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文化

一道选择题揭开中国人的心理困境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道选择题揭开中国人的心理困境 东西方文化差异

  ·····························································

  东方和西方文化,一直是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在文化心理学范畴,我们经常把东方文化称为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 collectivistic culture,而西方文化则对应了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大叔作为一个和大家一起在东方土生土长的东方人、也到北美长期接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心理学探索者,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

  当然还有…… 上头的那多朵小花,为何在大多数东方人眼里,都倾向属于 A 组,而不是 B 组?

  在这个世界多元文化越发紧密、文化冲击与融合并行的时代,对以上这些问题哪怕只是粗浅的理解,都能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 地球人,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个集体中的一员,和集体中的所有人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则定义着我们的身份。

  小蓝是塑料制成的圆柱体,大小和体积都和小Q差不多;小木和小Q一样都是木制的,但它是个柱状体。

  ··············································

  心理学家观察到:比起形状、大小、体积这种可以变化的东西,我们东方人更在乎构成这个物体本身的「物质」。

  所以,只要都是木头,就可以变成各种各样木制的物体。小Q是圆柱体也罢、小木是柱状体也罢,他们本质是一样的,小木可以打造成小Q的样子,小Q也可以变成小木的样子。但小蓝不行,它是塑料做的,怎么样都不会变成木头。

  小木和小Q虽然大小和长相都不同,但它们身上流着一样的 血液、它们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本身就注定是有关联的,因此做一家人更合适。

  而西方人则是更关心:物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所呈现出来的表面属性。同样的大小、同样的形状、可以塞进一个同样的圆洞;搭积木时如果小Q找不到了、小蓝也一样可以代替小Q的位置、发挥同样的作用…… 所以,上面个西方白人小孩毫不犹豫选择了:小蓝和小Q才是一家人。

  这位教授可是心理学界很出名的人物,大叔大一学的基础心理学课本就是他写的。不过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和他一起写这本书的二号作者,几乎是同一时间正在亚洲出差。在我们东方的一家超市,他观察到的一对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对话:

  这是一只用来装液体的杯子,你可以用它来装水、装可乐、装果汁,也可以用杯子来把它们都喝到你的肚子里去~

  而东方家长从小教给孩子的是:物体和物体之间、我们人和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而这层关系是通过我们做的动作、这个动作对应的「动词 Verb」来体现的。

  某天,那个美国人在喝茶,已经喝了好几杯了,别人问他:Would you like more?TEA? 你还需要更多的茶吗?

  这种问法在你听来是不是很怪?因为美国人还是在突出 TEA 这个名词。在我们东方,同样的问题,我们是用动词问的:

  从小到大,我们东方人一辈子都在语言上突出动词的地位,也在行动上通过动作、将人和物联系起来,也把人和人联系起来。

  当被研究人员追问原因时,被采访的一个中国人回答说:因为他明明处在一个不开心的环境啊,可能只是因为他被安排站在了最中间、最前面,所以就算再尴尬,也要摆出一个更开朗的形象吧?但他心里其实不好受啊。

  在实验室里,心理学家给东西方人分别戴上了特制的眼镜,通过电脑来追踪他们看这张图片时的眼球移动。结果发现:

  西方人在看 中间那个男孩 的时候,他们的目光就真的只集中在他的身上、几乎完全忽略了周围的其他人。

  换言之,在我们眼中:每个人、每个物体,虽然有自己的位置和存在,但都散发着自己的 气,大家也都是在同样的一个巨大的 场 当同存在,构成全天下共通的 气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所处的共同的环境。

  而在这个环境场上,我们的气互相触碰、抗衡、融合,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互。因此没有一个人或一样物体是单独存在、不受其他人事物影响的。

  了解到这些东西方文化和思维,现在我们能搞懂:文章开头那朵小花的选择题了。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图片:

  在我们东方人的眼中,这朵花如果能属于其中一组,那一定要契合这一组中大多数成员的基本属性,这样才能在这个集体中的其他花花和谐共处。

  但 A 中的花瓣,大多数都是圆形的,只有其中一朵的花瓣透露着 尖尖的棱角。而我们的这朵小花也是圆形花瓣,因此在 A 家族中,更容易相融,更像是一家人。相反如果这朵圆形花瓣的小花被安排进了 B 组,那么它的样子就会和 B 组大多数花瓣尖锐的成员 互不相容、会被它们视为异类、被孤立和排斥。

  然后,再带着这三个具体的细节,去和 A 以及 B 组中每一朵花的这些属性,进行同样的分析和对比。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彼此 相互配合,让东方人变成了更在乎彼此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注重集体属性和利益的存在;相反,西方人则更主张独立、宣扬个体的独特性。

  下一章节我们就来看看,集体主义文化之下的我们,可能遇到怎样的问题。我们又要如何试着 西化 一点,看看困境是否可以得到化解。

  你也许听说过,我们东方人的祖先,早于西方的科学家认识到了:潮汐现象,是月亮和地球共同作用的产物。而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人也就意识到了磁场的存在。

  然而在西方,哪怕是在十八世纪后期,欧洲人都还难以相信 互相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相互产生作用 这种事。

  这都得益于我们对 万物皆有关联 这一文化的坚信和传承。但人和人之间的关联太过紧密、甚至以牺牲独立自主为代价,这份集体的力量,可能就会侵蚀个体的灵魂。

  以下两点,是大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基于自己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总结出的,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困境,以及我要求自己去勤勉尝试的解决方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可以共同交流探讨。

  我是个90后,但90后太多。嗯,那我还是个单身狗,单身狗也很多。嗯,那我还是个摇滚爱好者、美食爱好者、旅行爱好者……

  一是,只要我的标签比别人多、我的标签组合起来跟别人不一样,我就具备了自己的独特性、可以 做自己 了。

  三是,这种标签要找起来很容易,宅在家躺在床上都能脑暴出七八十甚至上百个,轻轻松松就能 做自己 了。

  但是亲爱的,你知道这些标签到底意味着什么吗?你体验过这个标签的真谛吗?真正的做自己,是通过亲身的体验,去定义和创造标签,而不是被既定的标签定义和束缚。

  今年春天,大叔作为 90后代表,在北京采访毕淑敏老师。我问了她很多问题,比如 90后该如何应对爸妈的催婚啊 单身狗择偶的时候是要以结婚等现实因素为重、还是首要应该考虑自己喜不喜欢对方啊…… 等等涵盖家庭爱情职场的 90后困境。

  结果她听了之后给我了一个大大的警告:你要把自己从「90后」这个群组里摘开,90后这个标签是个太广泛太模糊的集体。先问问自己是谁,才能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讨厌的是什么,才能回答清楚属于你的问题。否则在你身上留下的,只能是属于90后这一群人的集体意识,和集体困境。

  听她这么一说,我差点都采访不下去了。因为我意识到:我之前准备好的问题都是 集体问题,而我不知道我自己有什么资格,作为一个个体、去代表这么多90后。

  日本作家山本耀司也说过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自己 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 自己。

  他这句话的前提就是:我们自己这个东西,和其他人组成的这些 别的什么,是彼此独立和不同的概念。只有这样,我们在人生的体验中才能撞到别人的边界、才能被反弹回来找到新的自己。

  ▲ 西方人在加入一个新群体前,会先把自己放在一边、仔细观察自己和群体成员的异同、再去定位自己在这个新环境中的坐标。(图片来源:刘扬《东西相遇》,下同)

  ▲ 东方人加入一个新群体时,似乎就会 很容易、自来熟,因为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一定会有和新人 一模一样 的属性,我们本来都是一家人。但如此一来,集体身份和标签就代替了 自我。

  上面这三位大师,都是东方人,但他们已经在 自己 和 他人、集体 这两个概念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像他们这种知道自己所在位置的绝对坐标系、又能参照他人位置校准生命轨道的力量,大叔真心佩服。

  所以,别再用集体思维、集体标签、集体身份麻痹自己了。我们要做的,是真正去体验从没经历过的事物,也在经历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和他们的不同,然后善于从经历中总结经历前后、那个已经不一样了的:新的自己。

  抖音上有个很火的视频,点赞已破百万。说的是职场上那些总要求同事 帮小忙,觉得自己理由很充分,对方不答应还给脸色、背后说坏话的人。

  视频里那个被要求帮忙的姑娘说:在的世界里,你要明白,如果一个人没有清楚明朗地答应你,那就等于是在拒绝你。

  对这一点我不反对,特别是那些频频向别人提出要求、甚至觉得对方帮自己是 理所应当、顺其自然 的人,真的要反思一下了。

  你的同事用 我们都属于这家公司、是同事身份 这个集体概念,赤裸裸地侵犯了你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立边界。

  你的同事不懂这个,没事,但你自己应该懂得并坚持这一点,用你的严辞拒绝给她上一课、明确并维护自己的边界。否则,人情?会演化成一种造成伤害的 事故。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拒绝一个人,不代表不尊重对方。再说了,是谁先不尊重谁了?怕就怕,你都没意识到自己的个体边界已经被践踏了、甚至还觉得对方提这样的要求是 OK 的、你是不可以拒绝的。

  职场上,同事之间的关系还不算太 亲密。我们再看到家庭之中,加上了 血缘关系,边界问题就更为严峻。

  这个《奋斗》里真诚义气的华子、汤唯的前男友,之前一直不温不火,没想到居然靠综艺节目火了一把。

  按道理来说,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朱雨辰,应该是个幸福的孩子。事实却是:他觉得?妈妈会把我搞死:

  其实,朱雨辰不是没有反抗过:想要逃离妈妈的掌控,从上海跑到北京上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北京。

  但,妈妈总会使用苦肉计:回家时,他发现妈妈总是在哭:我怎么这么没出息,儿子就这么离开我。他很难过,最后妈妈跟他去了北京。

  朱妈妈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控制,从未改变,她对此反而非常自豪:我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

  但实际上,他已经因为妈妈对他无边无际的控制,和自己面对这份控制的无能为力,无数次感到过无奈、伤心、绝望,甚至某天,他还一个人躲在狗窝里,偷偷哭泣……

  但我们都记得上面的 小Q和小木:两个彼此可以和睦共存、又相对独立的个体,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却默认成了 同一种物质,所以可以 等同对待。

  —— 于是,她对孩子付出了不理智的努力,而她也同时牺牲了自己的个体。如此一来,孩子不仅是她的中心,更是她的一切,是她对生活的全部期待;孩子的成败,成了她自己的成败,主宰着她的喜怒哀乐……

  一段本该由朱雨辰自己去发现、去定义的人生,活生生被套上了妈妈的 标准,而这套标准也反过来绑架了妈妈本该自由自主的一生。

  前两天,我妈跟我说起件事。上周有个同事给她发微信,是一个女孩的资料和照片,希望她转发给我看看是否有兴趣见上一面。

  对方追问:那你总知道你儿子现在有没有女朋友吧?没有的话要抓紧了啊,他都多大了?再拖将来你想管也难了啊。

  我妈笑笑说:我替我儿子谢谢阿姨的关心哈,但他的幸福真的是他的事情。作为妈妈我知道我儿子现在的状态很好,我更相信他追求幸福的能力。我自己都不插手的,其他人就更不可以。

  事实上,我妈早就知道我有喜欢的人了。我们两个虽然还没走到结婚那一步,但同居已经一年半,非常幸福。她也来过我们工作的城市三次了,每次都是我们一起游山玩水吃香喝辣,其乐融融。

  作为妈妈,我知道你现在是幸福的,就够了。妈妈不会插手的,其他人就更要闪开~ 就这样,我妈笑嘻嘻地在电话里跟我说完了那件事。

  你以为我妈是一步就达到了现在这种 境界 吗?当然不是。若是回到十年前,她已经开始设想我的对象,五年前更是做出了瞒着我偷偷安排相亲的 蠢事。

  但过去几年,我带着她畅游国外,也带着她接触各种西方文化的影视作品和书籍。不得不说,西方人对独立、自主、个体、边界等概念的讲述,已经潜移默化地刻进了她的大脑。

  大学开始,我和家人分居两地,如今每次和妈妈重逢,我都是在公众场合给她一个超级热烈拥抱,出去陪她逛街更是拉着她的手,亲密无间。

  但我妈总是回绝他们关于我个人私事的关切和插足,这又让他们觉得很矛盾:怎么你们娘俩明明关系很好,但你又这个不管那个也不管,这个也不知道那个也不知道?

  —— 在我和我妈看来,这才是亲情,最纯净的样子。她给了我去找自己、做自己的空间;如此一来,她也给了她自己,同样的人生精彩。

  善用这份东方文化中透出的光亮,不断去提升、去探索、去发现,下一个转角,你就能和更好的自己相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什么文化填空动词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