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海南生活  网事

黄浦江边的这个艺术展,在海边的阿那亚有了分会场

6月26日,在上海APSMUSEUM空间艺术展“逝者如斯”展期的最后三周,其分会场从黄浦江畔柳亦春改建的“边园”来到秦皇岛阿那亚海滨董功设计的孤独图书馆,而且除了之前建筑、影像、音乐互动外,在阿那亚还加入了诗歌和现场表演。

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通过一件作品,共同演绎“逝者如斯”的概念,尤其在面对渤海的孤独图书馆,其对岸就是两千年前孔子所在的鲁国(今山东),这似乎回到了中国文化的母体。伴着大海的涛声阵阵,上海陆家嘴腹地APSMUSEUM与千里之外孤独图书馆的实时传输对话就此开启。

在上海陆家嘴APSMUSEUM,传回的阿那亚海边的影像与艺术作品叠加。

阿那亚(aranya),来自梵语阿兰若,原意为“人间寂静处,找回本我的地方”。建筑师董功设计的孤独图书馆,是阿那亚第一个地标性精神载体。这栋两层楼高的灰色建筑,孤独而坚韧地矗立在北中国海的沙滩上,外表看起来好似一块风化的岩石,有种返璞归真的纯净。在这里,每个人可以肆意地感受着光线、微风和海浪,开始一种遥远的、平静的、完全不同于城市的灵魂生活;放缓速度,专注于感受时间与所处的空间,与大海和自己内心对话。

当舞者余尔格在海滩前舞蹈,一种与人与自然沟通的力量蕴藏在舞者的身体之中,她的身后是海上层层翻滚的浪花和快速游走的横云,人在天地之间演绎出艺术最初的样式。

编导、舞者,旅法艺术家余尔格在阿那亚海边舞蹈

从“边园”到“孤独图书馆”,由江到海的场域对话

两处不同的场域,呈现同一场展览,观者在看同一件作品时,看到了不同的心境。

据欣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APSMUSEUM馆长汪斌介绍,“逝者如斯”展览从去年开始筹划,是一场由建筑师柳亦春、艺术家邱岸雄、音乐家金望带来的沉浸式空间艺术展。从陆家嘴腹地的美术馆,到边园再到阿那亚,在场域之间实时传输、作品本身也可与观者交互,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同时也是时间与空间的交叉,以及跨学科跨门类的交互。

杨浦滨江的“边园”。©田方方

在柳亦春改建的“边园”,邱岸雄的影像、金望的音乐叠加出的是浦江两岸的风光,川流不息的船、人来人往的杨浦滨江,以及对岸城市景观;而在孤独图书馆,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和沙滩上奔跑嬉笑的人,能感受到天色亮起、海上日出等特别明显的时间变化。

展览名“逝者如斯”的意向虽然源自黄浦江畔,但面对阿那亚的潮涨潮落,时间的流逝似乎更为明显。

阿那亚孤独图书馆

这两种不同的意向,被柳亦春解读地更为直观,“黄浦江与‘边园’与工业历史密切相关,观众欣赏这件作品会带入城市生活和文化的语境;而阿那亚是一片自然的所在,人们来到这里往往带着度假的氛围感受此地的建筑和景观,带着休闲的心情看这件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阿那亚孤独图书馆,观众在作品前

柳亦春还认为,在“边园”的这件作品占据并封闭了最端头一个原本可以远眺的亭子,作品成为了该空间唯一的主题,形成了一定分量的对话;在孤独图书馆,这件作品更像是融入其中,但作品的动态与建筑的静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给这栋海边静物化的建筑带来新的生动性体验。

2021年4月,杨浦滨江“边园”,邱岸雄在演示互动装置。

再论孔子的“逝者如斯”,在两处也给人不同的理解。在“边园”临江凭阑处,艺术家邱岸雄感受到的不是时间流逝的消极和惋惜,面对黄浦江上船只反倒生出《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感,似乎宇宙万物在时间中流转不息。

2021年4月,“逝者如斯”开幕式,杨浦滨江“边园”上的演奏。

再由此,让人想到了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辩证思想。再阿那亚的海边,更让人感到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以及“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理念。

“边园”的时间痕迹,被凝固在墙里,伴着动态的水的流逝,与影像一起构成一件时间性的作品;而孤独图书馆,面朝大海的玻璃幕墙本身就成为这件作品的理想之地。

2021年4月,"逝者如斯"APSMUSEUM&杨浦滨江“边园”开幕实录。 APSMUSEUM提供(02:23)

建筑、音乐、诗歌等多种门类融合,把艺术带回诞生之初

除了城市之景化为自然之景,影像本身而言,最大的区别是阿那亚的版本在《逝者如斯》的动画中加入诗人翟永明的诗歌《浮游生物》,在透明的屏幕上的触碰也让词句和动画中的人在观众的触摸下产生互动变化。似乎艺术家邱岸雄创造了来来往往的人与物,都是在时间洪流中沉浮的众生相,就如同《浮游生物》中所描述的:

浮游生物 在海洋中行走

海洋如同糖浆一样粘稠

地球的胸膛起伏着 靠水滋补

而雪花暗藏的力量

也可让一座城市倾覆

从海洋到太空

我们觅食新的食物链

寻找新的生物群落 不久

我们会附着于国际空间站

下一个目标 尚不清楚

......

阿那亚孤独图书馆的作品影像上,加入了翟永明的诗歌《浮游生物》

在阿那亚分会场的论坛和表演活动上,诗人韩博在作曲家金望即兴钢琴伴奏下,朗诵翟永明的诗歌《浮游生物》,他们的身后是无边的大海,诗中也从生命的起源之地海洋、写到陆地、人类、宇宙、太空的宏大主题,也让人对诗中所表达的“我们是宇宙间超大规模的浮游生物”生出具体的形象,海洋到宇宙的意向,也与影像出奇吻合。

作曲家金望在孤独图书馆,对着大海演奏

同时举行的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主持,汪斌(欣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APSMUSEUM馆长)、邱岸雄(艺术家)、金望(作曲家)、韩博(诗人、作家)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场融入多种艺术元素的跨界展览。

阿那亚海边、孤独图书馆里的论坛(右起:韩博、金望、邱岸雄、汪斌、支文军)

韩博从文学诗歌的角度讨论“逝者如斯”,在他看来多地实时传输的这件“逝者如斯”作品,体现了时间和空间,这是爱因斯坦以后的时空观念,也是当今人类看待时空的方式。由翟永明的诗歌,他谈及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她认为,现在的写作和巴尔扎克时代是不同的,因为过去人们接受的是信息是线性,但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是多视角的。感受方式的变化,也决定了今天的文学艺术作品需要以新的方式表达当下的感受和思考。作为中国女性诗人的代表翟永明,她也以女性特有的方式,表达当下的社会。

©翟永明Studio

支文军把此次展览看作是跨学科的文化现象,他认为,在建筑中呈现多种艺术形式,让人看到了“大艺术”的概念。

2021年4月,“逝者如斯”在APSMUSEUM开幕现场。

在论坛上,汪斌也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建筑跨界到艺术,并开始做APSMUSEUM,在她看来,艺术是一个大的概念,但很多时候,我们以门类分割艺术的形式,建筑、影像、音乐、舞蹈、诗歌成为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近年来看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将多种艺术形式与建筑融合,将建筑场域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也给建筑带来温度,让人感动。“建筑、空间、艺术融合,我们的初衷不是在白盒子中,做曲高和寡的艺术,我们想做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当代艺术,并为之感动。”汪斌说。

上海陆家嘴APSMUSEUM,与艺术作品与黄浦江叠加形成的作品(现阶段实施传输的为阿那亚海边的图像)。

注:图片由APSMUSEUM和阿那亚艺术中心提供,展览将持续至7月15日。

snis825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29731.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鼹鼠的故事 高清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