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生活  网事

国际博物馆日|苏州吴中:回望史前太湖,追溯“何以江南”

获悉,5月18日,苏州吴中博物馆推出最新特展“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共展出两百余件出土文物,梳理了苏州草鞋山遗址和环太湖地区的发展历程,回望了太湖流域地区的史前文明。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是明净而风暖的秀丽。是吹面不寒的杨柳微风,深巷阡陌的杏花春雨;是小桥流水间的吴侬软语,更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然而,何以江南?若是追根溯源,这江南的文明究竟源自何方?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此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

太湖风光

第一部分 得天独厚孕本源

环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南地区,以太湖为中心,北抵长江,南达杭州湾及钱塘江,包括今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和浙江省北部。这一区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孕育了环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在相对独立、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里,我们的祖先开始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鹿角

新石器时代

澄湖遗址出土

吴中博物馆

鹿角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骨角质器物。鹿角材料的获取,大致包括两种途径:一是猎取,通过狩猎鹿而获得鹿肉、鹿皮与鹿角等生存资源;二是采集,通常情况下成年公鹿的鹿角会定期脱落、遗落在原野中,先民通过捡拾即可获得。此鹿角出土的遗址位于苏州原吴县车坊镇,在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发现房址、灰坑、水田、水井等多种遗迹,其中水井有近1000口,是太湖流域考古发现水井最多的遗址。

第二部分 文化标尺立史前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唯亭镇东北,是环太湖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文化层几乎跨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遗迹遗物,表明草鞋山遗址是史前太湖流域一处重要的文化中心。

圜底腰檐陶釜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

草鞋山遗址出土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将釜类陶器作为炊器是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的独特传统,但釜的具体形态则表现出较显著的地域差别。同为深筒状釜,在太湖东岸以草鞋山等遗址为代表的是圜底釜,在太湖西部以骆驼墩等遗址为代表的则是平底釜。但无论哪种釜,在其腰部几乎都会附加环绕一周泥条花边出檐,这类陶釜被称为“腰檐釜”。

陶“碟形器”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通高13厘米,最大腹径18.3厘米

草鞋山遗址出土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整器仿佛两碟相扣而成。为泥质红陶,空心,无口无缝,顶部有一乳突。围绕顶部乳突,器壁一周刻画有星纹饰,计有十一角。该器形状独特,有学者推测其是一种使泥片隆起形成空间所用的制陶工具。

第三部分 满天星斗汇江南

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在太湖流域定居并繁衍生息,造就了环太湖地区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例如苏松地区的东山村遗址和绰墩遗址、西部过渡地带的下湾遗址、杭嘉湖地区的马家浜遗址等。就整体水平而言,其文明程度与黄河流域相比毫不逊色,在某些方面甚至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不断验证着“长江中下游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学说。

陶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

东山村遗址出土

张家港博物馆藏

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陶器之一。这件尖底瓶的造型、纹饰以及装饰和颜色,在长江下游地区未见源头,明显具有北方尖底瓶的风格,与西阴文化早期同类制品极度相似,对探讨黄河中游与长江下游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陶背壶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东山村遗址出土

张家港博物馆藏

陶背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特有器型,属于汲水器类。背壶的造型基本是壶形,不同的是壶腹不是圆体,而是一侧扁平、一侧圆鼓,肩下有耳穿,鼓腹下部有喙形或鸡冠状的凸纽,推测是用一根绳子背在背上,扁平一侧贴在背上,绳子通过两个耳穿过,并别在凸起下面固定。由此可见在崧泽文化时期,东山村的原始先民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居民产生了文化上的交流。

骨笄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

常州圩墩遗址出土

常州博物馆藏

此器是由动物骨管加工而成,骨管的关节部分形成自然的笄帽。

笄,为古代女子用以装饰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通常制作较为精致,新石器时期常出土于墓葬内墓主头骨附近。到了历史时期,形成了女子十五岁结发,以笄贯之的“及笄”礼,从而成为女子成年的象征。

宽把陶杯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绰墩遗址出土

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此器为泥质黑皮陶,鸭嘴形流,筒形腹,矮圈足。通体菱形网格状内饰鸟形刻纹,鸭嘴形流下以及圈足有稻穗纹样,肩及下腹附一宽把,上有40多根泥条贴面。

该种陶杯为良渚文化时期盛水器中的典型陶器,其纹饰繁复,制作相当精良,充分反映了当时原始先民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象牙梳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

绰墩遗址出土

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象牙质,长方形,尾部平面两端都刻划双线,两侧边内凹,如同绕线板;前部加工有8根齿,仅一根保持原高度,其余均残缺。

该器是梳理头发的用具,牙梳下端有8个梳齿,即用于梳理头发,或别在发髻上作为装饰用品。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骨簪、玉簪、玉发箍等固定发式或美发的用品,可见当时的人们十分重视梳理头发,并流行梳髻。

玉鱼形饰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赵陵山遗址出土

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青绿色,透光,玉质内含有白色雾状及黑色墨色状杂质,完整。取抽象性物体,顶部略平整,上部对穿一孔,近上部及下部线割锼出条形豁口,下部不对称,一侧上翘。通体呈玻璃状光泽,应是作为坠饰使用。

玉三叉形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新地里遗址出土

桐乡市博物馆藏

玉三叉形器出土于死者头部附近,一般出土时中叉的上方紧连一根长玉管,往往还有成组的玉锥形器同三叉形冠饰相邻或叠压,推测玉三叉形器、长玉管和呈集束状的锥形器是配套组装成整件使用的冠饰。

兽面陶器耳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

嘉兴马家浜遗址出土

嘉兴博物馆藏

该器为器把之一部分,面部肌肉一边松弛,一边紧绷,表情显得十分丰富。该器形象虽为兽面,却有人的表情,属人格化的动物形象。这件罕见的史前陶塑珍品与后期出现的某些兽面形象有着十分相似的痕迹,为随后的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或是商代兽面纹的认读找到了历史原型,是一件研究史前神人与兽面融为一体造型的珍贵资料。

环太湖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哺育了智慧的先民,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它是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如满天星斗般文明火花中的耀眼一束,为江南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样的文化底蕴,让“江南”这个字眼,出现在了无数文人墨客作品之中,盛名至今。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21年5月18日-2021年8月14日

展览地点:吴中博物馆一楼第二特展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