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民族文化的国际表达——擦亮“文物”这张国际传播的“金色名片”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习总审时度势、远瞩,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一系列重大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推进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根本目标方向。2021年5月31日,习总在主持中央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环境。我们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学习好贯彻好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习总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全面开辟国际传播工作新境界,努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引导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世界格局深刻演变,大国关系深度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增强,面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国际社会呈现出复杂的心态。在“西强我弱”国际格局背景下,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存在反差、信息流进流出存在逆差、软实力和硬实力存在落差,“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亟待扭转。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就有本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怀抱岁月秘密的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穿越时空、连缀古今,从中可以汲取思想滋养、体悟文化脉动、触摸生活温度、嗅出古道茶香、看见波光帆影、听见大漠驼铃,文物是天生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她以直抵人心的独特魅力成为国家形象塑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极佳载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在这片丰沃神奇的土地上,有56项世界遗产,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88家博物馆,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这些数量可观,种类丰富的文物是世代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承载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真实见证。我们要擦亮“文物”这张国际传播的“金色名片”,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以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多样和谐的民族文化生动地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谋大同的深厚传统;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讲信修睦、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文化特质;塑造中国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绿色共享、合作共赢、充满活力的负责任文明大国形象。
目前我国处于推动国际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绝佳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巨大困难和挑战。以文物具象地述说中国,促进民心相通,实现文化认同,我们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入手:
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理论的时代精华,是新时代中国最鲜明的思想旗帜、最响亮的时代话语;既是我们“物说中国”,加强国际传播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金钥匙”,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贯彻好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更要阐释好传播好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之成为世界认知中国的核心标识。
当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话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习总强调,我们所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果,心有所思起而行之,我们要以高度的行动自觉,有意识地去研究和发掘文物中蕴藏的价值内涵,以文物为抓手,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习总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产生理论的时代。为不断提高“自塑”国家形象的能力水平、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文博人要努力摸索出一套文物国际传播理论,掌握传播规律、提高传播艺术,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深入研究国外受众心理、话语习惯和关注点、兴趣点,区分对象、精准施策,有效加深互动;跟踪研究国际关注的新问题,注重做好议题设置和文物国际交流规划,积极回应国际关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过硬、功底扎实、国际接轨的策展人队伍,支持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博物馆组织,参与博物馆国际治理;评估文物国际传播效能,有效反馈形成闭环,促进文物国际传播实效性。
崛起的中国需要发出中国声音,国际社会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国。让文物牵引我们从历史走向未来,从民族走向世界,站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高度,以受众为导向,找准共通点、共鸣点、共振点,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加快构建差异性、分众化、多边化、区域化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变刚性为柔性、变单一为立体、兼具严肃活泼、统筹宏观微观;运用精品化、品牌化、符号化、生活化理念精准传播,实现中国特色、国际表达,达到民族性与国际化的高度统一。
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依赖对中国故事的叙述,做好国际传播工作,要着力在提高讲故事水平上下功夫。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华夏先民和一代代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比灿烂、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数以亿计的文物,让我们拥有讲好中国故事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厚资源。过去我们的文物展览,主要展示了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今后我们要深挖细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对外表达上,既开放自信,大大方方地讲我们的发展成就,又客观平实,不回避问题和矛盾;既坚持原则,敢于亮明底线、宣示立场,又谦逊谦和、理性对话,打造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文物外展品牌,更多地体现人类共同价值,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观,生态观,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观,用各种生动感人、充满烟火气的故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好风凭借力,好的传播方式就是好故事的翅膀,能带着它飞到世界每个角落、飞进每个人的心里。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重塑了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文物展览要主动拥抱互联网,善于借助和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传播手段,以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方式增强国际传播的互动性、有效性;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国际传播,为中国产业主体彰显社会责任和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提供平台;发挥大众传播优势,国际传播不仅是宣传和新闻部门的事,也不仅是公共外交领域的工作,每一位置身于世界大舞台的中国人,可以用不同形式展现“中国形象”,同时让生活在中国的、来过中国的外国人以亲身体验向世界介绍真实客观的中国。这是最直接的国际传播;充分发挥创新创意,让文物通过文化创意产品从历史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地球村”的千家万户,成为当代社会流行时尚,成为中国最鲜活的国家形象。
近年来,我国举办了数以百计、深受欢迎的出境文物展览,文物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出境文物展览要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国外受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他们走进“中国故事”、让中国走进他们心里,使我国文物国际传播从“信息传播”飞跃到“价值传播”,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鲁迅先生曾经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从未停歇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交融的脚步,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如水,润物无声,让我们擦亮“文物”这张国际传播的“金色名片”,让文明之光点亮美好世界,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为建设美好世界注入深厚持久力量。
- 标签:形容文化深厚的词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文物 民族文化的国际表达——擦亮“文物”这张国际传播的“金色名片”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习总审时度势、远瞩,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国际传播工作提…
- 描绘文化名家深厚友谊
- 描绘一幅名叫“中国文化”的美丽图画
- 第四届中葡文化艺术节将亮相
- 努力铸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
- 甘肃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情寄语党的二十大
-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类
- 河南漯河:传承中华文化 共享汉字盛典
- 多条铁路、公路交汇交通枢纽河南漯河《说文解字》在此写成
- 漯河市举办纪念许慎《说文解字》成书1899周年系列活动
- 展英语魅力 做词汇达人——商丘市前进小学教育集团文化路校区开展英语单词“百词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