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文化

文化传承方式影响社会情感

文化传承方式影响社会情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撑,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人们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文化传承作为弘扬传统、延续文脉的重要途径,对构筑文化自觉、培育社会情感起着关键作用。文化如何传承,对社会情感产生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文化要素区分是社会学理解文化构成的分析方法之一。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一书中指出:文化具有复合性,构成要素包括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大类构,前三类属于精神要素,后一类属于物质要素。文化表征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具有外显性、可观性;文化内涵是文化的精神要素,具有内生性、稳定性。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结合从而构成统一的文化整体,透过物质要素可以理解精神要素。

  文化内涵凝聚着独特的社会功能,较为稳定并集中影响着民族共同心理。正如费孝通在《的识别》一文中提到的,民族共同心理是同一民族的人感到大家是属于一个共同体的自然人心理,一个民族通过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并赋予其强烈的社会情感,从而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可见,文化内涵体现着情感认同。维系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涵相统一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

  在现代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交流和碰撞,文化原本的生存疆域限制被打破,文化的外来性张力给文化传承带来冲击。这些冲击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即互联网技术、科学理性、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互联网技术是以科技为推动力,将互联网渗透到经济、、文化、思想各领域,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科学理性是在技术理性基础上,凸显追求事物价值的观念;市场经济突出经济理性观念,表现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对效益的追求;全球化发展是文化交流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将文化互动置于全球流动的背景。

  这些冲击对文化传承产生深远影响,集中体现为保留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涵统一性的文化传承追求遭到了严峻挑战。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通过比较人类历史诸多文明,提出了文化传承的“挑战—回应”模式,把对本土文化面临外来文化挑战的反应称为回应。外来文化带来的挑战,对附着于同一文化形态中的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涵的影响速率不同,两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渗透是不同步、不平衡的,文化表征往往最先受到影响。文化传承方式就是文化面临挑战时所进行的回应方式选择。依据文化表征与文化内涵是统一还是分离,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传承方式的多样选择。

  文化原真性传承是将文化根植于生存土地,以保留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涵相统一的方式传承。各地出现的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对文化实行政策扶持就是文化原真性传承的体现,包括政策扶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对文化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等。这种方式注重文化生态维持、保留文化原样以待时间检验。

  文化表演性传承是将文化特色符号进行提炼,文化表征与文化内涵在提炼中产生分离,仅保留了文化表征,缺少文化内涵。一些地区在经济因素诱导和市场需求刺激下,为使文化能在经济逻辑下适应大众传媒需求,将本土文化以商业化模式向外输出。文化被搬上舞台,现代审美、消费逻辑对文化实行规训,文化传承中文化表征展示出定型化、标准化、商业化特征,文化内涵即文化所表达的民族精神逐渐淡化。

  每一种文化都由多种文化交融发展起来,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涵在交融中得以不断丰富。对于不同的文化,在表征上存在交流、融合,但在本质上难以改变。文化内涵代表了各自独立的象征系统,维系着社会情感。当文化内涵在传承中发生改变时,文化内涵所包含的社会情感也发生改变。

  社会情感是个人情感在社会互动中的外化表现,体现为群体共同心理指向。在现象学视域中,个人情感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认知架构,长期的生活传统、习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认知建立在经验储备之上从而形成类型化构想系统。个人情感转换为社会情感的过程,受到信息场域的影响。文化原真性传承和表演性传承存在于不同的信息场域,因而产生具有差异性的社会情感。

  文化原真性传承方式多是通过政府扶持,如命名非物质文化继承人、建立展览馆、文化教习。人们接触的信息场域主要为官方解释文本、生活场所、博物馆、学校等,这些场域有着对文化原貌的阐释和表达。在文化原真性传承中,社会情感建立在对文化原貌的理解上,透过文化表征(如一些服饰、物件)可以投射出社往、文化仪式、民族认同等文化内涵。人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以参观博物馆、聆听课堂老师教学等方式,加深对文化的认知。当人们对文化内涵有着真实了解,民族文化认同等社会情感在具象化的认知下得以延续。此时,社会情感展现为对所处文化的主体性尊重、认同,即具有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表演性传承方式多是以现代社会中的经济逻辑或消费意识形态为指导,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加工形成,这是一种以大众喜闻乐见为标尺的传承方式选择。这种传承方式将文化剥离于原生土壤,文化被当成一种商品,现代审美欣赏方式导入,特色文化符号被提取并集中搬上舞台,将文化符号作集中展示。人们接触的文化信息场域包括舞台、剧场、文化展演所等。人们在进入这些信息场域时,难以了解真实的文化样态,也不能从被搬上舞台的文化表征中投射出文化内涵。同时,出现用新的文化样态替代原有文化样态的情况,文化的真实认知难以形成,对文化内涵理解出现偏离,文化传承延续社会情感的作用难以发挥。

  在文化传承中,传承方式影响人们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化内涵联系着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认同意识和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受到个人情感影响,个人情感通过已有经验和当前的信息场域对事物做出解释,这些解释决定着产生怎样的社会情感。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主张的那样,文化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概念,文化是由人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对文化的分析应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我们对文化表征所投射的文化内涵作意义上的解读,即是承认不同传承方式对社会情感产生的不同影响。

  毋庸置疑,无论是将文化进行商业符号提炼还是进行舞台化的展演,都是为传承发展文化所做的一种努力。但值得深入思考的是,这些看上去是在弘扬,而事实上加入了市场化考虑的呈现方式,会对文化传承和社会情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一是文化本真样态将逐渐消减。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商品化严重。文化消费往往是一次性的,文化展示者不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解释,靠着光鲜、炫目、舞台化效果的服饰就足够吸引围观者。二是文化功能增添。文化有了观看者与表演者的区分,搬上舞台仅仅是为了取悦观众,而与传承文化的初心渐行渐远。三是文化记忆和社会情感模糊。文化有着内生性演化规律,这种靠外力刺激发生的表现性转变,会给文化记忆和社会情感造成模糊化影响,逐渐淡化了文化本来的模样。

  综上所述,丰富文化表征、深挖文化内涵,促进相互间融合,是文化传承的可行路径。文化传承的关注点不仅要聚焦于文化表征与文化内涵本身,更要着重培育文化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意识,构筑文化自觉。在文化传承中,应引导民众参与文化实践,尽可能地拓宽他们对文化发展途径的了解、加深对文化要素属性的识别;应引领民众透过文化表征,深刻了解文化的内涵,充分考虑和彰显文化精神要素。如此便可培育他们的社会情感,回归促进文化整体繁荣的旨趣。只有激发文化共同体中每个成员对自身所处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使人们对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一定了解,对文化的变化趋势了然于胸,让文化真正回归到孕育它的土地和人民之中,才能使文化内涵有机地融入每一个成员的深层意识,使社会情感得以在文化传承中延续。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课题“新型城市化中的社会矛盾与治理创新”(16JJD840014)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的组成要素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