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延误救治大学生”事件调查须从两个维度审视
6月3日,河南大学一大三女生彭同学脑出血去世一事引发关注。据报道:20岁的彭同学就读于河南大学郑州校区,5月17日因头疼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第一次拨打电线天后,因脑出血抢救无效去世。此事发生后,有网友质疑120接线员的专业性,未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以致延误了彭同学的最佳抢救时间。目前郑州市卫健委已经针对该事件成立了调查组。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让人无比痛心的事。在听彭同学生前与120接线员的通话录音过程中,相信每个人都会忍不住假设,如果接线员能够有效沟通,让救护车及时派出,很可能就能够成功挽救一条年轻的生命。这可能也是公众对于接线员的表现意气难平的出发点所在。
从媒体曝光的录音看,在约8分钟的通线接线员多次向彭同学确认地址,但一直未能获得确切的答案,这应该是导致救护车没有派出的关键原因。正常情况下,确定求救者的地址、电线急救调度员需要掌握的三个关键信息。但此事中,求救者孤身一人,且在通话过程中因为病情已经无法准确说出信息,这无疑就更考验接线员的应变能力和专业性了。
很多声音认为,在求救者给出了“河南大学”这个关键信息后,接线员若能够通过其他方式来确定精确的定位,而不是反复向已经无法正常表达的求救者确认,或许就能为救助节省更多的时间。就事件的结果来看,这种方向一定是值得尝试和努力的。
事实上,根据媒体梳理,2018年,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曾召开工作会,对急性脑卒中、急性胸痛等院前急救工作流程进行强调说明,并对相关调度员进行了培训。同时,对于表达不清的求助电线年发布一则耳聋老人呼救的案例,调度员反复询问求助人,但未获得位置、病情等信息。最终通过114平台、120来电记录、通信公司等查询来电号码,经过沟通确定了详细地址,并在老人来电呼救26分钟后,救护车成功抵达现场。
由此可见,究竟该如何科学处理如这次求救者无法准确说明地址的求救电话,这个问题在当地的医疗急救系统中并不完全是盲点。当然,像成功救助耳聋老人的案例,其背后的经验是否已经上升为成熟的、可复制的方案,目前仍然是疑问。此次事件中的接线员有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到底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选择,直接关系到其个人责任的定性问题。这也应该成为调查组调查的重点。
而从更大范围来看,此事也进一步提醒当地,提升120急救系统救助效率,特别是在接线员面对非常态的“特殊”救助时,如何展现出高效的应变能力,在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及时给出“最优”回应,确实显得非常重要。
早在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工信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在北京、江苏、湖北、广东四省市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试点工作。其主要内容就是,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快速共享120呼救者的移动电话位置信息,有效提升急救中心对120呼救者的定位效率和精度,缩短院前医疗急救响应时间,为及时救治患者赢得宝贵时间。而这次事件的发生,就从个案的角度,充分反映出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它越早普及,就越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因此,对于这起个案,接线员到底要承担怎样的责任,还需要从两个维度来审视。一是在她的职业要求范畴,她是否做到了称职、专业;二是,结合现实背景,当下的120急救系统,有没有能够有效预防由于求救者信息不完整而影响急救效率的配套辅助系统。
热点关注丨依法行政丨国际纵横丨反腐观察丨以案释法丨政事热点 丨 网事论见丨文化观丨养儿育女丨小黄看剧丨青年议见
“我看冬奥” 丨突围2021 丨 疫情时代的求索丨 病毒重构的世界丨“时代的那双眼”新年策划丨关注阿富汗“变天”丨解局“少年”丨观潮:我和我的5年丨红星“三人评”
守一丨 易之丨 伍里川丨 王石川 丨 佘宗明 丨韩浩月丨赵志疆丨 赵清源丨刘远举丨杨三喜丨舒圣祥丨龙之朱丨朱昌俊丨白晶晶丨李一凡丨熊志
- 标签:网事论见的评论员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