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文化

文化层次与文化建设

文化层次与文化建设

  从一般定义来说,我们可以把人类的一切习俗都归入文化的领域。对于人类生存而言,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文化。但这不等于说文化是混沌一片的。从文明的角度来看,人类文化一开始就因社会的分化而分成了不同的层次,并呈现着多样化的面貌。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人类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由不同层次构成的历史。

  而且,文化还有精英主义和世俗主义之分。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总是因为品味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趣味圈子,并因不同的文化爱好而互相吸引或者互相排斥。近一个世纪以来,文化学者们已经对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关系做过很多论述。从历史的角度看,因为精英文化而拒绝世俗文化,或者反过来,因为世俗文化而对精英文化产生厌恶,恐怕都有失偏颇。特别是自有人类学以来,学者们越来越对广泛流传的世俗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把这些文化看作是认识人类生活的绝佳途径。但是,这不等于说文化可以没有层次,可以通过对文化的了解来抹掉不同品味之间的区别。事实上,不管是精英文化还是世俗文化,首先,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其次,它们本身又分成了更多的层次,形成了不同的交往圈子。文化不简单,指的就是文化层次的多样化。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成了一种身份的标识,文化层次和社会处境密不可分。

  这是指文化的总体现状而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作为一种战略,通过文化建设来塑造独特的形象,从而提升自身的地位,确认自身的价值。这个时候,分析不同文化层次的意义与价值,就成为制订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研究文化,而且还要发展文化。而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我们就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来制订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来说,研究文化与发展文化是有区别的。文化研究可以成为制订文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基础,而制订文化发展战略却首先必须考虑到文化的不同层级,要有一个文化层次的眼光。为什么这样说呢?道理很简单,制订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无非是希望藉此来提升文化本身,并通过提升文化来抬高文化所代表的族群、区域乃至国家的地位。很难想象一种依靠低层次的文化所形成的发展纲要,能够完成上述任务,能够提升族群、区域与国家的地位这样一个文化使命。

  我们一直都有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大市的强烈愿望,有关人士也为此而奔走呼号,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案。这都表现了人们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文化以及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的追求。问题是,当文化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时,如果不同时具备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准确与敏感的判断,就有可能流为闹剧。事实上,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并制造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如果我们在没有明了文化层次的现实意义时,就过于轻率地去推动一些根本就不能和文化挂上钩的所谓“产业”,最后一定是事与愿违。要知道,文化往往是一把双面刃,它可以提升人们的社会地位;与此同时,弄不好的话,文化会让人们陷入尴尬境地而不自知。

  前一段时间,深圳布吉镇大芬村的“油画村”,居然被推崇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还准备加以推广。坦率说,“油画村”这种现象,如果真的作为文化进入到高层文化决策层面,如果有一天广州街头真的因人为的作用而出现了密集型的以临摹油画为特征的制造工场,如果真的有人把这些工场作为一种文化成就去炫耀,我不知道文化中人将如何面对,那些深谙文化层次奥妙的人们将作何感想。

  任何一个具备初步美术知识的人都知道什么叫“临摹”。从“油画村”生产出来的大量临摹品,严格来说,恐怕连“行货”都算不上,它们至多是一种类似制鞋制衣制电饭锅那样重复生产的普通产品。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油画村”无可非议,它的出现根本就没有任何独创性。早在二百年前,广州就出现过类似的行业。那时广州的外销画远销世界各地,并作为一种曾经出现过的现象而为历史学家所关注。之所以“油画村”能够出现在深圳那样的地方,根本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为什么这样的现象没有大规模出现在广州,原因就是广州的临摹成本过高,不符合同类产品的要求。

  如果不从风格入手,不把艺术史的意义考虑在内,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所有的绘画作品分成简单的三类:一类是纯粹的临摹品,第二类是“行货”,第三类就是所谓的“原创作品”。临摹品满足了市场最大规模的要求,所临摹的作品也没有版权问题。从任何意义上来看,这些临摹品只是比劣质印刷品稍好的产品而已,其拙劣的技巧往往不为外行所觉察。“行货”一般指那些专门按照“画廊”趣味制作出来的作品。表面上看这些作品是“独创”的,实质上它们完全依照画廊的要求,把若干种在市场上吃得开的典型风格拼凑进去,然后就永远不变地生产下去了。“行货”的特点是,一旦风格的拼凑得到市场的认可,就不会再有变化了。真正的“原创作品”则比较复杂,要有美学和艺术学的分析才能谈清楚,这里可以略去不谈。需要指出的是,“原创”这个概念不是随意可以使用的,更不能以为那些非临摹产品就是“原创”。原创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多少得体现画家本人的独到思想。

  毫无疑问,“油画村”的产品只能是货真价实的临摹品。正因为是临摹品,所以才可能出现流水线生产的方式,让十几个人来完成一幅作品。其中,每个人都分工好了,这个人画树,那个人画天,然后画房子,点上人物……等等。只有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一张所谓原作才有可能变成无数张的临摹品,然后像所有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那样,用低廉的价格进入流通领域。

  外行不明了油画村的生产特点,这不奇怪。但是如果一个行内专家明明知道当中的一切,却硬要把它说成是值得推广的文化现象,那无异于给整个美术界刮了一记耳光。因为,如果大芬村油画村的经验值得推广,所有的艺术教育就要无地自容了。如果临摹品也能通过媒体炒作而成为让人向往的“文化产品”时,专业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原因很简单,文化的层次和专业艺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一件临摹品也能登大雅之堂,文化还有什么层次好讲呢?文化没什么层次好讲,文化发展战略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所以,我的结论非常简单,制订文化战略的前提是,必须了解文化层次的现实,为文化寻找一个恰当的定位。从这个意义来说,深圳大芬村油画村的经验,并不是什么文化经验,也不值得推广。临摹就是临摹,流水线生产更无法导致文化的升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的结构层次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