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生活  网事

豆粥环饼: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提起苏东坡,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

在他著名的《老饕赋》中,他这样戏谑自己:“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老饕”,用当下的话来说,大概就是“吃货”吧,这是苏东坡的自嘲,就是说天下美食都要拿来供养他这个“吃货”。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苏东坡以食物为题材的诗作节选。

《豆粥》节选

(北宋)苏轼

……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

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

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

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

蓬头曳履君家去。

这首《豆粥》写于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贬黄州、之后又离开黄州赴任汝州途中。

早晨起来,所住店家熬了豆粥作为早餐,苏轼看着碗里热乎乎的豆粥,一时间,历史上关于豆粥的典故在胸中翻腾,于是写了这首诗。

在节选片段前的诗句中,苏轼讲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汉光武帝刘秀,他在流亡途中从蓟东跑到饶阳芜蒌亭,当时天已经很晚了,在马上颠簸了一天,又冷又饿,这时候冯异给他端来了一碗豆粥,刘秀喝完后说:“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另一个典故是关于西晋富豪石崇。我们都知道豆粥是比较难煮熟的,可石崇想让客人喝豆粥时,只要吩咐一声,须臾间就热腾腾地端来了。

原来,厨师事先把豆子煮熟了碾碎,等客人来了熬好白粥,再把豆子撒在粥里就行了。

随后苏轼又总结了一下两个故事,他说,刘秀当时身陷危难,石崇则沉迷声色,他们都没有从容安详的心态来仔细品味豆粥,没有体会到这“人间真味”。那在诗人眼中,人间真味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晨光映着江边的千倾芦花如雪般晶莹,不远处的茅屋屋檐上升起了袅袅炊烟。

经过舂碾后的米光泽如玉,用砂锅煮豆,豆子柔嫩松软。我年纪大了,又这样落魄,是卖了自己的书,才投宿到店家这里。

这会儿还没起床,就听见窗外鸡叫,店家准备的早餐豆粥一定已经熟了吧。

戎马倥偬的刘秀、声色相缠的石崇也不过为了一碗豆粥,如今老夫我虽然漂泊不定,不也一样能喝到这碗豆粥吗,于是脸不洗、头不梳,趿拉着鞋喝粥去了。

除了这豆粥诗,苏轼还写过关于“环饼”的诗。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味呢?

相传,苏轼被贬职儋州,当地一位老婆婆做环饼手艺极好,但是因为店铺的位置偏僻,少有人问津。

她听说大名鼎鼎的苏轼贬官至此,就想求助他题诗做宣传,期望通过名人效应,打开市场销路。

一向乐善好施的苏东坡,怜悯老婆婆生活困难,加上环饼确实美味,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七绝:“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果不其然,经苏轼这么一吆喝,老婆婆的环饼瞬间热卖,生意很是兴隆。此后,当地人就将这种环饼命名为“东坡饼”。

古代文人墨客对美食的喜爱不仅体现在字里行间,在绘画作品中也多有更加直观的体现,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清代画家团时根的画作《松下煮羹图》。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简洁流畅的线条、深浅浓淡的笔墨,表现了一位文士和两名小童,在松树下熬煮汤羹的情形。

▲《松下煮羹图》清 团时根

纸本设色 174cm×104cm

旅顺博物馆藏

在画面右方,三棵粗壮的松树高峻挺拔,在繁茂的松枝下,一名身穿袍服、头戴文巾的老者正低头看向汤锅。

汤锅边,一名小童正手拿汤羹,轻轻地盛起一勺汤汁,好似在观察火候,圆润的脸庞上写满了认真。另一名小童则蹲坐在地上,正要给火炉加炭。

就画作技法而言,画家用浓墨勾勒树木轮廓,然后以淡墨晕染树木枝干,再以点染的方式点出松针,虽不精细,却意蕴独特。

而画中人物更是传神,仅用寥寥数笔,就把他们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足见画家深厚的人物画功力。

这幅画的构图也别有特色,近处的树木枝干顶天立地,使构图有了稳定而坚实的支撑。而在树木的顶部,则以大片留白表现了漂浮的云雾,既衬托出松树的高耸,又烘托出隐逸的气韵。

豆粥环饼,都是再寻常不过的吃食,但是粗茶淡饭、饱暖之间却浸透着最浓郁的人情。

北宋词人黄庭坚在《四休居士诗序》中曾经提到过一位“四休居士”,名叫孙昉,他写过这样的诗句:“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阅尽繁华,历经世事,方知平凡是真。或许粗茶淡饭,才是生活本真的味道。

原标题:《豆粥环饼: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今天新开传奇网站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