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影视

海南有什么景色(描写海南的景色)

海南有什么景色(描写海南的景色)

 

苏轼的一生是在宦游和贬谪经历中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他的足迹走遍了90多座城市,可以说一生都在路上。他读过万卷书、走过万里路,经历过荣耀与挫折,担任过知州、尚书,也曾经历过九死一生。他从中国的最北端到中国的最南端,从寒冷气候带到海南岛的热带气候。

有人把苏东坡的一生总结为八三四一,当然这只是简单地勾勒了一下苏轼的足迹:八指的是眉州、密州、徐州、湖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这是苏轼担任过知州的地方;三指的是他担任过吏部、兵部和礼部这三部的尚书;四指的是黄州、汝州、惠州、儋州这几个人生驿站;一指的是苏轼仕途最为荣耀的时刻——翰林学士知制诰。

眉州是苏轼的故乡。他青年时离开,之后的仕途之路身不由己,此后无论他在哪里赴任或是被贬居,都没能再次踏上故土。

他与儿时形影不离的兄弟苏辙各自漂泊,聚少离多,直到生命的终点,最终埋葬异乡。眉州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起点,也是他夜来幽梦忽还乡时的梦中归宿。

杭州是苏轼两次担任地方官的地方。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第二次则是在元祐四年(1089),出任杭州知州。在这里,苏轼不仅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篇,还构建了水利工程、卫生设施与安全设施。

然而苏轼在晚年的《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苏轼仕宦旅途上的最为重要的人生驿站。可以确切地说,这三个地方是苏轼人生的低谷期,但恰恰是这三个地方成就了苏轼文学和功业的巅峰。

黄州的重要性无需多言。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的低谷,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寓所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但赤壁和东坡都有处寻觅。只是赤壁附近,景观变化太大。如果说千百年前,苏轼在赤壁只能怀想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今人在此也只能怀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游了。

在谪居黄州的几年时间里,苏轼不光参透了人生,在文艺创作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是他在黄州时期的代表作。在书法方面,他创作的《黄州寒食帖》,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美誉。

风光绮丽的惠州,成为苏轼无比留恋的地方。笔墨融于山水之间,方有传世文章出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是苏轼在惠州吃荔枝时写的一首诗,诗题《惠州一绝》。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苏轼为惠州的荔枝所写的最生动的广告文案。

惠州西湖因苏轼而得名,也因苏轼而扬名。刚到惠州不久,苏轼就在一次游湖后醉意地写道: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照西湖。《赠昙秀》中也写道: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

经过苏轼诗文传扬,惠州西湖几乎成为与杭州西湖、阜阳西湖可以媲美的风景名胜了。也可以说,苏轼的诗文是惠州西湖最早的旅游宣传文案了。

苏轼在惠州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事,包括推广教育,并写下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惠州因此名扬四海,文人墨客以到惠州聚会甚至办书院为荣,这使得惠州人才辈出。清代诗人江逢辰说: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有着美丽的风光和惠州淳朴的民风,让苏轼生出不辞长作岭南人之感,他还真的买地建房子打算长居。房子落成后才住两个多月,一纸调令来到岭南,苏轼由此跨越琼州海峡,来到了海南儋州。

儋州是苏轼最后的谪居之地。同样,谪居海南三年是苏轼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他在这里依然继续着自己对于人生与政治的思索,完成《易传》《论语说》《书传》等重要学术著作。苏轼在海南儋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后来被人整理为《海外集》。

苏东坡在海南呆了三年,一纸调令跨越琼州海峡,召苏轼回京,海南百姓不舍其归,置酒相送,苏轼作《别海南黎民表》劝慰别离之苦: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苏轼就是如此,他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于逆境和悲哀之上,把他乡变成故乡。三年的儋州生活体验,早已让这里成为他生命里的第二故乡

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真切表达体现了他对当地人民的真情,诚如他致苏辙诗中所云: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来海南之前,苏轼还是有一些担忧的,此时这种担忧一扫而空:一是因为苏轼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他已不在意清苦的物质生活条件,而能很平静地接受它们;二是因为他豁达乐观、积极向上思想性格和随遇而安的心态起了重要作用。

苏轼在海南自给自足,亲自从事生产劳作,他从别人处租了一小块地,自己种植蔬菜,这样一来。新鲜的蔬菜成为苏轼餐桌上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标配。

在《撷菜》诗中,他这样写道: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和陶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中,他又这样写道: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鴃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就这样,苏轼很快地适应了海南的生活,在他踏上海南的第二个新春佳节来临之时,苏轼欣欣然地写下了一首《减字木兰花·立春》,这是一首新春贺词,也是一首新春赞歌。在我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洋溢的赞歌。原词如下: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词作于海南岛儋州。海南在宋代,是世人眼中的天涯海角,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苏轼之前,也有流经这里的文人墨客,他们也写下过描写海南风光的诗词,但大多是面对异乡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海南岛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人活一世,做人一定不要带着面具,这样会给自己后半生带来不好的结局!

苏轼与其他来到海南的文人不同,他对异地风物不是走马观花式地游走于表面,而是由衷地、发自内地认同。

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来到海南岛,在儋州百姓为其搭建的桄榔庵里,年过花甲的苏轼和儿子苏过度过了约3年的时光。初到儋州,苏轼对这里的印象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然而苏轼刻在骨子里的旷达与乐观再一次展示出了惊人的力量,他没有被眼前的景象和现实所击倒,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苏轼带领大家一起种田,还托人从中原地区带来谷种,并把曾在黄州发明的插秧机进行改良供大家使用,这便是海南岛的第一个插秧机。

后来苏轼看到当地人长期饮用河水而经常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当地的第一口水井。后人感念此举,将该井取名东坡井,沿用至今。除此之外,苏轼又亲自当起了医生,开办了海南的第一家医院。

苏轼对海南文化的影响巨大,开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苏东坡还没来海南之前,海南没有出过一个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文人。

一个人的世界病了,一个人扛;烦了,一个人藏;痛了,一个人挡;街上,一个人逛;路上,一个人想;晚上,一个人的床。。。 。。。慢慢地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沉默、变得冷落、没了想理、不想说、不想看……我不是高傲,也不是胡闹,是厌倦了所有的依靠。

在多日的考察中,苏轼发现这里与先进的文化教育相差甚远,苏轼便自发做起了教书先生,先卖出自己的腰带,又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筹集修建了一座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茅草屋。

苏轼给学堂取名载酒堂,载酒堂也是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堂。这个名字大有来头,是苏轼根据《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而来的。从取名来看,苏轼对他在儋州传播知识与文化充满了自信,同时也对儋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寄予了美好的希望。

在当时,不光是儋州本地百姓,海南其他地方的许多人也慕名而来,听苏轼讲学,在苏轼的努力下,这里书声琅琅,弦声四起,读书求学蔚然成风。

学生中有一位来自琼州的学子姜唐佐,他的文化课特别突出,苏轼赞他文气雄伟磊落多变化,有中州士子之风。苏轼离开海南之前,鼓励他参加科举考试,并在他的扇子上写了两行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说将来他如果金榜题名,就给他补齐这首诗。

三年后姜唐佐果然金榜题名,于是他想将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苏轼,多方打听之下才得知原来苏轼在北归途中,已在常州去世。后姜唐佐在河南汝阳遇见苏辙,苏辙接过那把扇子,惊喜交加五味杂陈,便为姜唐佐续写了后半首: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从苏轼的这首新春贺词《减字木兰花·立春》中,就能看出,苏轼寄寓在这片土地上的热情。

此词上、下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百姓)。春牛指的是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杖侍立;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的习俗。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

一是无限春风来海上,苏轼《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是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

词中其他语句都是对海南岛景物的描写: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桃花是这样娇艳美丽,以至于让词人以为这是春风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染得像肉色一样鲜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

杨花是这样绵柔纤弱,却是点睛之笔。儋州属热带季风气候,在立春时节,北方还是飘雪时节,而海南的杨花已经开放了。苏轼用海南没有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不是跟中原一般的景色吗?于是词人发出了不似天涯的感叹了。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称为类字,如果接连使用类字,便称为叠字,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苏轼此词共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的句子,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

其实,苏轼在写作此词时,并非有意要表达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

苏轼离开海南后,为了纪念这位文化传播者,海南百姓将苏轼当年讲学的地方载酒堂进行了扩建,如今赫赫有名的儋州东坡书院就是在载酒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海南儋州是苏轼最后的贬谪处,这里的海南人民永记北宋第一才子苏轼。海南第一台插秧机、第一口水井、第一家医院、第一座学堂、第一个进士,都因苏轼而起。

儋州因东坡书院名扬海内外,当地史志记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苏轼在海南儋州浇洒心血,他感叹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人们也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儋州至今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

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林语堂先生对苏轼有过一段精彩的评价: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须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再此,小话诗词抛砖引玉,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对本文做一个完美收尾。

举报/反馈

当雄鹰在天空飞翔时,它告诉人们:勇气和胆量,眼光和行动,是最重要的成功元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