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文化在理论自信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王员(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政涛(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坚定理论自信,既是一个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命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价值与文化问题,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习总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深刻揭示了文化和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基础性作用。
文化与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主要是以情感人,理论是以理服人,情感和理性结合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提高理论自信。文化的底蕴决定理论自信的强度。文化能使理论直击人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并由此变得心悦诚服,这是人们建立起对理论自信的极其深厚的土壤,也是理论自信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强大的生命力。
理论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的一种物质活动的反映,而理论则是文化的结晶,是关乎价值观念的特殊文化。一方面,文化先于理论产生。文化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反映,生成于劳动实践之中。人类的出现则意味着文化的出现,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文化的生成史。如果审视文化与理论的关联,两者的内在逻辑是,基于形成先后的维度,文化形成在先而理论在后。另一方面,理论与文化表现为种属关系,即理论是文化的一个种类,理论的外延完全被包括在文化的外延之中。文化的体量大于理论的体量,文化底蕴的厚薄、文化研究的深浅、文化功率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会成为决定理论厚度与理论深度的重要因素,甚至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理论自信的强度。
理论自信必定离不开一定的文化滋养和浸润。理论自信要通过具有思维能力且从事社会实践的人来实现,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不断深化着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并形成理论认识。形成的理论再返回到实践中,指导进一步的实践,理论自信在实践中就会进一步加深。在文化世界中,人每时每刻都被文化所浸染。文化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的学识,也可以逐渐地提升着人的修养、素质。因此,起到增强理论自信作用的既有人的“求真”精神,也有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对于理论自信而言,文化的基础作用巨大。从文化力量来看,文化在理论自信中具有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从文化逻辑来看,理论自信在文化的实践中得以日渐增进是历史逻辑,当前需要在文化上形成共识是现实逻辑,文化发挥着形塑力、阐释力和亲和力的三重作用是价值逻辑。从文化支撑来看,文化为理论自信提供文化思想资源,支配并深刻影响着人们行为方式和生存发展,为理论自信提供文化心理支撑。文化对于构筑理论自信的精神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吸纳、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性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浸染着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体现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运用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坚定的理论自信的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相辉映、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有着很强的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多种力量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内源性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定理论自信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意识形态和结构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文化积累,凝聚了华夏民族的生存智慧。它的思想精华与合理内核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成为国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深深影响着当今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理论宝库,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有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为中国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文化支撑;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在价值取向、社会目标、话语习惯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体中华儿女培育精神家园,架设起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的文化桥梁。
自成立以来,中国党就积极利用传统文化增强理论自信,强调传统文化在理论自信中的基础性作用。思想运用传统文化中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获得人民的认同,在指导中国的成功实践中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其理论精华多处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基本遵循。“”重要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有“特色”。科学发展观既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形成的时代精神,又接纳了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精神滋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内涵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充分继承和发展。
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者在内容上、价值上以及精神上都相互契合。首先,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内容上有共同的思想理论源泉、共同的方向。同时,两者在服务人民、发挥文化优势上也是内在一致的。其次,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价值层面上,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因,决定了它们在民族利益、人民幸福、国家富强这些核心价值上是一致的。最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精神旗帜、精神实质和精神引领上,始终保持内在一致性。
文化可以为理论自信提供信念支持、价值坚守、精神动力、思想资源。一是坚定文化的内在自信为理论自信提供信念支持。文化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有中国党的领导、有文化基本精神,这三大因素支撑起了文化内在自信的大厦;二是突出文化的核心价值为理论自信提供价值坚守。经过斗争的淬炼,文化形成了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内核的价值内容和目标,为理论自信提供坚定的价值守护;三是传承文化的红色基因为理论自信提供精神动力。在不同时期,红色基因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先进性的本质始终不变,所以理论自信就有了足够的精神动力;四是深化文化的理论研究为理论自信提供思想资源。文化历经百年风雨路,淬炼出深邃的思想精华,为理论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党高度重视文化的弘扬,文化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受到内外多重挑战,党通过弘扬文化为维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文化的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弘扬文化基本精神,为理论自觉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文化信仰宗旨意识,为理论自信提供了不竭的信仰力量、群众力量和引领力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理论自信的重要源泉,为理论自信增强文化厚度、提供时代价值力量、拓展世界立足空间。理论自信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有力精神引领、壮大其主体力量、丰富其科学方法。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它和理论自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理论自信的重要源泉;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性的理论,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规范了发展道路,在实践中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发展;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理论自信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两者具有辩证统一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文化,引领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具有强大的引领力。首先,理论自信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没有一代又一代的党人和先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便无从谈起。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回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前沿、最新颖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并通过具体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为理论自信提供最鲜活的思想引导和文化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很多体现、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大量输出国外,这些文化产品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覆盖面,增强了理论自信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拓展了理论自信在世界上的立足空间。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理论自信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掌握这些实现方式,是更进一步、更深入地探索和认识先进文化引领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作用,增强广大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需要借助一定的现实方式,才能达到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理论自信的目的。通过制度建设为理论自信提供可靠保障,通过科学决策促进理论自信的有效转化,通过生动有效宣传助推理论自信,通过和非先进文化斗争增强理论自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文化理路”(课题编号17Bks046)的阶段性成果】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 标签:文化的作用四个方面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全面理解文化在理论自信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王员(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政涛(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坚定理论自信,既是一个贯穿整个社…
- “通俗”是通俗文化的通行证
- 通俗文化“内外兼修”抵御低俗
- 跟《少年的你》学答题加分案例和加分概念
- 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什么
- 中华网文化频道
- 文化发展的实质()。
- 企业文化的概念是什么
- “说文解字”一笔一画读懂背后深意
- 企业的人格文化实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