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找路:1970-1980年代的台湾摄影
随着台湾社会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逐渐适应新的政治现实,艺术家和学者经常探讨台湾在地性与历史,以及变迁中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等问题。尽管公民社会饱受压力,该二十年中创造的能量却能蓬勃兴起,其间作为视觉媒介的摄影艺术汇聚多种多样的创造实践和平台,横跨各社会场域,发挥了尤为突出的作用。众多摄影家们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融合实验艺术、新闻摄影、社会纪实与其它多种艺术类型,有助于在众声喧哗中重新审视媒介自身的性质。
《在与不在系列 - 新庄》 张照堂 摄影
台湾先驱摄影家张照堂常以“找路”两字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找路”展览主题的灵感也来源于此。“找路”即寻找道路,意味着摄影家为捕捉多姿多彩的人间风物而踏遍山河的旅程,也意指艺术家通过摄影实验,孜孜不倦地寻思新的独立前行之路。各类创作风格如曲径般错综交织、博采众长:“纪实”图像直抒胸臆,发出苍劲之声,而恍若魅影的超现实影像作则捕捉到不言而喻的现实。
《在与不在系列 - 板桥》 张照堂 摄影
《在与不在系列 - 新竹五指山》 张照堂 摄影
本展呈现十二位艺术家的三十五件摄影作品,多为台湾美术馆典藏。本展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于2015年与国立历史博物馆合作的《间——台湾五六十年代面影》展览之续篇。许多展品在台湾摄影史上占有标志性的地位。本展有意突出各摄影家的个人经验与实践以呈现其时摄影实践的多样光谱。一些摄影家互为好友,合作无间,并共同展览,但这些展陈的作品不能轻易归为一种特定的艺术“运动”或流派,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对政治变革的回应。有鉴于此,这些影像间意涵丰富的流动性。
《肉身与魂魄系列 - 2》 高重黎 摄影
《肉身与魂魄系列 - 7》 高重黎 摄影
本展览的发轫与收尾之作均彰显个人身体在这种流动连接场所的中心地位。张照堂的1960年代末经典之作《在与不在》系列中的无头躯体与蒙面之脸为焦虑、悲愤与厌倦的剧场化身,而二十年之后在高重黎的肉身与魂魄系列中,个人身体依然是身份冲突以及殖民、经济与性暴力的寄生之所。此种陌生与亲切感令人不胜唏嘘。《在与不在》系列与沙龙和纪实摄影的流行趋势相反,张照堂在早期受到超现实主义和荒诞主义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在具有强烈保守主义色彩的1960年代《在与不在》系列中,张照堂以摄影表达他的愤怒、失落与荒诞感。《板桥》(1962)是张照堂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一个无头的身影、宛若远处的幽灵。1984年,高重黎作为摄影记者前去报道台湾海山矿难事件,这次经历使他意识到影像再现与还原暴力的能力,同时也使其更容易被消费。目睹被破坏的矿山、以及救援人员的疯狂搜索与尸体恶臭时,高重黎阐述了当时的震惊。在《肉身与魂魄》中,他将肉身呈现为一种陌生、介于肉与石,有机与无机之间的原始容器,没有清晰的年龄或性别身份。
《人与土地 - 旭海》 阮义忠 摄影
《人与土地 - 多纳》 阮义忠 摄影
《人与土地 - 土塔》 阮义忠 摄影
阮义忠和王信的作品可从1970年代的台湾本土化运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中进行诠释。这开启了肖像摄影争鸣时代。在阮义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人与土地》系列《旭海》(1980)中,他捕捉到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正在后空翻的模样:陆地和天空的黑白对比成为戏剧性的舞台。“玩耍的少年”是阮义忠作品的共同主题,这个主题突出了一种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欢乐与生命的顽强在被多种不确定因素裹挟的时代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相对的,摄影师王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面描绘了当代台湾原住民的村落生活。王信的作品既关注个体、也关注群体,且从不回避现代化对当代社区文化的复杂影响。
《兰屿再见系列 - 86》 王信 摄影
《兰屿再见系列 - 20》 王信 摄影
《兰屿再见系列 - 54》 王信 摄影
蕴藏自我民族志风格的肖像与庄灵和谢春德所拍摄的艺术家及文人学者的雅致肖像截然不同,双方各抒己见。也许是为了回应沙龙摄影,庄灵在他的摄影实践中倡导“自然和真实”的方法,避免人工照明和布景。与其说是捕捉一种广义上的“生命”,不如说庄灵的黑白肖像往往反映了一种与被摄对象的亲近感;谢春德的许多摄影系列作品都看似正在与本土文化作斗争。他进行了细致、长期的田野调查,探索了台湾人的生活经历,其中包括《吾土吾民》(1979)、《时代的脸》(1986)和《家园》(1988)等系列。
《洪通》 庄灵 摄影
《陈达》 庄灵 摄影
《时代的脸系列 - 林怀民》 谢春德 摄影
《时代的脸系列 - 凌明声》 谢春德 摄影
如若庄灵和谢春德绘制(从而定义)了近在眼前的文化地形,简永彬和何经泰则拍摄边缘人物及无名者的肖像,利用摄影媒介的不羁之力,主张更为包容的解严后社会愿景,在政治和文化精英所支配的高高在上的正史里加入了平民之声。
1981年至1988年间,简永彬用了八年时间拍摄台北信义路三段。在当时,这个区域被普遍认为是与罪犯和赌徒紧密联系的城市贫民窟,此项目捕捉了台北信义路三段这个复杂社区的不断变迁。同时,简永彬也在此项目中产生了对摄影的改观,即从单纯的记录工具转变为表达自我的媒介。同为关注边缘人物的摄影师,何经泰曾谈及,作为记者他熟悉成功的社会与商业人士,但这促使他去关注那些那些不幸的人群。在《Shadowed Life》中,何经泰为解严结束后的台北社会“底层”人物拍摄肖像。何经泰的人像摄影并没有试图揭示这些人群面临的困难境遇,他传达的是一种脆弱的尊严但绝非怜悯,并坚持这些被忽略人群的“被承认的权利”。
《LOVE》 简永彬 摄影
《哑巴恋人》 简永彬 摄影
《木偶》 简永彬 摄影
《都市底层系列 - 傅老太太》何经泰 摄影
《都市底层系列 - 刘进忠》何经泰 摄影
《都市底层系列 - 许罔顾》何经泰 摄影
展览名称:找路:1970-1980的台湾摄影
展览时间:2021.7.30-10.28
展览地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Fellows Lane,Building 188
本文经冯锐整理,编辑。
红曲茶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35707.html- 标签:黑暗侵袭3在线观看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看展览|找路:1970-1980年代的台湾摄影
随着台湾社会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逐渐适应新的政治现实,艺术家和学者经常探讨台湾在地…
- 这座湖州小镇有10座废弃粮仓,艺术家在里面做了什么?
- 北京环球度假区:因审慎考虑展开全员核酸检测,环境采样阴性
- 特朗普削减的美国国家纪念地,被拜登恢复了
- 康斯太勃尔晚年画作今起呈现:大自然的咆哮,内心的波动
- 北京环球度假区:环境采样阴性,因审慎考虑展开全员核酸检测
- 儿子坠入绿化带化粪池父亲营救均身亡,湖南永州:将启动问责
- 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重回上海,上海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 比亚迪前三季度净利同比降28%,分析师:受原材料涨价影响
- 民政部:今年已完成13项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事项
- 多地推进免费接种HPV疫苗:广东将面向全省14周岁以下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