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生活  网事

槐叶冷淘: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我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深厚的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人的“吃”,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它不仅仅要满足胃,而且还要满足嘴和眼,所以色、香、味俱全,一直是不变的真谛。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开启一个新的系列,叫做“诗书画中的美食雅馔”,带大家走近古人的餐桌,来细细品味诗文中的一道道美食,一场场盛宴。

其中有至美鲜鱼、清新时蔬、香脆胡饼,还有简单清淡的清粥小菜和香而不腻的金华火腿。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烟火气是柴米油盐的日常,是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于美食的一致向往,也饱含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忱。

今天,我们就通过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先来品尝一道清爽利口的“槐叶冷淘”。

《槐叶冷淘》节选

(唐)杜甫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

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767年,杜甫来到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一带,品尝了一种清凉爽口的美食——“槐叶冷淘”,于是兴致勃勃地写诗记录了一番。

他在诗里写道,从高高的槐树上采摘翠绿的嫩叶,收拾一番送到厨房。

从附近的集市上买来今年的新面粉,把槐树叶捣成汁,滤清渣滓后,用绿汁来和面,做成碧绿的面条。面条不仅颜色翠绿可爱,还带着槐叶的清香。

放在锅里煮熟后,要吊在井里冷透,或者直接过凉水,来保证口感的那种爽滑劲道。把它摆上餐桌总是会担心不够吃。

槐叶冷淘翠绿鲜艳的颜色照映着筷子,再配上新鲜的芦笋,鲜美无比。冷淘吃进嘴里头接触到牙齿,让人感觉到冰凉如雪。

最后一句“劝人投此珠”,诗人是把槐叶冷淘比喻成了令人惊艳的珍珠,劝人们把它放在口中享用。

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槐叶冷淘起源于武则天,因为她在还没有入宫的时候,有一次吃面被烫伤了舌头,于是就让人研究出了这种清新的冷面。

根据《大唐六典》记载,每到夏天,在朝廷的朝会、宴席上,都会给官员们准备这道槐叶冷淘。

冷淘出锅后要放在冰窖中冷藏,吃的时候再加佐料调味。炎热的天气,使人食欲减退,所以一碗清凉爽口的槐叶冷淘成为了当时颇受欢迎的消暑美食。

到了宋代,冷淘不再局限于用槐叶制作,银丝冷淘、甘菊冷淘这样的“新冷淘”就纷纷登场。

北宋文人王禹偁写了一首《甘菊冷淘》,他在诗里和杜甫进行了隔空对话。

他说,杜甫偏爱槐叶冷淘,可是用新鲜的甘菊叶来制作冷淘,效果其实也不错。

“杂此青青色,芳草敌兰荪”,甘菊冷淘也是一样的鲜艳翠绿,一样的清香味美。

在今天的西安,很多面馆里常年都会供应着“菠菜面”,有人说这种菠菜面和槐叶冷淘的做法,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它不再是冷面了,面熟之后可以油泼也可以干拌,别有一番风味。

夏季酷热难耐,人们常被暑气困扰,凉爽利口的槐叶冷淘是当之无愧的消暑佳品。

在宋代,人们不仅用槐叶来做冷淘,有时还用槐叶制茶。《图经本草》中说槐树“初生嫩叶可炸熟,水淘过食。亦可作饮代茶。”

宋代画家创作的这幅《卢仝烹茶图》,就描绘了唐代诗人卢仝隐居在山中煎茶、读书的日常生活,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

▲《卢仝烹茶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24.1cm×44.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槐粗壮的树根和茂密的枝叶,上方槐树和松树的枝干盘曲交错。

山石林木掩映着一间老屋,透过轩窗可以看到满屋的书籍和一位拥书而坐的文人,他应该就是主人公卢仝了。

他侧着身子,似乎听到了隔壁仆人和婢女的交谈。赤脚的婢女留下来守着火炉,把握火候。

长须的仆人背起了大葫芦,外出汲取泉水。他身后的翠竹,修长茂盛,更高处的松枝苍翠欲滴。

画卷的左侧,场景开阔,和右侧繁密的构图,形成了对比,同时也为画卷增添了几分通透之感。

全画设色古朴,意境清幽,通过卢仝以茶、书为伴的隐居生活,体味“禅茶一味”的人生智慧。

画中高大的槐树,不仅能供人乘凉,槐花、槐叶还可以做成可口的饭食。比如说蒸槐花、槐花饭、槐叶冷淘,都是非常经典的吃法。

“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冷热之间,合乎时节。一盏清茶,一碗冷淘,能够消解夏日的暑气;一壶热酒,一碗汤饼,能够温暖冬日的身心。

原标题:《槐叶冷淘: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徐琰vs希腊小光头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