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地域文化(本)形考1-4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地理差异大–物质基础差异大–生活习惯差异大
第一,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秦”、“巴”、“蜀”、“荆”、“楚”、“吴”、“越”等,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
北京的特色文化是四合院、胡同、京剧、相声。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北京十大胡同分别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儿胡同和八大胡同。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明朝即已盛行。如今,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庙。
意蕴:因为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从战国时期的燕国,一直到现在的北京,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国都存在,历史文化非常灿烂辉煌。另外,中国近代以来,北京更是和外界交往频繁,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在游历北京时就能够感受到既有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有西方文化色彩!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北京市4%。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
北京近现代建筑存在着“西方化”和“苏联化”两次对外来建筑形式的模仿和照搬,第一次是西方在北京建立的教会建筑,成立的教会学校,第二次是建国后“一边倒”学习苏联,北京建筑脱胎于“苏氏”的建筑,推动了后期的教会大学乃至整个北京。如当时建立的北京展览馆是由中苏合作设计,是苏俄建筑思想在中国全面展开的标志性建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建筑师及传教士将当时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传入中国,而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的一边倒,又将另一支具有浓郁色彩的折衷主义引入,使得一“资”、一“社”两大派别在中国相遇。北京建筑的折衷主义是把中国和外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进行组合折衷的建筑形式,做到相互交融。
19世纪20世纪初,外来建筑师成为北京建筑的设计主体,其设计风格大量采用外来建筑的形式。而随着我国建筑留学生的回归,归国的建筑师开始登上本土建筑设计的舞台,成为北京建筑的设计主体,这一时期的北京建筑也开始更多的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本位。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同时期世界的发展步伐,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于世界的发展,当世界建筑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革时,中国的建筑还在自我体系中延续。鸦片战争冲破了这一原有的自我体系,但是我们的建筑体系却一直处于被动和盲动中徘徊不前,其建筑在整体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展过程也相对滞后。因此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在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先后经历了清王朝、北洋政府及新中国的首都,长期作为中心地位,因此受因素影响巨大,文化印记成为北京近现代建筑的独特特征。
例如20世纪初期清政府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变革,使西式建筑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一时间,清政府就先后建造了外务部迎宾馆、大清银行、陆军部等众多仿照欧洲古典风格的官办事业建筑。受其影响,很多民间的建筑也开始模仿西方样式,出现了很多具有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折衷主义建筑。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边倒”学苏联,建筑的设计逐渐开始以和计划经济作为衡量标准。这些都足以证明北京近现代建筑中带有的独特的文化印记。
虽然经历了“西方化”阶段、近代化阶段和“苏联化”阶段,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始终贯穿始末。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中外文化的碰撞使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顽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本位的创作具有一贯性,从固有形式到民族形式,以至于到20世纪80年代的“形似、神似”,即便采用了外来的风格特征,也都在传统情节和传统文化心态上有所表露。纵观北京近现代建筑,建筑设计长期呈现了传统文化本位与西方建筑并存的折衷主义,如北京图书馆、西客站,都存在着很深的传统本位渊源。
根据1993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0年来,北京经济社会迅猛发展,10年前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部分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规划空间容量趋于饱和,难以容纳新的城市功能。
具体看来,北京市的大城市问题日益显现,共患有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空间发展缺乏协调,区域协调不够等多种病症。原有规划思想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和补充。
有关部门也已经认识到了其中的问题,自2002年12月起,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三家编制单位,开展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编制工作。
经过专家分析,目前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有:有限的土地资源及绿色空间对人口及建设规模的制约;适宜人口密度的制约;水资源条件的制约;空间布局制约。
通过对国内外首都城市的发展趋势,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的分析,基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专家提出了北京新的四大定位和三步走战略。
北京新的四大定位是,国家首都———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世界城市———世界级服务中心,世界级大都市地区的核心城市;文化名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
根据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有关部门还提出了分阶段三步走目标,第一步:2003年至2008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步:2009年至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北京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第三步:2021年至2050年左右。北京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 标签:地域文化的概念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国开地域文化(本)形考1-4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地理差异大–物质基础差异大–生活习惯差…
-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造“军味”十足的文化环境
- 打造新时代校园文化 发挥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功能
- 与动物发生性关系由来已久:古罗马时代的妓院
- 国博讲堂|从野生到驯化——牛崇拜的全球化
- 说文解字(八)
-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
- 说文解字20181213
- quot;流动的文明quot;:当汉字与大运河相遇_文化
- 说文解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