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海南文化  影视

风烟万里望五津:川藏线见证我国西部路网建设历程透视

  川藏线是我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正是这个奇迹,创造了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奇观。

  1300多年前,初唐四杰代表性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开宗明义描绘了当年四川风尘烟霭、苍茫无际的“蜀道天涯”景象,一如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无限感慨。

  65年前,刚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以气吞山河之势,以巨大生命代价第一次打通进藏公路。

  60多年来川藏公路的持续改造升级,再到新时代进藏高速以及川藏铁路的加快建设,川藏线的变迁无疑见证了我国西部路网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勇闯禁区,冲破千种险、克服万种难,使“川藏若比邻、风烟望五津”成为现实,打开了藏区以及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新天地,不断续写出“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崭新篇章。

  巍巍天路绽芳华

  “高悬于青衣江上的铁索桥,只容单人行走。战士们搬着东西在上面走起来左摇右晃、头昏腿软的。”

  “翻(折多)山过程中的喘不过气、寒冷,给了官兵们一些‘教训’……”

  “在高呼的口号声中,大家又开始举着火炬游行。上万支火把照亮了寂静的夜空,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翻开十八军老战士魏克的进藏日记,仿佛回到川藏线那段险象环生又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已99岁高龄的魏克,时任十八军五十二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作为最早一批进藏队伍中的一员,他几乎是用双脚走完了川藏线全程,承担的主要任务:宣传鼓气。

  “亲身走一遭,才能体会筑路部队的艰辛,这条公路是用血汗换来的。”年近百岁的魏克说话时挺着腰板,身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书法很是醒目,他回忆说,自己所在的队伍曾经在大山上遇到暴风雪,被困了3天,冻死1人,冻伤7人,120多人得了雪盲。

  “世界屋脊”上千年沉睡的“禁区”,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到来,撕开了一道连接汉藏的生命线。

  1951年初冬,十八军五十四师160团的丁希彦和战友们来到终年积雪的雀儿山。内地还不算太冷,但在这里,寒暑表的水银柱已降得看不见了,吐一口沫还没落地,就已结成一朵冰花。

  早上,太阳把群山照得银光闪耀,反射得让人睁不开眼。“这里的土层冻得比石头还硬,不管是用锋利的铁锹或犀锐的十字镐,挖下去都只是一道白印,甚至会震得手心发麻、虎口欲裂!”丁希彦的回忆录写道,就算是接二连三地放上几炮,也炸不出多大的坑。

  火烧是唯一的办法。战士们每天在冰天雪地里往返数十里,把树枝、灌木等砍伐下来,捡起捆好,用肩膀运回工地,然后点燃,用熊熊大火烧化绵延起伏的冻土。“我们满山满沟地砍呀、捡呀,艰难地走呀、滑呀,但谁也不叫一声苦!”

  86岁的吕宁子老人曾是川藏线上的一名测设技术员。“测设先于修筑,更是没路可走。”苏杭人吕宁子18岁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大西南,负责整理修改图纸,她回忆当时的情况说:“走上一个山顶,以为可以下山了,结果又是一个山顶。实在没办法就拉着牦牛尾巴走。”

  “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刚分配过来一年,遇到冰川塌方,不幸牺牲,连尸首都没找到。”对于当年并肩战斗的同事,吕宁子老人很是怀念,至今仍和一些修筑川藏公路的老同志保持联络,“那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但路一天天向前,也非常兴奋和充实。”

  经过4年多的奋战,1954年12月25日,川藏天路在雪域高原贯通,此前出行全是“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的藏区百姓,迎来了公路跑汽车的时代。

  “为什么我们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修建成世界上最高、最险、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川藏公路?”时任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委的穰明德在一篇回忆录中说,主要是我们党、我们的军队和人民有一股奋发图强、敢于创造,实事求是、积极向上的精神!

  穿山越壑筑坦途

  进入深秋,被称为“康巴第一关”的折多山又迎来冰雪天气的高发季节。翻越这座垭口海拔高达4298米的大雪山,旋转盘绕持续不断,回头弯一个接一个,是很多川藏线司机的噩梦。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一座全长8427米的隧道正在折多山上施工。这个国内在建最长的二级公路高海拔隧道,自2018年8月正式开工以来,已从两端向中间掘进1000多米,预计2022年底可以建成,届时近两小时的盘山路只需8分钟就可穿越。

  “隧道高程海拔3800米左右,隧址区处于鲜水河断裂带,地震烈度达9度,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折多山隧道建设指挥部工程部部长郭守儆介绍,项目集合了强大的施工队伍,使用了先进的施工设备,执行了最严的管理制度,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这是川藏线改造升级的最新进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川藏公路,结束了藏区不通公路的历史。此后,国家对川藏线的整治一直持续不断,路面加宽铺油、桥涵重修加固,许多危险路段得到改善。

  随着国家对藏区持续加大支持和工程技术的快速进步,近几年来,川藏线上一批重特大项目不断落成——

  2016年通车的318国道高尔寺山隧道,将行车里程缩短了20多公里;2017年通车的317国道雀儿山隧道,又打通了川藏北线的天险瓶颈。

  2018年底,通往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的雅康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从成都到康定的车程从7个小时缩短至3个半小时,标志川藏线正式跨入“高速时代”。

  雅康高速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延伸,穿越深山峡谷的横断山区,地形狭窄陡峻、沟壑纵横,全线几乎“脚不沾地”,短短135公里,海拔高差却达到1900米,桥隧比更高达82%,是名副其实的“云端天路”。

  一条长达13.4公里的新隧道贯通“万丈高”的二郎山。“穿越只需15分钟,不受雪线困扰。”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设计工程师郑建国自豪地说,项目成功克服隧道抗震、高地应力、复杂地下水环境及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等技术难题,还创造了特长隧道掘进速度新纪录。

  一座主跨1100米的特大悬索桥横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5年前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只有悬崖和峭壁,从一岸开车到另一岸需要好几个小时,现在桥通了,只需要1分钟!”第一批抵达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项目“开疆拓土”的年轻工程师柏国胜告诉记者。

  耗时5年,他和数百位工友一起,不分昼夜寒暑,在高原、强风等恶劣施工环境下,建造了188米相当于63层楼的超高索塔、159米居世界第一的超长隧道式锚碇和平面面积5100平方米的巨型重力锚,成功征服大渡河天险。

  在大杠山隧道施工现场,为了到达入口作业面,工人们先用一年时间修了一条拐24道弯、爬升600米、长43公里的“之”字形施工便道。该项目总工程师于瑞斌说:“16吨的工程车上下山一趟要一个多小时,挖完整条隧道整整跑了20万趟。”

  “再难,也没有60多年前修筑川藏和青藏‘两路’那么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和科技创新突飞猛进,更是为我们解决路网建设过程遭遇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重要支撑。”四川交投集团雅康高速公路公司董事长黄兵说,新一代交通铁军继承和发扬“两路”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把雅康高速公路建成了一条优质路、环保路、安全路。

  路畅业兴展新颜

  今年7月底,甘孜州理塘县举办了一场农特产品产销对接会。“酒肉粮油水果蔬茶菌药”十大类800余种农特产品,吸引了来自韩国、广东、上海、成都等地9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电商企业、采购商负责人。活动共计签约采购订单113个,金额达15.1亿元。

  为什么这么多人千里迢迢跑到高原上来“买菜”?

  位于川藏线上的理塘县,平均海拔4000多米,被称为“天空之城”。过去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压低、氧气稀薄,除了青稞、土豆外,其他农作物几乎没有种植,而且交通极为不便,人们世世代代靠挖虫草、养牦牛过日子。

  但另一方面,这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水质优良、土壤无害、昼夜温差大,又是蔬菜种植的上选之地。2013年以来,一批农业企业将现代农业科技从内地引到高原,在理塘开展大规模蔬菜种植,翻开发展“极地果蔬”的新篇章。

  “现在我们这里种出的白萝卜、小番茄、水果黄瓜等,不仅能满足本地群众需求,还远销内地城市和港澳。”理塘县甲洼镇副镇长刘继伟自豪地说。

  “要致富先修路,没有交通的改善,就没有产业的发展。”刘继伟坦言,近年来川藏线交通的巨大变化,和县内通乡通村公路的全覆盖,为当地吸引科技和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将产品快速通畅运出去、送上内地人甚至外国人的餐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千里川藏线上,渴望发展的理塘果蔬走下高原不再是梦,而以藏乡田园闻名的乡城县,美丽的香巴拉也不再遥远。

  在乡城县青德乡,26岁的洛绒扎姆一身“疯装”。她2013年从内地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本来在康定创业,但随着国道318线和省道216线、217线升级改造,老家的游客越来越多,她决心返乡就业,目前是一家特色民宿的“旅行管家”。

  “雪山打通了隧道,大河架起了桥梁,周边还有稻城亚丁机场,交通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洛绒扎姆说,她们现在借助移动互联网工具,为外地游客量身定制乡城民俗体验之旅,提供吃、住、行以及游览路线等丰富的服务,深受玩家欢迎。

  政府也借力交通加快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今年,乡城县融合村道建设资金1.7亿元,实施县内旅游道路建设,实现89个行政村100%通畅、178个村小组通硬化路、77个行政村通客运车辆。截至目前,已建成民宿25家,接待游客数突破32.1万人次。

  走在乡城县的街头,道路干净整洁,店面琳琅满目,背着书包的学生三五成群,与内地无异;漫步乡城县的田间,白色藏房错落别致,转经老人安静慈祥,大片流转土地种植的瓜果蔬菜泛着绿光,仿佛世外桃源。

  以川藏线为纽带,古老的雪域高原与内地的沟通越来越便捷、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向开放、拥抱世界。

  放眼整个西部,以青藏铁路、西成高铁以及兰海高速、雅叶高速等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速构建,城乡支干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民航、水运等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 惠小勇 段芝璞 陈天湖 胡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