩司马迁的学识和人品,欲以他为楷模,写出流传千古的史书。

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已过而立之年的陈寿在家中埋头读书,但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他也都看在眼中。蜀汉四十三年来的兴亡得失在他脑海中一幕幕闪过,他萌生了为蜀汉写史的念头,《三国志》的构思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三国中最后一国被灭那年

他开始写《三国志》

两年后,司马炎夺去曹魏政权,建立晋王朝。此前,陈寿曾多年不被荐举。终于,司马炎信任的朝廷官员张华,在选拔民间有才之士的时候,因欣赏陈寿才华,推举其为孝廉。

公元268年,36岁的陈寿离开故乡南充,赶赴晋都城洛阳,担任西晋佐著作郎(相当于著作郎副职),专门负责编撰史书,从此人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久后他又出任阳平县(在今安徽境内)县令。

在张华的鼓励下,陈寿撰写成了《诸葛亮集》,并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然而,因宦官黄皓专权,大臣们多曲意附从,陈寿却不肯低头,还写了《官司论》针砭时弊,得罪了很多当时的权贵,导致他晚年屡次被贬,在仕途中始终郁郁不得志。

太康元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同一年,陈寿开始了《三国志》的撰写,历经10年,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公元297年,陈寿病逝于洛阳。他为后世留下的这部《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在中国二十四史中,尤以“前四史”最为杰出。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就出自《三国志》

《三国志》全书分为《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近三十七万字,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整整六十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三国历史,勾勒出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陈寿把魏、蜀、吴三国分成三本来写,这成为断代史中一大创新。刘勰在其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对此书大加赞誉。

《三国志》中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如诸葛亮的《草庐对》《出师表》,以及华佗杰出的医术。三顾茅庐、赤壁大战、六出祁山等重要事件,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等重要人物的事迹,均因此书而得以在后世广泛流传。

此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出自陈寿的《三国志》。

一千多年后,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史料,在民间评话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让三国的故事从此风靡海外,直到今天。除了《三国演义》外,元明时代的《三国志话》等文学作品,也是以陈寿的著作为蓝本,《三国志》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常璩

写下我国

第一部地方志专著

常璩的名作《华阳国志》,被称为地方志的鼻祖,徐广写《晋记》、范晔作《后汉书》、刘昭的《续汉志》、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等等都大量地取材《华阳国志》。由此可见《华阳国志》一书的史料价值。

祖上给他传下一支铁笔

常璩出生于东晋蜀郡江原县(今成都崇州市境内)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家族也是蜀中大族,族人大多研学艺,擅文辞。他的太叔公常宽撰写和整理了《蜀后志》《典言》《后贤续传》等地方志、笔记、文献考据等书籍。

常璩八岁时,父亲常耘便去世了。父亲去世前将一只祖上传下来的铁笔交给常璩,希望他继承先祖遗训,不仅要做一个读书人,且要秉笔直书,在史学上有所建树。

父亲去世后,常璩家道中落,但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各学科中尤喜史学、地理。他拜青城山私塾教学的大儒范长生为师。这段时间,他研究了先祖常宽的《蜀后志》,并同样对司马迁的《史记》推崇备至。

公元304年(西晋永兴元年),李雄建立成汉政权,常璩一族受到李雄的安抚优待,常璩的恩师范长生也受到李雄的盛情邀请,出任其偏安政府大成国的丞相,参与政事。

李雄大力发展农业,又兴礼乐法度,文章教化。他治下的蜀地清平安宁,赋税微薄。常璩正值青年,在安定生活中,得以大量阅读先世遗留下来的书籍,学识日益渊博。

深入西南观察风土民俗

常璩20多岁安家立业之后,就效仿司马迁,出门游历,亲身考察民生民俗。

他从蜀地出发,前往黔、滇一带,先后去过重庆、贵阳、昆明、西昌、毕节和昭通等地。

一千多年的中国西南是北方人眼中的蛮荒瘴疠之地,路上充满了危险,常璩也几次差点丢掉性命。比如他曾被土著捕获当奴隶,费尽周折方才脱险。但这次游历,也让他深入了解了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

公元318年,受其恩师、大成国宰相范长生的举荐,常璩担任大成国的“太史令”。后来东晋大将军桓温伐蜀,常璩不忍生灵涂炭,劝皇帝李势投降。他也成为桓温的参军,前往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

常璩入晋后,东晋士族重用中原故族,轻视蜀人。此时常璩已年老,又受歧视,不再追求仕途进取,一心专注于史学,先后撰写了《蜀平记》和《华阳国志》等著作。

常璩写完《华阳国志》时已近暮年,他预感时日无多,告诉子女,死后要将自己的灵枢送回崇州安葬。

中国地方志的耀眼明珠

《华阳国志》是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专著,原名《华阳国记》,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叙写了自远古以来一直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间巴蜀的史事,全书广博宏伟,成为研究东晋以前巴蜀大地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被誉为“地域渊薮”“巴蜀良史”,常璩亦被称作“中国地方志始祖”。

在《华阳国志》中,就地理部分而言,全面记叙了各州的历史,郡县的沿革、治城的所在、著名的山川、重要的道路、一方的产物、各地的风俗、重要的民族,乃至官宦的政绩等。此外,还记述了古巴蜀特别是蜀国的历史与传说,秦统一巴蜀的过程以及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等情况。

后人如徐广写《晋记》、范晔作《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刘昭的《续汉志》、李膺的《益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乃至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等,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由此可见《华阳国志》一书的史料价值。

中外史学界亦对《华阳国记》推崇有加,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赞其为“传诸不朽”之书;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其为“中国地方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文/阿米、程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