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中国:文化中国从阅读开始
今天的中国,阅读风气渐浓,国民阅读量逐年增加,以深圳读书月为代表的全民阅读活动已成燎原之势。习总多次谈读书经历、推荐书单,他在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说道:“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素养,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对阅读的推崇和重视。
中华文明何以历久不衰并且日益壮大?这与中华民族对学习、阅读的推崇有关。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发轫之词,绝非偶然。“好学”对于中国文化之传续、发达,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亦有重要的塑造作用。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个人的幸福之时,也是社会的和谐之声,是民族的复兴之路。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当下,更需“以读攻毒”。读书是抵抗疫病,提升人们充实感和幸福感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带给我们智慧之乐、心灵之乐、和美之乐,赋予我们创新、智慧、包容和力量。亲近阅读就是亲近文明。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疫情防控战中取得阶段性胜利,与中华文明中的坚韧、仁爱等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真正的复兴是文明和文化的复兴。2016年2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发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6年,无形资产资本化支出在全球总营收中的占比从5.4%增加到13.1%,知识和无形资产越来越得到重视,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在全球竞争迈入价值链重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今天,文化中国必须唤起以阅读为基本的更大的学习热情,唯此,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进步。
全民阅读是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对于塑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推动民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是国家走向复兴的基本战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凡是创新能力强盛的民族和国家,也一定是阅读学习杰出的民族和国家。所有的创新必须依赖于对知识的拥有和重新认识。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发现问题、寻求突破,正是创新的思想逻辑,创新与阅读本就相伴而生。因此,要像重视创新一样高度重视阅读。
几千年来,中国人勤学善学的精神一脉相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国人把阅读当作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人们崇学善学,认为学海无涯、学无止境,阅读传统和好学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到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凿壁借光”到“囊萤映雪”,中国人对书本的热情、对阅读的推崇以及读书之刻苦、学习之勤奋,可见一斑。
孔子认为好学是非常重要而难得的品质和美德。他最赞赏的颜渊不仅以好学出名,而且品性高洁,是士大夫和君子的楷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好学善思不仅让人思想聪慧,也给人带来坚定的信念、端正的行为品德,形成一个人基本的道德素养。孔子曾提出“六言六弊”: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写道:“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仁、智、信、直、勇、刚是孔子推崇的美德,然而如果不加以认真学习,知晓其中的道理,则很可能走向德行的反面。换言之,知之无涯,行之有度,是为好学。好学是阅读的动机,也是阅读的目的。好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要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也将让中华文明延续下去,汇入世界文明的广阔流域。
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人类行为是文化的函数”,在构成决定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最终的决定因素是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吸收了数千年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价值准则,创造性地继承和转化,形成了更符合当代中国语境和更适应当下世界竞争格局的新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重塑新的文化传统。
强国自国民始,高文化素质的国民自教育始,教育自读书始。阅读是教育的重要途径,阅读造就专业和卓越,为国富民强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推动实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阅读唤起文化自觉,重建一种社会责任。随着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也更加旺盛。无论对于个人而言,还是在国家和民族层面,有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和选择,才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文化自觉是自醒,也是自省。有了深刻的文化自觉,才带来坚定的文化自信,确立和明晰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阅读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阅读经典、博览群书,能净化心灵,明理修身,提升文化水平以及人的思想和智慧。个人阅读能力和文明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善读书必然博学、善思、卓尔不群,而一个灵魂高贵的人必然也深谙阅读之道和阅读之美。当一种价值观上升为个人的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塑造一个文明社会。
“文化”一词最早源于罗马家西塞罗。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向度和精神高度,决定了人的精神生活。诗人但丁在《神曲》中写道,他在地狱看到荷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先贤圣哲,由衷地感到荣幸和自豪,不吝赞颂和溢美之词,认为他们代表了人类精神和思想巅峰的智慧和才华。文化和智性的光辉昭示了代表最高文明的生活方式,诗人引领的西方人文主义打破封建神学的世界观,打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大门。
无论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还是源于古希腊思想的欧洲文明,都十分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在文化耕种的土地上,阅读带来源源不断的给养。在联合国2019年《世界幸福报告》中,北欧五国占据前10名的半壁江山。这和北欧人热爱阅读有着必然联系。北欧五国是当今全球图书馆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在不足1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约8000座图书馆。被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家的芬兰则有2500余座,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图书馆最多的国家,平均每20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
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是田园牧歌的原始主义,也不是娱乐至上的精致利己主义,是一种沉思而昂扬的、饱满而轻盈的智性生活。柏拉图有一句名言,我知我无知。求知使人无限接近生命的本质,是最高级的文明样式。阅读则是通往文明生活的捷径,是美好生活构成的必然要素,也是塑造国人精神气质的最佳手段。
深圳读书月有一个年度主题是“阅读筑梦 阅读圆梦”。筑梦,是构建和寻找梦想;圆梦,是完成和实现梦想。梦是我们在精神世界构建的理想国,每个人的梦想如何产生和实现,阅读都是很重要的途径。阅读潜移默化雕塑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通过阅读,尊重知识、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文化气象正在升腾;通过阅读,积极乐观、与人为善、和睦和谐的社会氛围日渐形成;通过阅读,知书达理、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中国人将进一步夯实民族的文化根基,创造着一种高尚的文明样式。我们要从阅读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实现中国梦,从阅读开始。
中华文明历经流变从未中断,在于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撑。文化复兴的前提是尊重历史,延续好的传统,传播好的文化,让民族精神的根脉在文化的土壤里越扎越深。
鉴往知来使我们明于事理。“学于古训乃有获。”孔子教人亦曰:“好古,敏以求之。”学习古人留下的训诲,一定会有收获。古训有益,如何传习?朱熹云:“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春秋》。”圣贤之道形之于文字,体现在经书典籍之中,传于后世子孙,施行教化,影响深远。
文字记载历史,阅读传播文明。2019年,我国共有501家出版社的24168种图书进入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中国图书迎来了世界出版时代,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著作,大批中文主题图书实现多语种版权输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人们很容易通过阅读实现跨地域、跨文化的信息互通,打破语言文字的壁垒,把世界带到自己面前。
书籍记录了文明成果,书写了文明发展史。阅读建立了我们与历史、与世界对话的通道。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是民族素质增强,具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中华文化通过阅读活动而世代沿袭,并将继续发扬光大。
阅读是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保障。《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满足全体人民读书看报等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
以阅读为抓手,建立全覆盖、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出实在的惠民工程、多样的利民举措、丰富的便民活动,能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化、均等化,使每个公民都拥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文化选择的权利。
我国扶贫工作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阅读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学习权利,通过阅读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学习条件,营造文化环境,是摆脱贫困的根本,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当前,阅读已纳入国家立法,从文化建设软指标转变为硬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阅读成为重要的政府保障民生工程,各省区市也纷纷出台阅读立法文件。立法之后,全民阅读促进工作有了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重要的就是如何执行,如何把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和推动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作为法律的旨归,不断丰富和完善法律实践。阅读是千秋大业,不仅需要政府前瞻性的战略构想和顶层规划设计,更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巨大的耐力切实推进,勉力促进全民阅读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公民的文化权利。
联合国大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全民终身学习列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发展愿景包含了要成为“一个人人都识字的世界”。朱熹《性理精义·行宫便殿奏札二》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人的可持续发展靠阅读和学习,阅读是最好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阅读启迪人的思想。康德提出,启蒙的目的是让尽量多的人变得成熟而有文化,所谓不成熟的状态即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亚里士多德一生至少撰写了170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有47种,内容涉及古希腊人已知的各个学科。人们通过阅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阅读带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指引和教导人们如何选择生活。
第二,阅读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合格的公民。一个人阅读什么,他就变成什么。阅读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之一。文化的发展不总是向前的,人们对阅读习惯的放弃也将造类社会的退化。一个忽视阅读的社会必然消费主义盛行,滋生怠惰和野蛮,走向文明的反面。而一个重视阅读的社会,则不断积累优质人才与高素质公民,共同塑造理想社会与理想生活。
第三,阅读培养学习能力,为发展注入动力。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目标4”中的教育指标(SDG4-Education),对阅读能力提出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阅读能力是通往知识世界的入口,也是通向真理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个民族的阅读状况和学习能力,是民族素质的最直接体现。文化中国,不仅是知识中国,也必然是学习型中国。打造一个崇学善学、充满书香的社会,是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的共同愿景。
2018年4月,“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六季启动,图为“诗词鉴赏与写作研修班”现场。(深圳图书馆供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19》显示,2018年,全球创新者共提交了330万件专利申请,连续9年实现增长,涨幅为5.2%。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到创纪录的154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6.4%。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表现强劲,带动全球知识产权申请数量创新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阅读锤炼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也激发了强大的创造力。阅读驱动创新,不仅转化为强劲的内生动力,同时也成为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国家创新战略涉及全方位创新,尤其需要观念的引领,如此才能使民族创新形成汪洋恣肆之势,而不是局限于个别领域,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铁律。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是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本身也是与时俱进、思想解放的产物。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深圳异军突起、大放异彩,首要原因是新观念的引领。这里首先生长观念,然后才生长高楼大厦,百业兴旺。以深圳读书月为代表的全民阅读活动是深圳观念的文化摇篮。“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由阅读引发的文化思考和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与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创新精神一脉相承,相辅相生。“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些观念也不断产生并越来越深入人心。
阅读培育创新观念,阅读驱动创新发展。放眼世界,创新最强的国家往往是国民阅读最普及的国家。在全球创新指数(GII)排行榜,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2019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前10的国家中,北欧占了3席,其中瑞士连续7年名列第一。可见,国民阅读率决定国家创新力,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高度重合。当前,我国国民阅读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到5本。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阅读,阅读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文化战略。
研究表明,全球城市竞争力强劲的世界级城市通常是人们公认的爱读书的城市。201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了《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全球产业链:塑造群网化城市星球》,全球城市竞争力前十强的城市里深圳位居第5,成为中国唯一跻身前10名的城市。深圳作为建市时间仅有40年的年轻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唯一“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不仅在阅读方面颇有建树,创新能力也是首屈一指。《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将创新力列为深圳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深圳赢得了创新之城、全球最佳创客中心等美誉。
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因经济腾飞声名鹊起,又因阅读文化令世界瞩目。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40年。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强起来”,深圳即是这段改革发展历程的缩影。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为深圳颁发“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证书时说:“深圳是全球唯一获得这个荣誉的城市,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视和热爱。这个荣誉代表了中国人民热爱读书的形象。”阅读成为深圳城市文化名片,也成为中国形象的文化名片。
深圳在拼经济的同时,一直不忘拼文化。2000年深圳读书月创立后,全市范围内掀起一股全民阅读的风潮,城市文化振兴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密码正来源于此。对于一个国家和城市,经济硬实力的强大能引来钦羡,文化软实力的深远影响则赢得尊重。深圳曾提出“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值得自豪的是,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深圳不仅以经济奇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还以热爱读书的城市形象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深圳有一个城市观念,“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这是2011年深圳读书月活动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班德林曾参观深圳最大的书城——中心书城,与市民热情交谈,连说了3遍“文化决定未来”。他说:“当我来到深圳,来到中心书城,我问自己身处何方?我发现我身处未来,所以我的脑海里就有了‘文化决定未来’的感慨。在这里,我看到了如此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专注在一本本书中,为知识而着迷,这表明这座城市有力量、有希望、有未来。”阅读不仅是眼前的繁荣,也是传统的承续,更是未来的希冀。从阅读开始,我们塑造一个文化的城市,一个文化的中国,必然是能拥有未来并决胜未来的中国。
- 标签:文化一词来源于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文旅中国:文化中国从阅读开始
今天的中国,阅读风气渐浓,国民阅读量逐年增加,以深圳读书月为代表的全民阅读活动已成燎原之势…
- 历史、传承及国际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
- 外语文化月“视•界”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三讲is coming
-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归属
- 文化源于斗争
- 用英文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英美文化 爱尔兰 (Ireland) 基本概况
- 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什么?
-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
-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详细介绍
- 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