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风情仪态万方但不该是一个模糊的文化符号学者更不该犯错
西域这个概念,是伴随着历史教科书里的“张骞出使西域”而为人们所熟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汉武帝时代的使臣张骞,打开了中国人看世界的一个新的视界。所以,历史将张骞和“西域”起来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后来,西域又和“丝绸之路”起来。但凡提起“西域”这个概念,人们总是会想起首先开通这条贯通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通道的伟大人物张骞,更知道丝绸之路的东头是中华,而另一头是西域。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说不清楚“西域”到底在哪里的,西域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并非是一个精确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模糊的文化符号。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历史已经根深蒂固地将张骞与西域联结了起来,但事实上张骞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域第一人”。张骞的伟大历史贡献在于让西域出现在了当时西汉最高决策者汉武帝刘彻的视野里,并随后将这个曾经陌生的世界带到了官方的史书典籍里,所以这种“”是合理的,但又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关于这个问题,本自媒体号将专门刊发文章论述,敬请有兴趣的读者朋友持续关注,并届时贡献宝贵意见。
“西域”首先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并且是一个受时代影响而不断变幻范围的空间区域。在汉代,也就是张骞时代的西域,其实也是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狭义的西域,指的是天山南北、葱岭以东,这个范围也就相当于西域都护府的辖区。按照《汉书西域传》(具备官方划定辖域的意义)所记载,其区域大致相当于新疆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以及周边地区。
而广义上的西域,则在包含了上述区域之外,还包括中亚细亚、印度、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以及更西的广大区域。在当时人的认知水平里,西域就是整个西方世界,甚至除中国之外的全部“外国”。
到了唐代,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和东西文明交流更深入和频繁,唐王朝的影响力,也逐渐向中亚、西亚延伸,西域这个概念也随之“进化”,所指的范围更加广大。原来汉代的西域,也就是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变成了由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管辖之地。
还有一个鲜明的变化是,唐朝的安西、北庭都护府在辖区实行了郡县制。郡县制自秦朝建立,并被后世的王朝沿用。安西、北庭都护府在所辖区域推行郡县制,这就意味着从唐朝开始,原本被汉朝人看作是“异域外邦”的“西域”地区,已经变成了唐王朝的内地。
唐朝在两汉时代所认为的“西域”不但实行了郡县制,也执行与唐朝的“内地”完全一样的管理政策,也就意味着唐朝已经完全在这个区域实现了主权,这个区域是唐王朝领土的一个部分,再用“西域”这个概念就已经不合乎历史真实了。
这种行政设置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从汉代到唐代,真正意义上被认为的“西域”地区,也并非是单纯的“异域外邦”,从其意义和军事价值上说,一直扮演着“内地”的屏藩或者缓冲带角色,在西汉、东汉与匈奴,唐王朝与阿拉伯人的长期斗争中,各方力量在“西域”这个区域互相博弈,但均未取得实质性的控制权。
从文化角度看,从两汉到唐朝,在真正意义的西域范围,多个民族在这里聚居生活,他们使用各自的语言,有各自独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参与博弈的势力并非影响其结构,也没有暴力手段改变其居民结构和领土属性。
在历史上,狭义的西域地区也是文化交流最为繁盛的地区。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印度文化和中华文明,都聚集在这里,互相融合、碰撞,世界上诸多古文化,都可以在西域找到其印迹。但由于天山、塔里木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一个大流通、小封闭的文化发育环境,多元文化既获得了蓬勃发展,而西域地区的原生文化也并没有因为诸多“冲击”而被吞没。相反,西域文化也因为吸收了丰富的文化营养而更加茁壮成长,形成了仪态万方、独具情调、风姿绰约的西域风情。
所以,唐代的西域就已经指向了比安西、北庭更加遥远的地方,一个确定的划分依据就是在安西、北庭以西,还有一些设立了羁縻府州而非郡县的区域。具体有设立羁縻府州的行为的,具体包括中亚河中、阿姆河以南的西亚、南亚地区,从概念的角度还延伸到了地中海沿岸。
这也就是意味着“西域”并非是单纯的地理概念,最核心的定义应该是一个学概念。在两汉与匈奴、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多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并未停滞,而是暗潮汹涌地奔流着,斗争发生哪个区域,沟通与交流也就伴随在哪个区域。所以也可以说,“西域”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与概念上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是大体重合的,在地理学意义上并非固定不变。
到了元朝,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统帅的蒙古大军,几乎占领了两汉、唐宋所指的“西域”的所有区域,这个时期的西域仅指蒙古大军尚未征服的领土以西的地区。
明代中期之前,西域的概念大体是指向中亚、印度、西亚,稍微涉及到了非洲。到了明末清初,西域这个概念已经指向了欧洲。中国人传统的“天下”观逐渐破碎,“诸国万邦”的环球视野逐渐确立起主流地位。当然,到这个时代已经不能继续使用“西域”这个概念,而是已经用“西方”这个概念来替代了。
到了这个时期乃至于近现代,西域或者西方这两个概念,已经逐渐失去了地理学、学和文化符号叠加的意义,而逐渐单纯成为与欧美文化区别的文化定义。而完全意义上的,也就是地理、、文化概念精准指向的西域,只是在两汉、唐代和两宋时期存在。
也正因为地理学、概念、文化符号的重叠、交错和演化,使得“西域”这个概念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相当模糊的,仅仅是一种指向。但在一些研究丝绸之路的学术文章里,依然有人对西域定义保持在两汉时期的狭义范围。如果是普通人有这样的模糊是情有可原的,但作为专业的文化、历史学者,就不该在这个严肃的问题上犯错。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互动;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 标签:格尔茨对文化的定义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2011年的文化表情:“纠结”一词前所未有地贴切
大而言之,在今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从文化觉醒到文化自信 ——村前古村保护纪事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br仔细研究怎样传承和传授传统文化
- 江苏有一“进士之乡”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却鲜为人知
- 中国文化产业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国际论道)
- 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三星堆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最调皮的孩子
- 守住文化根脉让美丽江苏底蕴更深厚
- 南非高校国际学生流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张捷怒怼清华美院:中国的美术馆前用洋人的雕像
- 翻译经典 文明互鉴(海客话中国)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民族理论政策每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