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渴望与缺位丨哲学百论(十八)
说到文化,就首先要对其进行一个“狭义的定义”:文化,就是精神文明的现在进行时。即,文化具备历史积累,但一定要活在当下。这有两层意思。
这里涉及一个方问题:广义的定义,不能作为深入研究的依据。比如文化的广义定义,包含“物质文化”,以此定义去研究广义的(物质)文化问题,采用经济学反而会更加恰当一些,而不是文化问题本身。这个例子要强调的是,我们要探讨的文化,就是指狭义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上面谈到,文化是活在当下的历史积累,有两层意思:文化,有历史积累下来的意义,即文化的本义,同时也包含文化(历史与当下)的解释语境——当下的文化与历史的文化的差别,就在于解释语境的不同。
这可以分成两个问题:传统文化,由于历史语境(语境,即使语言的成立的解释环境。)的改变,所以需要一个本义上的更新;而时潮的文化,则可能要考虑与历史文化的融合问题,以及对当下语境的本土化解释。
先说第一个问题,传统文化的一些历史语境,在当下已经不存在。那么基于这些消失的历史语境的文化“精华”,可能就是漂浮的、缺乏语境基础的东西——从这一点上说,完全的复古行为(如很多挂牌做传统文化的私人学校)及其追随者,可以说是“迂腐”的。
换句话说,传统文化在解释语境缺失的状况下,只有“面对现实”,更新其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成为“活在当下的文化”。
举个例子,很多年轻人喜欢谈自由——但是如果深入去考察,就可以发现,他们的自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如,只有自己享有自由,自己的父母亲戚和朋友,在同一种状况下,其实都是被“亏待”的。
但是,泊来的自由,可能在西方就已经有一个很好的“潜意识认知”基础,即,在它们的文化潜意识里,每个人都是最为普通的一分子——而不是中国特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
这个例子说明,时潮的文化,很可能在解释语境(潜意识部分)上,是有差异的;并且,还有一个融合问题:如自由,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家庭“等级观”相互融合呢?
举个例子,子女一方面基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拿着父母的积蓄买房买车,另一方面,却又拿着泊来的自由,要求独立。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大杂烩,其实是很矛盾的。
OK,说到这里,我似乎不能很明确地给出,应对上一论提出的“庸俗成功、精致利己”的方式。事实也是如此:这样的时代特性,并不是最好的状态,但是确实有其合理性。
这个问题很难。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先搞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如何应对,则可能需要更多人来思考这个问题,众志成城——在这里,我提出两点建议:
首先是,社会的总体财富分配与基本生活保障,应当做到位,不能放任贪婪的资本肆意搜刮,不能让贫富差距成为威胁社会实质财富(生活必需品)分配的一个主导因素。(这是个经济问题,也很大,有机会另说。)
接着就是针对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应当在物质主义之外,更多样化。原因包括上一论谈到的商品经济对财富分配的规则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对自我生命价值的一种尊重。
再就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观可以更为细化,确定一个(行业)范围内的影响力目标,并作出努力——这种细化的、明确的影响力,可以凸显生命的价值。
其实现代的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基于科学理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物质理性,这是精致利己的合理性基础之一。
不幸与万幸的是,由于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就要求对其进行分配,对有限生命的价值进行考量。所以很多人在达成一定的成就后,就可能面对有限生命的价值问题。
而在目前的文化状态下,关于生命价值的多样化和细化,其实是缺位的。所以我认为,当下看来,有必要补充这部分文化内容。
- 标签: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化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