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文化

从“一五”到“十四五”的68年高频词窥见上海发展的密码

从“一五”到“十四五”的68年高频词窥见上海发展的密码

  1月27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目标纲要》经第十五届第五次会议批准。

  从“十四五”纲要的高频词可看出,“发展”是“十四五”规划中出现最频繁的主题词,“五个中心”中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亦都有提及,尤其是“创新”的频度相当高,另外,服务、长三角、高端、全球、产业等词语出现的次数也较多。而“国际”的频繁出现,显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紧紧相扣。

  十四次的五年规划/计划,是上海一步一脚印的发展记录,也是回溯上海这个城市建设历程绝佳的参考文献。上观数据从“第一次五年计划”开始,为大家梳理各个阶段,上海发展的侧重点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1953年,国家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底,上海市计划委员会成立;1955年,上海正式报送了上海市“一五”(1953~1957年)的纲要草案。

  不过,这个纲要草案长达55页,以数字表格为主,体例与目前的规划纲要有较大不同。“二五”计划延续了“一五”的风格,由于历史原因,“三五”到“五五”上海甚至都没有形成正式的计划文件。而“六五”、“七五”计划草案文本的体例与后面的计划/规划纲要差异也较大。因此,我们以表格形式汇总了上海前七次五年计划的目标(来源:《上海计划志》)。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五”到“七五”,上海城市的发展最重视的还是工业,从开始的机电工业,逐渐升级到国防工业及军工尖端工业等。在改革开放之前,五年计划几乎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改革开放后,从“六五”开始,上海的五年计划开始涉及科教、交通运输、基础建设、文化、商业等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从1991年八五计划开始,上海的五年计划开始形成一定的体例。正文不再是数据表格,而是以章节形式具体描述阶段性发展目标(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统一改名为五年规划)。

  上观数据从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及《解放日报》的历史稿件中汇总了“八五”至“十四五”的计划/规划文本,通过分词、关键词权重及相似度计算等文本分析方式,回顾上海发展思路的演变。

  虽然这些词在历次的计划/规划纲要中都频繁出现,但也有所差异:比如“发展”和“建设”,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创新”在近几次纲要中的权重则大幅增加。

  为了了解其他词汇在历次纲要文本中的词频波动,我们以“十一五”规划的文本长度为基准(36654个字),将不同长度的词频按比例拉到同一基准线。之后,我们再计算出每个关键词的词频差异。

  工业、工程、农业等词语发生了明显的下降。有意思的是,工程代指的具体含义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八五”纲要中,“工程”一词还经常指代一些具体项目,例如“黄浦江上游引水一期工程”、“‘菜篮子’工程”、“外高桥港区和电厂一期工程”,但到了“十三五”,“工程”就大多是泛指,例如基础前沿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等。

  动词“提高”和“开发”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同时,“提高”的对象发生了较大转变。“八五”期间,“提高”一词后面跟着许多数字,说明当时上海还在大力追求“量”的发展阶段,习惯去量化各行业的发展指标。到了“十三五”,“提高”后的关键词变成了“生活质量”、“科技成果”、“贸易便利”等,不再是硬性指标,更加注重的是改善和优化。

  从“九五”开始,“提升”的词频快速上升,包括一些量化指标也用“提升”来描述。例如“十四五”提及了“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提升”。从“提高”到“提升”,反映出从“量”到“质”的追求的转变。

  “开发”在“八五”、“九五”中主要体现在“浦东开发”和“闵行、虹桥、漕河泾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但之后这两个词组被提及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到“十三五”就不再出现“浦东开发”的字眼,开发区则主要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比如“投资”一词就非常典型。它出现频次最高的一次是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有关的词组为“多元投资”、“政府投资”、“海外投资”、“投资审批”等。但在“十五”之后,又有所下降,而在今年又出现较多,尤其“政府投资”,在“十四五”纲要中达到了小高峰,共出现了6次。

  “消费”的词频起伏也很明显,“十五”当中出现最多,近几年则有所抬升,“十三五”中出现了“信息消费”,以及此次“十四五”规划中的“文化消费”、“健康消费”、“时尚消费”等。

  “就业”一直是人民所关心的社会议题,它的词频波动却也很明显。“十一五”规划是提及“就业”最多的一次。到了“十三五”,“就业”的词频再次迎来一个小高峰,不过内容不再局限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而是强调“公平的就业环境”、“就业结构优化”、“高质量的就业”。“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就业”频次有所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提到了支持女性的平等就业,而这在之前的纲要中从未有过。

  “企业”被提及最多的一次,是在“八五”计划当中,当时主要提及的是“国营企业”,和“企业”搭配的动词有“改革”、“组建”、“深化”、“提高”、“加强”等,显然,那时的关注点是国企改革。之后“企业”的频次有些许下降,不过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回升,并逐渐出现了“中小微企业”、“跨国企业”、“金融企业”等字眼,并出现了“企业发展环境”、“企业直接融资”、“企业社会责任”等表述。可以看出,规划重点开始着眼于营商环境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频次在最新的“十四五”规划中上升明显,被提及最多的表述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成为了重点。

  在过去七份纲要的动名词中,“服务”的涨幅最为明显。之前“服务”主要指上海在经济、交通运输等方面更好地服务全国。而十一五规划中,则出现了“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样的表述。到了“十四五”规划中,“服务”的含义更加多样,例如在人民生活方面,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养老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建设方面有“现代服务业”、“服务型经济”;金融科技方面有“金融服务”、“支付结算服务”、“投资管理服务”等。

  此外,“优化”、“融合”、“监管”、“合作”、“贸易”等动名词在近两次规划纲要中的上涨趋势非常明显。

  在此次的“十四五”规划中,“优化”出现频次是历年最高的,共121次。涉及文化、教育、金融、医疗、物流、交通等各方面。

  动词方面,“创新”、“提升”在纲要中的词频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根据关键词相似度计算,“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和“创新”关系最紧密的名词就是“科技”,其余还有“产业”、“科学”、“技术”、“工业”、“人工智能”、“数据”、“长三角”。

  在名词中,“国际”的频次持续上升速度很快。在1996年的“九五”计划中,首次出现了“国际大都市”这一说法。而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际”出现了226次,比“十三五”规划纲要多了80次。

  “中心”出现的频次也越来越高。分阶段来看,“八五”计划中,“中心”多指代最重要的事物,例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或是指“中心城区”;到“十一五”,最常出现的表述则变成了“航运中心”及“金融中心”;再到这次“十四五”,“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仍然多次出现,但同样被频繁提及的还有“经济中心”、“贸易中心”以及最多的“科技创新中心”。

  “十二五”首次出现了“文化软实力”这个关键词,到了“十三五”,“文化软实力”已经被上升到了“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的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词“国际文化大都市”,它首次出现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当时的目标是“加快建设”,到了“十三五”,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文化大都市”。而此次的“十四五”规划中,则要求“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软实力”。

  当然,历年五年规划加起来有上百万字,路漫漫其修远兮,本文涉及的文本变化,不到万中其一,但从中亦可窥见,上海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梦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内涵搭配的动词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