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看的国宝之一!“中国”二字最早就出自它!
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内,有一件与“后母戊大方鼎”齐名的青铜尊,铜尊的内壁底部有122个铭文,记录了周王室的一位重臣,放言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的故事。
铭文中,“中国”二字首次现身器物之上,这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国名称,在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首次崭露!
就是这样一尊称之为“国宝重器”也丝毫不过分的文物,曾经竟沦落废品站与破铜烂铁为伍,饱尝日月风霜的侵蚀,甚至几乎回炉铸铜。
那年6月,宝鸡县贾村镇贾村村民陈堆家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陈乖善的两间房子住,院子后面是个3米高的土崖。
当年8月的一个雨后的上午,陈堆家的后院土崖坍塌了一块,陈堆发现土崖上好像有亮光,于是就和妻子张桂兰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在坍塌的土崖上刨出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青铜器。
第二年,陈堆夫妇因故要去外地,临走时将青铜器交给哥哥陈湖保管。1965年,因生活困难,陈湖将弟弟寄放的青铜器卖到了废品收购站。
废品收购站的师傅也不懂文物,便将这个铁疙瘩与废铜烂铁存放在一起,准备送冶炼厂。于是,这个没被认出来的“国宝”险些要和废铜烂铁一起回炉熔化。
幸好天佑中华,一个月之后,即1965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一位叫佟太放的干部在一个废品站中看到了这件铜器,觉得有一定价值,向领导汇报后,博物馆以30元的价格将这件青铜器买走。
经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认定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其上的浮雕被称作“饕餮(taotie)纹”。
时光荏苒,到了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赴京组织筹备。
马承源过去只听说但没有见过这件铜尊,见到实物后,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
随即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忽然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大为振奋,随即让人送去除锈。
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长篇铭文。马承源高兴至极,马上做了拓片,经研究,隶定出的铭文有122字。这122个字,揭开了3000年前的一段往事:
周成王五年四月,一位叫“何”的周王室重臣,在刚建成的洛邑(周朝金文称“成周”“王城”)受到新居那里的王的训诰和赏赐。
“何”用得到的赏赐,铸成这件铜尊,记载这一重大殊荣。其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我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
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规定的全国64件国宝永久不准出国展出,何尊便是其中之一。
1998年,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建成开馆,马承源应邀而来。在新落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参观时,听讲解员介绍“何尊是镇馆之宝”时,他当即指出“它是镇国之宝,不仅仅是你们的镇馆之宝!”
时至今日,何尊仍保存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内,供人观赏。其价值连城,重若千钧,举世瞩目,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值得看看的国之重器!
- 标签:文化二字最早的出处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一生必看的国宝之一!“中国”二字最早就出自它!
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内,有一件与“后母戊大方鼎”齐名的青铜尊,铜尊的内壁底部有122个铭文,记录了周王室的一位重臣,放言要“居…
- 文明和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 这个导演不务正业设计“㶏阳香囊”让漯河文化“触手可及”
- 发扬许慎精神 传承中华文化
- 漯河育才学校于芳:坚持公益之路弘扬传统文化
- 龙应台:文化是什么
- 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聚焦】漯河:让许慎文化光耀世界照亮未来(一)
- 武汉艺考生文化课——怎样快速背诵英语单词?
- 知识帖!100个中国传统文化名词的英文表达
- 关于传统文化的英文及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