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文化

专家学者研讨“艺术人类学与民族发展”

专家学者研讨“艺术人类学与民族发展”

  10月29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安徽财经大学主办,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承办,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民族艺术杂志社、云南大学协办的“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财经大学召开。

  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冯德连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安徽财经大学近年来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办学特色。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学术研讨会为平台交流学术思想、分享学术成果、开拓学术视野,推动艺术人类学与民族发展。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中国艺术人类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符合当前国家提出的新文科建设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中国艺术人类学坚持田野考察,面向中国社会实践,其关于“非遗”、手工艺复兴及艺术乡村建设等研究,契合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艺术人类学与民族发展”,来自国内外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交流。浙江大学王杰教授作了题为《没有翅膀的天使——中国乡土文学的审美人类学根据》的报告。他指出,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乡土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现象,运用审美人类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审美价值、社会意义及其传达和实现机制展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下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报告中指出,当代文化形象设计在不同社会文化观念间彼此交通、互渗、共融,处于被不断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将文化形象设计视为具有更大社会关怀的理论性实践,让更多的人接纳和认可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时代性和空间范围限制的传统文化。同时,符号及其形象化的呈现、解读和诠释文化符号和形象资源使其具有共享的可能性。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作了题为《文化变迁与傩文化的当代传承》的报告。他从傩文化源起、延续及特征、傩文化的思维“逻辑链”、影响傩文化变迁的因素、傩文化的当代处境、傩文化当代传承的价值、如何传承傩文化6个方面,分析了傩文化作为“活化石”的价值、傩文化自身的生存策略以及傩文化所含的民众智慧。南方科技大学王晓葵教授在题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重建》的报告中指出,艺术不仅直接对重建日常生活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对“生活感”的反思,再现人类生活中原来被遮蔽的日常性构造,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提供了再造日常的原型和模本。中央民族大学刑莉教授作了题为《草原民族与自然和谐生态审美观》的报告。她认为,在草原上生命与生命的长期持久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的和谐美、生命美一方面与生态环境相和谐,另外一方面表现出人的心性美。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应重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自然的尊严和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核。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发表了题为《民族志调查与民俗艺术品收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类学研究所馆藏民俗文物为例》的报告,论述民族学田野调查与民族文物收集工作的关系,以及目前留存的部分民族文物的类型、功能、特点等相关问题。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于2006年12月。学会宗旨是广泛团结和联络全国艺术人类学领域的学者,开展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注重实际的田野考察,更进一步地认识和弘扬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为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的发展而努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人类学笔记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