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海南文化  影视

22年前天才少女田晓菲,非要嫁给大25岁的美国导师,现在怎样了?

沟通100服务厅

近日有关于沟通100服务厅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沟通100服务厅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沟通100服务厅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沟通100服务厅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沟通100服务厅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1999年1月1日,在美国纽约州有一场浪漫而又特殊的婚礼。

新娘祖籍是哈尔滨人,28岁。新郎是美国人,53岁。

新郎比新娘足足大了25岁,这段冲破世俗眼光的跨国之恋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小提琴伴奏缓缓响起,新娘出场,宾客起身鼓掌欢迎。

牧师致辞。

新郎新娘四目相对,温情拥抱.....

新娘不是别人,而是曾经被众人赞誉的天才少女田晓菲,她5岁时就出版了诗集,13岁时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在北大成绩优异被保送至哈佛大学,27岁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毕业生。

回望她的学业生涯,令人艳羡,可以说是开挂了的人生履历,博士毕业后,她精彩的人生才刚刚按下开始键,可她不顾家人反对,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选择,嫁给了比自己大25岁的美国导师,拿到了美国绿卡,并更改了自己的国籍。

对于这样的结果,大多数人都困惑不已。

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原因呢?现在的她过得幸福吗?

1、天才少女田晓菲在诗词上的天赋

1971年田晓菲出生在哈尔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教师。父亲是文字工作者,酷爱写诗。

在田晓菲还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已经受到了很好的文学熏陶。

母亲常常在书房里的窗台边迎着阳光看书,而父亲呢,则在一旁大声朗读自己写的诗词,朗读到动情处,甚至还会手舞足蹈起来,两人则相视一笑,又各自沉浸在自我文化的世界里了。

田晓菲出生后在书香门第的氤氲之下受益匪浅,自幼就养成了读书写作的好习惯。

四岁那年,由于父亲被调到天津做文联主席,一家人举家迁入了天津文联大院。在这里,田晓菲跟着父母也见识了更多文化从业者,在诗词方面也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父亲作为诗词聚会发起人,时常会邀请诗人知己在家中聚会畅聊诗词。而这时还不到门把手高的田晓菲总会钻进房间里来,找个角落托腮认真地听着。有时也会冷不丁地轻声表达自己的观点。

时间一长,他们发现田晓菲在诗歌方面很有天赋,且记忆力超强。有时候大家上一次讨论的诗词歌赋,下一次再聚在一起时,田晓菲总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

不仅如此,小小年纪的她已经开始写诗,大家都说晓菲这个孩子继承了父母的文学基因,是个写诗的好苗子。

一次,父亲把田晓菲在家随手写的一首诗,投稿到了《天津日报》。没想到一出版,就受到了各界诗人的称赞。

在那之后,也会经常写一些小诗,经过日积月累的创作,5岁那年,田晓菲出版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本诗集。10岁时,已经出版了5本诗歌集,并获得了文学创作奖。

其水平已经可以和知名作家柳溪在一起经常探讨诗词,两人因为年龄相差大,却又志趣相同,还一度被外界称为忘年交。

田晓菲因为经常参赛而得奖,声名在外,很快引起了北京大学的注意。13岁时还在读初中的她,被北大破格录取,也成了哈尔滨家喻户晓的“天才少女”。

2、北大结识一生挚友海子

13岁的田晓菲进入北大,成了北大西语系英美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也成为了北大最年轻的在校本科生。

在这里,她结识了一生的挚友——海子。就是那位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查海生,在现代的文坛仍然有一定地位,只是后来很少会有人用原名称呼他。

和她一样,两人都是顶着天才少年的光环进入了北大。海子比他大7岁,当时的海子,是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

两人也是因诗歌结缘,海子读过田晓菲的诗后,对她赞不绝口,见面畅聊后,她对诗词的独特见解与海子一拍即合。

而田晓菲也对海子非常崇拜,在海子身上接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两人亦师亦友,相约在诗歌的道路上同行。

在大三时,正好遇到北大校庆90年,才16岁的田晓菲就写了《13岁的记忆》以表对学校的知遇之恩,文章一经刊出,社会大众一致好评,甚至被中学编入了课本教材。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天才少女田晓菲。

1989年,田晓菲从北大毕业,去了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攻读硕士。

在去美国之前,她还和海子见了一面,还拿出了最新写的诗歌跟海子探讨,他记得海子还告诉她:“如果能一直坚持创作,相信以后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也正是这句话,让田晓菲更加坚定了在诗歌、文学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刚到美国没多久,田晓菲就得知挚友海子卧轨自杀的消息。

这让远在美国的田晓菲一度沉浸在悲伤当中,她想不通一位鼓励自己坚持的诗人,为何没有选择坚持?

可能是天妒英才吧,海子的性格不能简单用语言概括,他纯洁执拗,又偏执敏感。也许正是这样纯粹的他,才选择了这条看似与世无争的道路,完成了他的死亡绝唱。

1991年,田晓菲完成硕士学业,转而继续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也是在这里,她成为了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也是在这里遇到了她一生挚爱的人。

3、异国他乡,爱上大25岁的导师

斯蒂芬·欧文,是田晓菲哈佛大学的导师。

斯蒂芬·欧文虽说是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他自幼对诗歌感兴趣,尤其是中国诗歌。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后,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

由于他对唐诗颇有研究和造诣,后来被聘为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上第一堂课,斯蒂芬·欧文就被这个散发着中国古典诗词文学气质的女孩儿深深地吸引了,她坐在第一排,戴着黑框眼镜,身穿白T恤,扎着低马尾,显得文静又干净。

更有意思的是,他得知这个女孩儿是来自中国的诗人,笔名为宇文秋水,又十分惊喜。因为自己的中文名是宇文所安。

四个字,两个字相同,他与她都心系诗歌,仿佛在冥冥之中定下了缘分。

经过几年的师生交往,让斯蒂芬更是对这个得意门生赞不绝口。在斯蒂芬眼里,田晓菲十分有才情,是一个满腹诗书才气的姑娘。都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两人在诗词方面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他感觉自己遇到了知音。

学校有一处亭子,两人常在那里拿着书本,探讨交流诗词文化。两人一聊起诗歌,就有说不完的话。时常等到晚霞落去,余晖泛红了大半天,这才惊觉,一下午过去了,仍觉得还没十分尽兴。

因师徒缘分相识,又因爱好诗歌让两人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惺惺相惜的爱慕之情。

然而碍于师生关系,两人一直压抑着内心的情感,谁也没有捅破那张窗户纸。

一直到1998年,田晓菲博士毕业,年仅27岁的她,成为了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

毕业典礼结束的那天,班级里组织了一场旅游活动。在山脚下的草坪上,同学们自行活动。斯蒂芬径直走到了田晓菲的面前,邀请她去附近的山上转转。

其实斯蒂芬是有他的打算的,他想趁此机会向田晓菲告白。在之前,他因为两人的关系,一直没亲自对她倾诉内心的爱意。

而现在她毕业了,他们不再是师生关系。他不想再等了,他想告诉她,他爱她,他想娶她。

到了山顶,夕阳暖意的光洒在山头,也照耀在田晓菲的脸上,斯蒂芬借此机会向田晓菲表达了心意。

田晓菲愣在那里,半天没反应过来。她对老师不是没有爱慕之情,只是这一切太过突然。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半晌她才说,会好好考虑的。

回去后,田晓菲坐在沙发上思考了很久,斯蒂芬不仅仅是她的老师,也是她难得一遇的知音。其实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也已经爱上了他。

要说顾虑不是没有,他们之间有文化、年龄的差距。

这时候正好斯蒂芬发来了一封邮件,她打开后,邮件里赫然印着“爱坚如磐石,情比金坚”几个大字。在国外开放的爱情观中,难得斯蒂芬如此专一的深情,很是打动田晓菲。

经过慎重考虑后,田晓菲接受了他的告白,也想大胆遵从自己的内心。

可父母极力反对,他们难以接受辛苦培养的女儿嫁给年龄相差太大的美国人。

1999年,28岁的田晓菲终于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毅然决然地嫁给了53岁的斯蒂芬欧文。

打破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遗憾,两人灵魂相合、志趣相投,年龄在两人面前自然不是问题。

4、远嫁美国之后,生活得怎样?

在美国纽约两人举行婚礼后,田晓菲就更改了国籍,变成了美国国籍。也是因为这样,引发了舆论的声讨。

很多人明白,以她的人生背景,在国内什么青年才俊找不到。为何要在国外找个美国老头?何况还改了国籍。

不过这终究是自己的选择,幸福与否他人也不好评说。婚姻本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原本田晓菲在康奈尔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任助理教授。为了离丈夫更近一些,她到了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院担任讲师。

2005年7月,哈佛大学任田晓菲为副教授,与此同时,普林斯顿大学也要求田晓菲担任副教授,并表示会提供丰厚的年薪,但被田晓菲拒绝了。

这件事被哈佛大学的领导知道后,深知人才要重用这个道理,在2006年破格将田晓菲提升为教授。35岁的田晓菲成为了哈佛大学里最年轻的中文教授。

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田晓菲只用了一年。可以说田晓菲是创造了哈佛大学的一个奇迹。

婚后两人夫唱妇随,丈夫在哈佛教书也出了不少关于古诗词的作品,而妻子田晓菲成了他的一本活字典。

田晓菲相比醉心于唐代诗词的丈夫,田晓菲偏爱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出版了《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等多部作品。

思想上,他们志趣相投;生活上,他们相互理解。

夫妻俩仍然和从前一样,一聊起诗歌就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在事业上两人也是相互扶持、互帮互助。至于外界对于他们不好的评价,他们不在乎,也没空理会。

在前一段时间,田晓菲还和丈夫一起回到她的母校北大开展了讲座,宣传诗词文学。

现在田晓菲已经近50岁了,不知疲于研究还是遗传原因,照片上肉眼可见头发已经花白,相比之前苍老了不少。而此时的宇文所安也已经是75岁高龄了。

两人因为多年醉心于研究文学诗词,也没有要自己的孩子。

于田晓菲而言,无论是苦心孤诣地追求文学,还是青年时一意孤行的远嫁美国,她一直都在遵循本心。

在别人眼中看来荒唐的事对她而言是理所应当。不过她的我行我素也招来了不少长篇累牍的仇恨。

她就是这样的田晓菲

也真正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那句话:走自己的路,由别人去言说。

混在后宫假太监 http://www.xinzhiliao.com/bj/anmo/25015.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