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大我教书育人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目前,全省共有70.5万名教职工。他们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甘为人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022年9月10日是我国第三十八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自2018年以来,我省共有20个团队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们传承着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团队力量,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团队致力于微纳尺度材料的研究,其成果——3项镁锂合金及1项AZ33镁合金已列入国家标准并成功用于我国浦江一号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
西安交通大学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在孙军院士等专家的鼎力支持下,由马恩、单智伟等教授领衔搭建。
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旨在与材料学科的世界同行一起系统定量构筑微纳尺度材料知识理论体系,发展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培养一批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备独立科研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该中心的教师团队积极响应学校“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号召,在科研创新成果、青年学子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新型团队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微纳尺度材料研究领域关系国防工业和国计民生,为此,团队锲而不舍地开展系统研究,2017年以来取得了喜人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至今已发表署名文章190余篇,3项镁锂合金及1项AZ33镁合金已列入国家标准并成功用于我国浦江一号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
2017年至今,团队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其中包括软件专利6项,专利转让费达105万元;累计承担项目百余项,其中包括超过百万元的项目28项。目前,该团队承担国家、地方和学校基金项目40余项。
丰硕的科研成果唯有助力生产发展和民生福祉,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该团队结合陕西省作为全球最大原镁产地的地方特色,推动协助成立陕西省镁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帮助涉镁企业脱困、转型和升级。同时,陕西省镁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孵化了3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关于高纯镁制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望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金属镁产业链的质量和水平。
微纳尺度是连接宏观连续介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桥梁,也是材料各种性能发生剧烈变化的尺度区间。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的建立为抢占这一材料学科的世界学术高地争得了先机。该中心在微纳尺度材料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建成了一流的平台,打造了一支国际一流的研发队伍,产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并因此在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在特殊环境公路建造理论与方法、绿色道路与低影响开发等方向取得丰硕成果,特殊土水热力耦合理论、路面基层强度形成机理等方面的成果更是填补了国际空白。
在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学科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就是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长安大学公路工程教师团队。
三尺讲台虽小,育才育人事大,教师首先要“立好德”才能“树好人”。团队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秉持科技报国理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多渠道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为国家倾情培养交通行业的栋梁。
长安大学公路工程教师团队成员多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该团队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建成《道路工程材料》等国家和省级课程9门次,出版《路基路面工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在团队教师的感染和激励下,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陈谦,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曾庆明、胡浩辰等一批优秀学子和学生团队。
长安大学公路工程教师团队依托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和交通运输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创新构建公路交通“拔尖创新型”“工程卓越型”“国际复合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牵头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8部,建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3支。
团队在特殊环境公路建造理论与方法、绿色道路与低影响开发等方向取得丰硕成果,特殊土水热力耦合理论、路面基层强度形成机理等方面的成果更是填补了国际空白。团队创新形成多年冻土区、盐渍土地区、沙漠地区公路建养技术体系,有力支撑了中西部2万公里高速公路和100余万公里公路的贯通。
从青藏高原的共玉高速公路到港珠澳大桥铺装工程,再到大兴国际机场道面,无不凝结着团队师生的智慧与汗水。
团队参加了国家20多个型号的卫星和先进飞行器研制及技术攻关,承担了包括载人航天、二代导航在内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项工程等50余项国家级研发计划项目。
在西北工业大学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瞄准国家科技前沿,自立自强开展科研创新,他们就是西北工业大学“精确制导与控制”教师团队。
多年来,该团队参加了国家20多个型号的卫星和先进飞行器研制及技术攻关,承担了包括载人航天、二代导航在内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项工程等50余项国家级研发计划项目,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团队有40多人,主要的任务是从事我们国家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对国家在这一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团队负责人、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周军说。
多年来,西北工业大学“精确制导与控制”教师团队以“服务国家、集体奉献、追求极致、公平公正”的科研理念,经历三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飞行器精确制导与控制、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等为依托的主攻方向。
2016年6月25日,我国新一代长征七号中型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周军教授带领的卫星团队研制的世界首颗12U标准立方星“翱翔之星”,作为长征七号的载荷之一,取得成功,其12U标准已经被国内外多颗立方星采用。
多年来,该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以服务航天强国建设为己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开展科研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今年,该团队入选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精确制导与控制”教师团队为我国航天事业输送了300余名高素质航天创新人才,他们深度参与了先进飞行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并作出重要贡献。
西北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核心基础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教师团队在兵马俑保护现场采集数据。西北大学供图
团队20多年来,研发破损文物修复技术,应用于秦俑复原;创立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构建国人颅面数据库,服务于公安、考古和人类学领域。
西北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核心基础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教师团队,由国家教学名师耿国华教授带领,数十年心无旁骛,坚持立德育人使命,立足西部,深耕计算机教育沃土,育一流人才;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引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推进科技文化融合,出一流成果。
该团队传承“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奋力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20多年来,研发破损文物修复技术,应用于秦俑复原;创立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构建国人颅面数据库,服务于公安、考古和人类学领域;构建智媒融合全息展演平台,弘扬丝路文化;无源物联网等成果在明长城(陕西段)等土遗址示范应用。近5年,该团队专利转化9项,服务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间接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团队成员以赤诚、奉献、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能力建设等73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1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国家和省级教改22项,出版规划教材11部和省优教材3部,指导2名学生获CCF优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课程各4门、省级课程思政团队3个,辐射百余所院校。该团队还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省级优秀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该团队负责人耿国华教授说:“依托西北大学科技文化融合的综合大学优势,建设计算机专业交叉创新教师团队,对培养学生信息综合素质与专业融合创新思维作用重大。看着一届届掌握信息技术、厚植文化自信、适应国家需求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走向社会,我为能从事信息教育事业而感到无比自豪。”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教师团队负责人尚华教授正在开展教学工作。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团队发挥技术优势,围绕中小企业技术难点,建成全国化工类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及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多家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双高A档院校。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202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教师团队。
面对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升级和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需要,团队在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尚华教授带领下,积极弘扬“用爱心托起学生职业梦想,育德于心立德于行点亮技能人生”的团队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能源化工行业发展。该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课程思政,不断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成国家骨干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重点专业,实训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化学工艺师资培训基地。
该团队发挥技术优势,围绕中小企业技术难点,助力“行校企”协同发展,建成全国化工类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及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多家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等。该团队还带领学生在农产品加工废料回收再利用方面,为企业工艺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团队负责人尚华教授表示:“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黄大年同志的高尚精神为激励,以智者之心,行师者之道,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努力做好学生的榜样,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记者郭妍)
- 标签:形容教书育人的词语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