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区:巩固成果促振兴 深化协作谱新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起点上,东莞南城组团(南城、莞城、望牛墩和松山湖)·碧江区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开创南碧协作新局面。
2021年大幅超额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脱贫人口就业数、消费帮扶额等分别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的339%、537%、724%;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个,创新社会帮扶机制、一县一园工程,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书写了东莞担当。
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两地高位谋划协作帮扶,签订《“十四五”时期东西部协作结对协作协议》,建立高层互访调研和联席会议会议机制,开展高层互访12次、召开高层联席会议8次、领导小组会议3次、专题会议11次,就重点工作安排、园区共建、产业转移、劳务协作、文化旅游等工作进行研究讨论,出台劳务协作、产业合作、消费帮扶等4个专项方案,高位推动任务落实。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是灯塔街道矮屯社区的杨温玲在“多彩家园东莞·铜仁东西部协作社会工作服务共建站”练习的毛笔字,在这里她还可以学到绘画、舞蹈、篮球等课后服务,周末再也不用呆在家里看电视了。
为民服务有温度,惠民答卷添厚度。在莞铜两市市委组织部的指导支持下,高质量打造阳光雨矮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东莞“阳光雨”党建品牌与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四安家园”品牌有效融合,构建阳光雨六大服务功能(基层党建、两新组织服务、劳务就业、一老一少关爱、志愿协作、基层社会治理),启动“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红创空间等服务,结合两市民政局社工服务提升服务内容,累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139场,服务党员群众4170人次,切实增强党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借鉴东莞市“篮球之城”的先进体育文化经验,整合东莞社会捐赠资金560万元在碧江建设“莞铜篮球公园”,培育篮球“三员”(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与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签订《碧江区青少年篮球运动公益推广项目》,著名篮球运动员易建联、朱芳雨率队来碧开展篮球交流,在贵州打造粤黔首个体育文化共建园区,目前已在碧江区成立80支青少年篮球队,队员980人。
将东莞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模式融入碧江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五个体系”建设中,着力打造全年龄段儿童成长基地。共建“多彩家园东莞·铜仁东西部协作社会工作服务共建站”,以“东莞督导+本土社工”模式开展儿童友好社区服务,驻地碧江区社工累计10人、东莞督导7人,开展活动103场,捐赠书籍、物品价值95540元。
结对以来,先后实现了3个镇街、6个村村、12个村企、7所学校、3家医院结对交流协作;发动东莞百名党员干部与脱贫家庭结对、百名爱心父母与困境儿童结对,关爱帮扶人数达290人,每人每年获得500~6000元的帮扶资金,累计向碧江区捐赠社会帮扶物资约1858万元(其中现金581万),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经济要发展,产业是支撑。针对碧江区产业发展基础和目标,科学谋划共建产业园区,推动东部加工制造产业向碧江梯度转移。邀请东莞市霍蓝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制定《南城组团•碧江区共建产业园区十四五规划》,依托东莞“制造之都”的优势,因地制宜引进产业合作项目,嫁接东莞资金、管理、技术优势,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累计投入东莞财政援助资金5212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引进莞铜深加工广东泓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正大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项目15个,到位资金4.95亿元。
创新“工业制造+工业旅游+数字经济”,推动产业+文旅融合发展。引进东莞市祈祈服饰有限公司(迪宝鞋业),联同大朗毛衣、厚街皮革鞋业等,在中南门古城打造东莞制造工业旅游示范街,同时在碧江高新区建设西南片区加工制造总部,通过“前店后厂”方式推进产业转移,同时为加工制造工业转型发展提供引擎和样板,形成新的工业旅游业态。
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就业增收。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油茶精深加工生产线亩智能阴棚及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溯源平台建设,引进东莞加多宝集团通过订单式农业在碧江区5.8万亩油茶基地内套种仙草原料,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达到3万亩规模后,加多宝将在碧江区设立原料加工基地和生产基地,项目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脱贫户500户,2000人利益联结分红,新增就业岗位2620个。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东莞南城组团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好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聚焦专业人才、技能人才、骨干人才培育,推进两地协调发展,让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通过“人才+产业”模式赋能产业振兴。引进深圳市旭达卓远教育集团,订单式开展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农村劳动力等各类人群职业技能培训及提升,大力培养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工程、汽车维修、智能制造及电子商务等领域人才,打造高端技术人才培养高地,通过人才培养引进相关产业链落户碧江,预计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万人次。同时加大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培育电子信息技能人才,引进松山湖华勤集团在碧成立铜仁市莞兴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并与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开办“华勤班”2个,通过“2.5+0.5”模式到松山湖华勤就业实习165人。目前已实现碧江区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6447人(含脱贫劳动力3020人)。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南城组团劳务协作工作站作用,通过“劳务协作站+劳务公司”“劳务协作直通车”,现场及线上“云”招聘会等举措,实现碧江区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6447人(含脱贫劳动力3020人),助力碧江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增收。还通过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技能培训,开展劳务协作培训班17个,培训695人。
在广东,梵净山茶油、白水贡米、聂大姐酸豇豆、珍珠花生等碧江农特产品深受市民青睐。东莞市美宜佳、天福、嘉荣等企业集团成为特色农产品销售的骨干力量。
围绕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产销机制,推动市场化农产品销售平台建设,在莞设立碧江产品销售专区5个、自动销售柜536个。持续加强莞铜两地商务合作交流,举办“碧江区农特产品展销会”“当广东辣遇上贵州甜”等产品展销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广东宏远篮球队拍摄“黔货出山”公益宣传广告,从产品溯源推动碧江农特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加大碧江优特农产品通过市场化销往广东,实现黔货出山销售约7.015亿元,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的724%。
充分挖掘和利用碧江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发展实际,在灯塔街道寨桂村、坝黄镇木弄村、漾头镇九龙村等6个村作为两地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投入1577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进行提质改造和产业发展,整合南城组团强村、强企进行结对帮扶助力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南城组团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进一步促进莞铜两地文化交融互动。
设计推出“东莞话+傩文化”文创T恤,传承两地上千年的历史文化。铜仁傩文化有三千多年历史沉淀和演绎,“傩戏”被戏剧界称为“活化石”,而东莞方言又是保留最完整的中原语言,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古语言文化的“活化石”,结合铜仁傩文化和东莞方言的特色,设计“东莞话+傩文化”文创T恤,将傩戏中最具特点的面具图案与东莞方言相融合,深度挖掘并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内涵,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除此之外,南城组团深化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创新“师带徒”“示范校”“名师工作室”等帮扶模式,选派教育医疗专业技术人才20人,大力提升碧江区教育、医疗、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交流20余批次,800多人次,为碧江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南碧一家亲,携手共发展。南碧东西部协作已从单向帮扶走向纵深发展,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资源互补互利互惠中,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田亚茹)
本报贵阳7月19日电 (记者程焕)贵州省商务厅、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省教育厅日前印发《全省商贸流通和开放型经济领域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八条措施》,提出2022年全省商贸流通及开放型经济领域新增3万名以上毕业生就业。 贵州要求,整合全省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开放平台、内外贸企业等资源和力量,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2022年商务工作重要评价指标,确保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在商务领域全面落地。…
核心阅读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起,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贵州省、上海市、浙江省开展“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工作。…
- 标签:傩文化设计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2011年的文化表情:“纠结”一词前所未有地贴切
大而言之,在今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从文化觉醒到文化自信 ——村前古村保护纪事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br仔细研究怎样传承和传授传统文化
- 江苏有一“进士之乡”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却鲜为人知
- 中国文化产业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国际论道)
- 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三星堆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最调皮的孩子
- 守住文化根脉让美丽江苏底蕴更深厚
- 南非高校国际学生流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张捷怒怼清华美院:中国的美术馆前用洋人的雕像
- 翻译经典 文明互鉴(海客话中国)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民族理论政策每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