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教育

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化及其意蕴

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化及其意蕴

  奥林匹克教育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无形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中小学生中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快推动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对于兑现中国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的申办承诺、实现北京冬奥会的遗产传承转化、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理念层面看,奥林匹克教育的理念可以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身体教育哲学中找到依据,古希腊文化传统中对身体和精神二元统一性的重视构成了奥林匹克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从实践层面看,现代奥运会的复兴来自于创始人顾拜旦对青少年教育改革目标的追寻。他在游历英美教育强国、寻求法国教育失败的原因后,将古希腊的竞技形式和英式的学校体育巧妙融合,提出复兴奥运会的首要目的是促进青少年个体的全面均衡发展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和平共处。1918年,顾拜旦首次提出了奥林匹克教育学(Pédagogie Olympique)一词:“奥林匹克教育学应该提供给全人类四年一次的庆祝机会,这理应成为一个永久的社会设置”。这意味着,奥林匹克教育不应该被局限于校园之中,而应该建立在以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为核心内容的运动教育模式基础上,充分发挥奥运会的仪式教育、文化感召和道德榜样价值,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致力于提供一种普适的教育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从而区别于学科分化日益严重的专业化教育。

  于是,顾拜旦创立了一套以奥林匹克价值观为精神内核、以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为活动核心的、以国际奥委会和国家奥委会为组织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体系。从创立初衷来看,奥林匹克运动是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群体,通过体育运动传播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教育活动。除了通过举办青奥会、发挥奥林匹克学院作用、推动专门的价值观教育项目(OVEP)外,国际奥委会还将奥林匹克教育作为重要义务,写进主办合同,要求城市、国家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依照《奥林匹克宪章》的基本原则,采取各种行动,推动奥林匹克教育。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奥运会组委会及相关机构为了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主义,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在规定时间内,针对举办城市和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从上个世纪90年始,中国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为推动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奥林匹克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学习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践行奥林匹克价值观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青少年的全面成长。2001年,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圆了中华民族的世纪梦想。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奥林匹克教育紧密围绕着“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工作目标,全面贯彻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宣传主题,把奥林匹克教育同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改进中小学体育运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随后,中国举办了南京2014年青奥会,并成功举办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在一系列申奥办奥的工作进程中,形成了由政府承担主责、建立管理体系、组织专家团队、典型项目推进、融入教育秩序、以姊妹校交流为核心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这个模式可以大致从思想、组织和活动三个层面来理解:

  在思想层面,融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奥林匹克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进步,经历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转变。近年来,国际奥委会提出了“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在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中,中国历来重视奥林匹克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提出要把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共同推进。习总对南京青奥会的教育作用寄予厚望:要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传播和弘扬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

  在组织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系统与奥运会组委会密切配合。奥林匹克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内外的青少年,主体的广泛性决定了教育规划和工作必须形成多部门联动、跨行业融合的组织体系。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组织工作由奥组委新闻宣传部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合实施。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筹办青奥会、提升影响力”千日行动计划。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北京冬奥组委共同制定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此外,教育部门和学校系统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场地支持和师资力量支持。

  在活动层面,形成了“1+2+N”的立体化奥林匹克教育活动载体。“1”指的是将中小学学校作为首要的奥林匹克教育主阵地,把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德育工作、课程体系和体育教学。“2”指的是“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和“同心结交流活动”两个特色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和加强国际国内青少年学生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品牌。尤其是“同心结交流活动”,带动了北京市126所学校分别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245所学校建立友好关系,被国际奥委会视为宝贵的中国经验加以推广。“N”指的是依托社区、学校、群团组织、赞助商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化教育活动。比如,共青团南京市委实施的“阳光青奥行动计划”、首都体育学院民间奥林匹克教育团队探索的“模拟奥运会”等。

  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化牢牢把握了“体育育人”的根本。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如何破局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2018年,习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目标: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奥林匹克教育中国化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环节学习奥运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掌握运动技能、收获健康和成长。中国化的奥林匹克教育较好地融入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格局,为全面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作出了独特贡献。

  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化深刻彰显了“四个自信”的力量。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思想起源于欧洲,尽管国际奥委会一再强调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普适性,但其不可避免地同多元文化世界发生碰撞,在各具特质的本土文化中被重新阐释和解读。中国以举办北京奥运会、冬奥会为契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开展和国际推广的奥林匹克教育新路。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形成了富含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品格的教育成果。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曾经盛赞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在奥运会开幕式之前,中国已经拿到了第一块金牌。”

  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化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国际奥委会通过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OVEP)项目,初步构建了全球化的教育网络,共有75个国家实施了336项面向18岁以下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然而,这些活动一方面受制文化殖义语境,一方面楔嵌民族主义图景,无法得到全球层面的共识。习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阐释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通过递交《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工作报告》等形式,中国为国际奥委会提供了一份发展中国家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证性参照材料,为解决奥林匹克教育的全球难题、书写奥林匹克教育的全球范本、参与奥林匹克教育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承担了大国责任。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已顺利闭幕,相关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已经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很多中小学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到了学校教育教学内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育课程、德育活动等方式,开展奥林匹克主题教育。相关举措激发了青少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带动了更多民众关心、热爱、参与冰雪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开创双赢局面提供了重要契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