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文化  影视

票房大缩水、600亿无望中国电影产业泡沫破灭了?

  继暑期档国产电影票房缩水31亿后,9月和正在进行的国庆档,票房相较去年同期继续失色。一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影票房被迎头浇上一盆冷水,600亿的全年目标遥遥无期,这让人不禁要问,中国电影产业的泡沫开始破灭了吗?…[详细]

  根据时光网的统计,2015年中国内地市场总票房达到440亿,与2014年的296亿相比,涨幅接近50%。这是中国电影市场自2010年迈入百亿票房时代以来,连续第五年保持超过30%的年增长。所以有业内人士做出了全年票房600亿的乐观预估,如果以上述增速来估算的线亿的目标还是定小了。

  市场很快就有了反应。第一季度中国内地票房高达144.68亿元,其中尤以周星驰的《美人鱼》表现最为抢眼,34亿的单片票房甚至一度让人看到中国电影市场一举超过美国的曙光(2015年电影票房111亿美元,约等于740亿人民币)。

  然而,这样的信心并未持续太久。到了第二季度,电影票房就开始回落,整个上半年市场只报收246亿元,同比增速仅为21%,为近年来最低。再加上暑期档和中秋档的不给力,全年600亿的目标已经变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概也是意识到今年电影市场的疲软,“国产片月”罕见地出现了多部进口片。这被解读成一种“救市”行为:一方面平衡引进片和国产片的比率,另一方面是为了力拼年终的电影票房数据。不过,即便如此,整个暑期档依然很疲软。

  与电影票房增速减缓相对应的则是中国电影数量的不减反增,影院数和银幕数也在持续扩张,而且如果按照国外发达电影市场人均3.06次的观影频率来计算的话,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可能接近1300亿,增长空间如此巨大,中国电影票房为何提不起?

  电影票房增速放缓的原因首先来自票房补贴的不断减少,以及“虚假票房”的被围剿。

  中国电影这几年的迅猛发展与票补大战不无关系。据统计,2015年440亿的票房中,大约有30亿到50亿的票房来自于补贴。补贴的存在一方面了电影受众的真实购买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电影票房的虚高和泡沫化。所以一旦票补减少,中国电影的票房水平也会现出原形。

  根据艺恩网的数据,2015年一季度一张电影票的平均价格是17元人民币,而到了今年同期,电影票的价格已经涨到了22元。票价的变化对三四线城市电影观众影响尤其明显,因为票价是他们选择是否去电影院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去年票房的井喷有多少是来自票补,那么今天票房的损失也就有多少归功于票补。

  虚假票房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又一畸形怪胎,而且这个现象的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在去年的票房冠军电影《捉妖记》身上就发生过。为了一举超过《速度与7》,拿到票房冠军的宝座,《捉妖记》在自身票房增长乏力的时候由片方购买大量电影票以公益场的名义进行放映。但是在的下,这些公益场实际上都是“幽灵场”,根本没有人观看。

  去年的《捉妖记》逃过一劫,今年3月上映的《叶问3》却没有这么幸运,因为票房造假,《叶问3》被开出巨额罚单。在这样的威慑下,中国电影市场逐步规范,虽然隐性的票房造假行为依然存在,但是这类行为遭到打击却是事实,而且有效挤出了电影市场尤其是电影票房中存在的泡沫。

  电影是一种文化商品,其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观众对它的消费意愿。从供给侧来看,中国电影市场的产能过剩已经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在业界人士高军看来,经历十几年的迅速增长,中国电影从今年4月开始,表现出了产能过剩的隐忧,现在每年立项注册的影片达三到四千部。“有点像煤矿和钢铁行业,产能太高,尖端产品太少。粗放式的制作方式,虚高的产能,真正能创造出票房的很有限。现在急需做的,是产能降下来,质量提上去。”

  今年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平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电影质量普遍不高。既没有如《捉妖记》这样的爆款,也缺乏《大圣归来》《煎饼侠》这样的黑马,稍有卖相气质的“种子”选手也因为后续口碑不佳,高开低走,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以今年暑期档上映的《盗墓笔记》为例,按照一般规律,电影首周的票房是总票房的35%,《盗墓笔记》第一周就斩获4.8亿,按照正常速度来看,它最终的总票房应该在10—15亿元的水平。不过,现实情况却是:第二周票房还能勉强稳定住,第三周就几乎没有了,最后磕磕绊绊勉强才冲破10亿大关。这就是口碑不佳带来的后续增长乏力。与《盗墓笔记》不同的则是去年的《捉妖记》,从开画之日起,到最后影片下档,《捉妖记》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票房增长。

  根据相关调查,越来越多观众把电影的口碑作为自己走进电影院的首选,供给方既然无法提供优质内容,那观众最后就只能用脚投票了。

  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大举进入。从2009年的20.9亿到2015年的440亿,中国电影票房一狂奔,资本就是背后重要的推手。但是随着电影大盘的扩张,大量游资的进入和非投资的增加也给电影市场带来浮躁和泡沫,产生很多弊端。

  例如,资本在逐利的过程中会以票房为衡量标准,出现票房补贴和偷票房、票房造假的扭曲现象。甚至,票房还会变成金融衍生品工具,在投资、发行和放映多方的合谋下,使得电影沦为资本游戏的外壳。《叶问3》幕后的“金主”快鹿集团就在这个过程中玩得游刃有余。

  投资人的非行为对电影内容的更大。“挣快钱”的心理导致全行业疯狂哄抢IP,进行跟风创作,结果批量产出的电影粗制滥造。以青春类型片为例,“IP+小鲜肉”的模式已经形成套,太多青春片的投资人认为必须按照这个套来才能挣钱,而编剧一旦冒出一个新想法,兴冲冲地找资本谈时,却遭到资方的严厉驳斥。电影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如此创新思维对中国电影的危害不可谓不大。

  资本追逐利润的行为无所谓对错,但是资本背后投资人过于短视的行为值得。而要解决非投资的乱象,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初,韩国电影也过类似的问题,热钱的快速涌入让电影界变得浮躁膨胀,多数影片审美趣味缺失,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全部落空。后来,票房失败的韩国电影开始面临资本的退潮,电影人也开始反思他们的制作环节,最后决定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这才造就了韩国电影的繁荣。与韩国相比,中国的电影产业落后不止一点,需要全面学习。

  韩国电影繁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实行电影分级制。中国电影除了受到无序资本的困扰外,还要面临题材的诸多,最后投资方只能扎堆到粉丝电影,而这些电影既无法复制也不可持续。

  市场冷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资本在电影行业投资回报率的降低,资本退潮不可避免。这对本来就先天不足的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泡沫的破灭带来的也未必全是坏处,退潮后留在岸上的投资人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好好反思,电影人也需要好好内功,共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导演王家卫说过:“以前拍电影的多,做电影的少;现在做电影的多,拍电影的少。”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忙碌的是投资人,少见埋头创作的电影人。这不是中国电影之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